服役期短暫卻不平凡的皇家海軍「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

燃燒島鏈 發佈 2019-12-23T09:54:31+00:00

「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HMS Prince of Wales),是英國「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的二號艦。是該級別中唯一戰沉的一艘。

「威爾斯親王」號1937年1月2日在利物浦的坎貝爾·萊德船廠開始建造,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3月31日完工。

二戰爆發後,建造中的「威爾斯親王」號在德國空襲利物浦中受到損壞。空襲中一發炸彈在威爾斯親王號左舷與船塢泊位的內壁之間爆炸,對左舷裝甲造成了破壞。

之後英國海軍部為了對抗德國新製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下令威爾斯親王號的加快建造速度以及縮短試航周期包括以使其儘快投入戰鬥。

1941年1月19日威爾斯親王號正式服役。實際上,服役時僅僅是整體上的建造完畢,很多細節尚未完全建造完成。在之後的三個月中一邊服役一邊裝配,最終在同年3月31日才算完全裝配完畢。

1941年5月21日當天,「威爾斯親王」號正式宣布加入皇家海軍服役,同時立刻投入攔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作戰行動。

在這次戰鬥中,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俾斯麥號擊沉。「威爾斯親王」號先後被四發來自於「俾斯麥」號的380毫米炮彈和三發來自於巡洋艦的炮彈接連命中。

「俾斯麥」號的一發380毫米炮彈擊中了「威爾斯親王」號的艦橋羅盤室,儘管炮彈直接穿了過去而沒有爆炸,但是艦橋內(包括雷達操控室)的人員非死即傷,僅艦長里奇幸運的毫髮未損。

作戰過程中該艦的主炮也擊中了「俾斯麥」號,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喪失了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威爾斯親王」號雖然受傷,依然緊緊追蹤「俾斯麥」號,直到「俾斯麥」號暫時失去了蹤跡,「威爾斯親王」號才不得不返航。

1941年8月4日下午,修復後的「威爾斯親王」號在斯卡帕灣接到一個絕密任務。護送英國首相邱吉爾,以及他的隨行人員第一海務大臣、總參謀長、空軍副參謀長,還有外交部和國防部有關人員前往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陸。

8月9日上午9時,威爾斯親王號駛抵紐芬蘭普拉森夏港。與等在那裡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乘坐的奧古斯塔號巡洋艦會合。隨後邱吉爾和羅斯福就有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會談。

10日晨,羅斯福總統帶著僚屬登上了「威爾斯親王」號。兩國首腦會晤的結果產生了一個文件,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兩國首腦在「威爾親王」號的後甲板上進行了簽字儀式,並且在甲板上一起作禮拜儀式。

1941年的下半年,日本南侵東南亞的局勢日益危險,作為遏止日本南下的威懾力量,也根據大西洋憲章的要求,英國海軍派出了「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新服役的「不撓」號航空母艦以及4艘驅逐艦組成的Z艦隊開赴遠東,但「不撓」號在西印度群島觸礁,無法加入Z艦隊。

12月4日,艦隊抵達新加坡。12月8日(新加坡時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同時,由日本登陸艦隊準備在馬來半島登陸。當得知日軍登陸的消息後,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普斯中將決定由「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和4艘驅逐艦組成Z艦隊截擊日本登陸部隊。

12月9日,Z艦隊被日機發現,Z艦隊處於日本海軍陸基航空兵的攻擊範圍內,又缺乏空中掩護和支援。隨後10日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海軍第22航空戰隊,在關丹東南70英里發現Z艦隊,最終缺乏空中保護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都被擊沉。

其中「威爾斯親王」號前後被6枚魚雷命中。「威爾斯親王」號於14時20分沉沒結束了短暫而又不平凡的服役生涯。兩艦中共約800人喪生,其中包括菲利普斯上將、艦長里奇。此役稱為馬來海戰。英國首相邱吉爾接報後哀嘆:這是對他「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

標準排水量36000噸,滿載排水量42923噸;艦長227米,寬34.2米,吃水10.8米;8座三鍋筒式水管鍋爐,4座帕森斯型齒輪傳動式渦輪機;最高航速29.25節;編制1422人。

2座四聯裝14英寸(356毫米)/45倍徑Mark VII主炮,1座雙聯裝14英寸/45倍徑Mark VII主炮;8座雙聯裝5.25英寸(約133毫米)/50倍徑Mk.I高平兩用炮。

8座八聯裝40毫米/39倍徑Mk.VIII砰砰炮;10座博福斯40毫米高炮;36座厄利孔20毫米高炮;舯部布置彈射器,上層建築容納機庫的結構,共搭載3-4架"海象"式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配備1部大型彈射器、2台起重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