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開 | 花朝節的傳統習俗、歷史故事、詩詞典故你知道多少?

青年共讀會 發佈 2020-03-08T16:11:19+00:00

花朝節向來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相傳這天是花神的生日,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


花朝,就是花的早晨,也就是花朵剛剛盛開的日子。花朝節向來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相傳這天是花神的生日,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區很流行,節期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是二月十五。節日期間,人們會相伴到郊外去遊覽和賞花,女孩們也會提前用彩紙剪好花朵的形狀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源流演變

我國是花的國度,花朝節也是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時代的《陶朱公書》中就有記載。宋代吳自牧所撰的《夢粱錄》一書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春序正中就是農曆二月十五。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唐朝時,過花朝節的習俗就已經在開封和洛陽等地流行開了。

也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佛教有密切關係。明朝田汝成《熙朝樂事》記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是日宋時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槃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麕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花朝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

各地的花朝節日期稍有不同,大概在驚蟄到春分之間,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或二月十八,這可能是與各地的花期早晚有關。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傳統習俗

  • 踏青賞花

每當到了花朝節時,文人雅士便相伴郊遊,尤其是在唐宋時期,那時的雅集文化尤為盛行,與志趣相同的朋友在花下設置座席烹茶吟對,傳花令、抽花簽、鬥草、寫詩、賞花、喝酒、看歌舞等,歡聲笑語,醉倒花下,無盡風雅。

宋代之前,一般只有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才會過花朝節,民間並不普遍。從北宋開始,花朝節開始普及到各個階層,而且其中也加入一些新的內容,像種花、采野菜、祭神、捕蝶等。

  • 吃百花糕

有的地方還有在花朝節吃百花糕的習慣,傳說有一年花朝節,武則天帶宮女遊園賞花,她看到那些初開的花朵,突發奇想,讓宮女把花朵都採集起來,回宮後和米一起搗碎,製作成香糯可口的糕點,就叫做百花糕。

之後每年花朝節的時候,武則天都讓宮女製作百花糕,並將其作為禮物賜給大臣們。

百花糕的材料簡單,並非宮廷才可以做。慢慢地,百花糕的做法也傳到了民間,每到花朝節的時候,百姓們也會做些百花糕來品嘗。

  • 祭花神

清朝蔡雲有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在花朝節祭祀花神的活動。各地區自發地為花神設置神位,通過祭祀活動,祈求新的一年花開百里、風調雨順。

各個民族祭花神活動的具體細節稍有不同,像貴州的彝族兒女就會在花朝節這天身著盛裝聚在百里杜鵑林,他們的儀式分為四個部分:請花神、唱花神、跳花神、送花神。整個祭祀過程以敘事性的表演,講述了彝族人從原始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演變,充分展現彝族文明的輝煌歷史。

  • 祝神廟會

花朝節是個風雅的節日,眾多花農花販和農民都會到花神廟前,殺牲口供奉水果以慶祝花神誕辰。之後還會有表演等文娛活動,吸引遊客前來觀看,整個場景熱鬧非凡。

長江三角洲地區有很多花神廟,以前種花的農家還在家裡供奉著花神的塑像。

武漢新洲區舊街的花朝節是鄂東一帶最大的民間趕集大會,被列為湖北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曆二月十三到十七,人們聚在慶福寺舉行活動。宋朝乾道至淳熙年間始建的慶福寺雖經歷了損壞和重建,但自建寺以來,每年二月十五舉辦花朝廟會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花朝節現在已經從單純的民間祭祀,演變成了民間物資交流盛會和大家熱愛的民俗文化節日。

故事傳說

十二花神

花神女夷要看管人間所有的花草樹木,讓它們都能生機盎然,實在是太忙了,於是她選定了十二花神來協助她。

  • 正月梅花

正月的當令花是梅花,它的花神是宋武帝的小女兒壽陽公主。

有一年正月初七,壽陽公主去宮裡的梅花林賞梅,突然感到有些困,就在檐廊下睡著了。這時正好有朵梅花飄落在她額頭上,留下了五瓣淡淡的梅花痕跡。宮裡其他人見到了,都覺得這個小點綴讓公主更加美了,於是紛紛效仿。

這種妝後來就被稱為"梅花妝",這件事傳開了,大家都說壽陽公主是梅花精靈,從那之後,她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 二月杏花

杏花的花神是楊貴妃。

楊貴妃雖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但在安史之亂時,馬嵬坡兵變,唐玄宗不得不應軍士的請求殺了楊貴妃。人們把楊貴妃的屍體掛在佛堂前的杏樹上。叛亂平息之後,玄宗派人將楊貴妃的屍體取回來,可是人們到那的時候,發現只有杏花在迎風飛舞,貴妃卻不知去向。

相傳唐玄宗曾命道士尋找楊貴妃的魂魄,道士說貴妃已經在仙山上當了杏花的花神了。

  • 三月桃花

桃花姿態優美,色彩艷麗,它的花神是春秋時期楚國息侯的夫人。

息侯在一場政變中被楚文王所滅。楚文王貪圖息夫人的美色,想要強行將息夫人占為己有。息夫人趁機偷跑出宮去找息侯,這才知道息侯已經自殺了,息夫人也隨之殉情。

當時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楚人敬佩息夫人的堅貞,就尊她為桃花神。


  • 四月牡丹

關於牡丹的花神傳說很多,其中以李白的最有名。

有一回,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叫李白進宮寫了三章《清平樂》,盡顯牡丹風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因為描寫生動,後人就將李白認為是牡丹花神。

  • 五月石榴花

五月的石榴花有著火一樣的光輝,很多女子都喜歡在這個時節採摘石榴花戴在頭上。

五月是春夏之交,換季的時候很容易生病,所以民間傳說中的"鬼王"鍾馗就成了人們信仰的對象。

生前性格就非常正直的鐘馗,死後仍然疾惡如仇,誓要剷除天下所有妖魔鬼怪。所以大家就把能驅鬼除惡的鐘馗視為石榴花的花神。

  • 六月荷花

荷花也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自古荷花就受到人們的喜愛,相傳荷花的花神是美女西施。

西施在被范蠡發現之前是賣柴人家的女兒,夏天荷花盛開的季節,西施常常到鏡湖去浣紗。因為太過美麗,後被范蠡發現,用她來施行美人計,滅了吳王夫差。

功成身退後的西施和范蠡泛舟湖上,成了一對神仙眷侶,也變成了人們心裡的荷花花神。

  • 七月玉簪花

玉簪花的花神是李夫人。

漢武帝時期的宮廷樂師李延年很得武帝歡心,一天,他給武帝獻上了一首"北方有佳人"的歌。武帝問道:"世間哪有你說的那種佳人呢?"

平陽公主聽出了李延年歌中的意思,回答道:"延年的小妹,就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絕世佳人。"武帝立刻召李氏入宮,一看果然樣貌過人,隨即納其為妃。

從那之後,李氏號為李夫人,後宮恩寵集一身。她常插一朵玉簪花在鬢角,於是大家都說李夫人是玉簪花的花神。

  • 八月桂花

桂花花神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

徐惠是湖州人,從小就聰慧過人,出生五個月就能說話,四歲能讀書,八歲能寫詩。後來因為她的聰慧,唐太宗將她封為才人。唐太宗死後,徐惠悲痛欲絕,以身殉情,年僅二十四歲。後人將這位才情不凡的女子稱為桂花花神。

  • 九月菊花

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菊花花神,他的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道出了他對菊花的無盡喜愛。

  • 十月芙蓉花

明代徐復祚的《紅梨記》中描寫了汴京名妓謝素秋和山東才子趙汝州曲折又感人的愛情故事。

經過了數次磨難,趙汝州最後終於高中狀元,並且與謝素秋終成眷屬。後人感動於謝素秋對愛情的真誠和執著,便認為她是芙蓉花花神。

  • 十一月山茶花

山茶花的花神是白居易。

山茶花開在寒風細雨中的十一月,它不畏嚴寒,努力盛放,有大紅色、紫白色、純白色等,這和白居易不畏強權的性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他就是人們眼中的山茶花花神。

  • 十二月水仙花

相傳水仙花的花神是娥皇、女英。

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女兒,兩人都嫁給了舜。三個人的感情非常好。後來舜在一次南巡的途中駕崩,娥皇和女英悲痛萬分,雙雙跳進了湘江殉情。傳說上天也被二人感動了,就將兩人的魂魄化作江邊的水仙。兩人也就此成為水仙花花神。

歷史典故

  • 陌上花開

唐末五代十國中有一國叫做吳越,吳越王錢鏐雖然沒有稱皇帝,但也是一方諸侯。錢鏐擁兵十萬,東征西討,堪稱一時梟雄。但這樣一個武夫,也有著細膩的一面。

錢鏐的原配夫人姓戴,戴王妃原來本是吳越地區一個農家姑娘,嫁給錢鏐之後,跟隨錢鏐東征西討,錢鏐從一個私鹽販子一步步成為一方諸侯,戴姑娘一直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他。後來,戴姑娘成了吳越國的王妃,王妃的家鄉也跟著沾了光,受到錢鏐的照顧。

每年春天,戴王妃都要離開王都,到家鄉去省親。這一走就是月余,錢鏐有時會因為思念夫人,派人送去信物,以表示相思之情。

這一年,戴王妃再次回鄉省親,到了花朝節這一天,錢鏐走出宮門,看到西湖兩岸翠堤綠柳,鮮花一朵朵開放,想念起多日不見的王妃來。於是,他提筆寫了一封書信,命人送去給戴王妃,信里有一句寫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就這九個字,讓錢鏐對妻子的思念躍然紙上。

詩詞文化

劉辰翁,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詞人。

這是描寫花朝節和寒食節的。花朝節那天晚上,天晴了起來,被雲彩遮蔽了幾天的月亮也露了出來。但作者當時的心情並不晴朗,像是見了落花或是去掃墓一樣。


袁宏道,字中郎,湖北黃安人,萬曆年間進士,明中期大文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袁宏道進京出任順天府教授,到北京任職的第二年,花朝節前後,袁宏道和幾個朋友一起遊覽郊區的滿井,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前文所列為《滿井遊記》的部分內容。

花朝節前後的北京城還很冷,有時冷風颳得人都出不了門。又過了幾天氣溫才有所回升,袁宏道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

目光所及,高大的柳樹站在河堤旁邊,土地上的冰已經開始化了,看著眼前的廣闊天地,感覺自己好像是逃出籠子的天鵝一樣。河面剛剛融化,河水清澈見底。山巒也像是剛被積雪洗過的樣子,像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頭髮。柳條即將舒展,麥苗已經破土而出。

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一日,柳永看到去往京城的路上塵土飛揚,長安古道上滿是行人。陽光明媚的天氣里,抬頭看到小鄉村和樹木掩映下的道路,再一揮鞭就已經過了長亭了。想到這些,柳永不禁在心中泛起思念之情,遠在京城的愛人已經相隔千里,回想起送別之時,兩個人握著手對望,她落淚的樣子多麼引人憐惜啊,這些畫面真叫人刻骨銘心。她會在倆人分別後過著怎樣的日子呢?到了花朝節和中秋節的時候,她看著別人出雙入對地去賞花,心中一定不是滋味,可能會孤枕難眠,每天都計算著我的歸期吧。我多希望自己能夠早點回去,向她訴說我的思念和牽掛。

這首詞雖然是睹物思人,講述自己的思念之苦,但是我們從下闕可以看出作者所處的年代對於花朝節的重視,當時的花朝節和中秋節是齊名的,而且人們會在花朝那天結伴出遊,既是慶祝節日,也是舒展筋骨,和朋友們交流感情。

-

END

文/陳玉新

內文圖/《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攝圖網版權圖片


推 薦 閱 讀

藏在節日裡的生活美學。

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知識的國民讀本。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師大民俗學蕭放教授推薦

了解更多,點擊閱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