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最大疑案:本能寺事變,織田信長被殺 之謎

二零二零漫遊 發佈 2020-03-07T23:05:34+00:00

當初買這本《國盜物語》有著很大一部分偶然成分——僅僅是亞馬遜搞促銷滿減,拿它來湊單而已。人間五十年,與下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

當初買這本《國盜物語》有著很大一部分偶然成分——僅僅是亞馬遜搞促銷滿減,拿它來湊單而已。當初湊單時從漫漫書海里選中這本,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是日本歷史題材;二是作者司馬遼太郎。

初識司馬遼太郎源於日劇《坂上之雲》——一部根據司馬遼太郎歷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這部劇充滿了磅礴恢弘的氣勢和勃發的生機。司馬遼太郎,並不是他的本名,這個名字取自「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由於司馬作品的經久不衰,又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普通的日本人對一些歷史人物諸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西鄉隆盛等人物的印象受司馬小說影響很大。就像我們中國普通大眾心中康熙、雍正等人物的形象可能跟宮廷劇裡面塑造的形象所差無幾。(只是類比現象,不涉及作品水平上的比較)

回到書名《國盜物語》,分開來說書名里的兩個詞。

對日本文化有關注的話,對「物語」這個詞肯定不會陌生。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一位學日語的小夥伴跟我說,就是xx的故事,但是用物語聽起來高大上很多……物語是傳統日本文學的一種體裁,和日本口語傳統密切相關,原意為「談話」,後引申為故事、傳記、傳奇等。一些故事性的外國文學作品被翻譯到日本時也會借用這個詞,例如《雙城記》在日本被翻譯成《二都物語》、《魔戒》則是《指輪物語》。

莊子有一句名言——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後半句和「國盜」這個說法不謀而合。如此,從書名上看這本書很顯然講的就是亂世時期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傳奇故事了。《國盜物語》系列最開始是在雜誌上連載描繪齋藤道三這一人物,直至道三故事這一人物完結。道三從一介油商起家,用盡手段繼承了美濃齋藤家的姓氏,輔佐駐軍土岐賴藝趕跑了兄長賴政,沒想到緊接著又逼迫賴藝遠走他鄉,自己則當上了美濃國主獨攬大權。《國盜物語》系列第二部分也就是今天要說的這本《國盜物語·織田信長》,有兩個核心人物:織田信長和明智光秀。信長繼承了道三在戰爭和政治上的奇才和判斷力,還有他統一天下的夢想。明智光秀繼承了齋藤道三的古典教養,對歷史傳統擁有濃厚的興趣,同時又對天下抱有野心。

第二部的故事從美濃國的國主——齋藤道三將唯一的女兒濃姬嫁給鄰國也是敵國尾張的織田信長開始。以明智光秀在本能寺叛變殺死織田信長,並在隨後的討伐征戰中身亡而結束。織田信長,作為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為首的開拓者,對日本結束近一個半世紀的混戰狀態起了關鍵作用。對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叛變殺死織田信長)這一歷史事件的拆解也有很多五花八門的說法,畢竟這是日本戰國時期歷史上最大的謎題。

關於這個問題,司馬遼太郎的《國盜物語》也在文字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拋開各種專家、網絡上的各種版本,今天從司馬遼太郎的角度聊一下,本能寺之變這件改變日本歷史走向的事件到底為什麼會發生。

織田信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織田信長少年的時候因為各種特立獨行被稱為尾張國的呆瓜公子。比如,他不拘泥於自己的貴族身份,整天跟小廝混在一起,穿著和百姓無異,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跑到別的地方去。年輕的信長對一切舊的東西感到厭煩,比如,參加當時流行的獵鷹活動也要自己重新設計捕獵方法,以求捉住最多的鳥。我們現在看覺得很正常,但當時人就覺得他腦子有病,一個大名家的公子不按世俗一般的套路出牌。看來特立獨行,註定開創新時代的人都會被世人、時人所輕視。這個時候理解他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父親織田信秀,另一個就是他的岳父「美濃國的蝮蛇」齋藤道三。信長因此對道三一直保有特殊的感情。

信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凡事都要親自研究、思考後,再以自己的方式付諸實踐。在他新婚夜的時候甚至拿出春宮圖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跟著來……聽說某個水池的主人是一條大蛇,就要把水池抽干一看究竟,水池無法抽干就自己背著一把刀跳進水池裡看個究竟……

他反感一切舊事物加上他凡事都要尋根問底的實踐精神,註定他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當時日本佛教在社會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信長在修建新的將軍宮殿時竟然為了修建速度直接去拆寺廟裡的石佛……

信長初期擁護義昭將軍,只是因為將軍的號召力有利於幫他統一天下,所以當將軍想要掌握控制權召開幕府時就要把他踢開……這和明智光秀以及一些室町幕府的舊臣真心想要恢復幕府統治、尊重將軍尊嚴和權威有著本質的不同。將軍,對他來說只是一件可以利用的工具。

把所有人的才能壓榨到最大限度,對他來說這些人也都是工具而已,可謂刻薄到了極點。

在打敗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後將敵將的頭顱貼上金箔來飲酒,可謂殘暴到了極點。

明智光秀,在某些方面來說簡直是信長的反面。光秀作為源氏旁支後代有著煊赫的血統,志在光復室町幕府。在齋藤道三的美濃國覆滅後,開始浪跡天涯,尋找合適的機會一展身手。先後投奔效力過朝倉、輔佐義秋將軍、義昭將軍,但因各種問題始終無法施展抱負。在走投無路之下,經過理智分析,名義上作為義昭將軍的聯絡人投入織田門下。

光秀對信長的態度有著幾個階段的轉變。

投奔之初的不甘心,認為信長只是運氣好,生來就是大名的兒子。

之後經過多次戰役,信長表現出的天才般的戰略意識和眼光,讓光秀開始懷疑自己對信長的判斷。

到後期,信長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和光秀發生了一系列衝突。因信長的絕對強勢,作為其手下的將領,光秀只能接受甚至忍受。

光秀並不是像秀吉那樣圓滑或者說順應時代潮流的人,始終無法做到對信長權威絕對的服從。

信長廢將軍、殺僧、燒寺廟、砸石佛,無一不對篤信傳統的光秀行成心理上的巨大衝擊。本能寺前夕,信長多名曾經有功的家臣,被流放、被處死。在一次接待家康的宴會上更是被信長當場毆打侮辱。後來光秀的封地又被變相剝奪。此時的光秀已是驚弓之鳥,對信長的恐懼,對自己下場的恐懼,內心深處光復幕府傳統夢想的喚醒,讓他發起了一場註定失敗的叛變。

明智光秀一個尊重傳統、力圖光復幕府傳統的名門之後,在心裡從未真正認同過織田信長這個在變革的大時代里要推翻過去的一切、攪弄風雲的人。

歸順信長一直是他對自己的背叛。

在明智光秀燒向信長的那把火里,他是不是終於鬆了一口氣。終於,都結束了,自己不屬於這個滾滾向前的時代,也不用擔心信長什麼時候會把刀砍向自己了。

在本能寺燒起的熊熊大火中,走向生命終點的信長不知道會不會想起當初「吊兒郎當」哼著「人間五十年」的自己。

人間五十年,

與下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

看世事,夢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

人人都會死,

如何流芳百世,

讓人傳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