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議占用假期補課!關於複課,給家長的8點建議,再忙也讀一讀

名校家長 發佈 2020-05-05T22:52:04+00:00

1、「靜待花開,並不是撒手不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文:逗號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5月。

此前,全國各省市都明確了5月起分批開學,預計5月將迎來複課的小高峰。

複課後,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學校會不會占用假期補課?

近日,教育部給出的最新回應是:

不建議占用假期來補課。

希望通過學段、學期、學年的調整,通過充分利用有效教學時間,還有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儘可能減少占用孩子們休息的時間學習。

雖然複課後,孩子們不用補課,但家庭教育還是要抓好。

關於複課,給家長的一些建議,不管有多忙,請讀一讀這篇文章。


1、「靜待花開,並不是撒手不管」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

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多麼美好的一段話,但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有些家長認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不做,不想學的東西也可以不學。

總之一句話,孩子開心最重要。

甚至認為孩子還小,有些事急不來,要慢慢來,靜待花開,相信總有一天,孩子會開出屬於自己的美好。

但有句話說得好:你澆不澆,莊稼都會長大;你教不教,孩子都會長大。但收成能一樣嗎?

「靜待花開」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默默耕耘」。

家長千萬不要「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沒有默默耕耘,哪來靜待花開?


2、「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夠自覺學習,不用自己監督,憑藉努力考取高分。

然而孩子還小,缺乏自制力,不夠自覺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特別是對於學習這樣艱苦的事情,孩子更是不會主動去做。

指望孩子自覺,才是最沒用的教育。

哪怕是學霸,一旦放下書包也想拿起手機打遊戲,而不願意天天坐在書桌前學習。

要想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的孩子,需要漫長的過程。

所有的自覺性,都必須建立在擁有自我約束力的前提上,也就是說,需要後天培養。

正如去年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的那樣:「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養成習慣。」

只有從小督促孩子,他才會逐漸將主動學習培養成一種習慣,並且根深蒂固。



3、「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太怕麻煩」


督促孩子寫作業太麻煩,還要拍照上傳更麻煩,於是把老師拉黑,世界一片清凈;

監督孩子上課太麻煩了,讓他自己學去吧,於是孩子開心了,家長也省心了。

教育學者錢志龍曾說過: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大人的太圖方便。

方便了自己,卻辜負了孩子。

教育是不能怕麻煩的,怕一次,孩子的學習機會就少一次。

每一次省事,都是對孩子教育的耽誤。

要知道,做父母是有效期的。

一旦錯過了教育的黃金期,孩子以後會很難管。

著名作家松浦彌太郎先生有句話總結得很精闢:「做菜最有趣的地方是那些要花功夫的一道道工序。

做好的餐點之所以好吃,品相之所以出色,全是因為過程中你細心地撈去浮沫或做刀功處理,就算費事也不偷工減料的緣故。」


4、「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


而是家庭」

在學校里,老師講一樣的知識,孩子聽一樣的課。

回到家裡,有些孩子認真寫作業,有些孩子完全將作業丟在一邊。

到了周末,有些孩子還在學習,有些孩子卻拿起了手機打起了遊戲。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尖子生和差生的區別。

這就是孩子越學越差的原因,在學校學了5天,回家2天就丟光,教育就等於0。

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

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就大發雷霆,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5、「與其眼紅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考試考了多少分,而你呢」

「看看你的同學都拿了三好學生,你怎麼沒拿到呢」

為人父母總愛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卻很少想過,你是不是也是別人家的父母?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那是人家家長不厭其煩的輔導和督促的結果。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鏡子。

家長不愛學習,孩子也不會愛讀書。

想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家長就要做個讀書人。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只有家長像家長,孩子才能像孩子。



6、「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帶著點絕情」


股神巴菲特曾對孩子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

所以,他教育兒子從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學,沒有豪車接送,離開大學後也不給他零花錢。

甚至,兒子創業也不給他錢,最終股神的兒子悲慘到要去銀行借錢。

但巴菲特說:你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

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心狠,因為他們明白養育子女,並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面對挫折迎難而上。

父母的絕情,其實是幸運。

所謂的狠心,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幫助。

別給孩子留遺憾,別讓孩子長大後才明白,那些曾被逼著前進的人,才是真正的幸運。


7、「警惕孩子積懶成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習慣」


做錯題時,很多孩子習慣性把原因歸結於粗心。

謄抄答案時不小心寫錯了、審題時看漏了關鍵詞……

孩子做題難免會出錯,但粗心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更不能成為敷衍了事的藉口。

如果把做錯題歸結於粗心,那麼真正的問題就被掩蓋了,這樣是極其不利的。

多少孩子成績差,不是因為粗心,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積懶成笨」。

懶惰是一種壞習慣,會嚴重耽誤孩子的學習。

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小學階段孩子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就是習慣的差異。

擺脫「積懶成笨」的困擾,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認真完成作業、及時整理錯題、堅持課外閱讀、積極主動思考……


8、「老師和家長的最佳關係,是互相成全」


有多少父母說過這句話:「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

有多少父母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孩子的教育就可以全部仰仗老師,自己就能徹底解放了。

但教育教育,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是家長,老師和家長的目標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好孩子。

要想教育好孩子,光靠老師的單打獨鬥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家長和老師的相互配合。

再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部分。

再好的家長,也需要和老師相互配合。

有句話說得好,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單方面就能完成的事。

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為了孩子,我們一起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