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稀缺的十大古錢幣 做工不精美卻很有價值

青山飛鳥藝術 發佈 2020-03-07T03:31:29+00:00

第一、【齊六字刀】(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介紹】齊刀為齊國鑄造的貨幣,主要流通在齊國(今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

第一、【齊六字刀】

【介紹】齊刀為齊國鑄造的貨幣,主要流通在齊國(今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一般認為齊國最早的刀幣是「齊之法化」,鑄行於春秋早期,「節墨之法化」與「安陽之法化」晚於「齊之法化」,為春秋晚期齊滅古萊國、莒國,入其地後所鑄。「齊法化」鑄造年代戰國早中期製造,六字刀為紀念幣。 但也有人提出齊國刀幣「多為窖藏出土,且出土時多擺放整齊,有的用麻繩綑紮,多數出土時成色較新,是未經流通過的新幣」(1991年《中國錢幣》雜誌),墓葬幾乎沒有出土,唯兩次墓葬出土齊刀還皆為漢墓,齊人墓葬出土的基本上都是貝幣(關於「齊刀不殉」的說法,有齊地東夷人有崇鳥習俗,認為殉刀不吉利的觀點,認為有些以偏概全,畢竟東夷只是齊國的一部分,那裡人們的習慣不能代表所有齊人的習慣)。根據這一特點,判別齊刀發行的年代十分困難,春秋、戰國早期的說法並沒有十足的說服力。 「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請於周,周王立田和為齊侯,正式建立齊國,乃鑄造「邦刀」紀盛。所以其文字定為「齊造邦長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長18.2-18.5厘米,寬28-29厘米。這種刀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緣的,一種是斷緣修補的。因此有人認為造「邦刀」應該鑄過兩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當時被列為諸侯時,因為出於倉促,便把舊范精加修整,用來灌鑄,所以有斷緣的痕跡;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從新雕刻錢範,大量鑄造。這種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


【價值】齊國是海岱之間的東方大國,擁有山澤漁鹽之利,商業十分發達,一直保持自己獨立的刀幣體系,到其晚期才出現圜錢。刀幣從春秋時期即流行於齊國,種類很多,厚大精美。從面文、形質看,越早形體越大,製作越精。而至後期,銅質漸粗糙,形體變小。大約到戰國中期威、宣之時(公元前378-前324年),齊國國勢達到鼎盛時期,齊國境內的刀幣皆統一於「齊法化」的形式。

第二、【戰國三孔布

【介紹】三孔布是在圓足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因在手足各有一圓孔而得名。三孔布數量少,但形制統一,面文記地,背文記值。從出土記錢文上分析,為戰國時期趙國或中山國的貨幣。戰國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即將現身中國嘉德2010年春季拍賣會的這枚武陽「三孔布」,通長60毫米,腰寬30毫米,重13克,屬於大型布,為老生坑傳世品。其文字清晰,銅質微紅。面、背周沿有邊廓,澆口在首部,合范較為準確,鑄造精美。面文「武陽」兩字上下書寫,「陽」字左右兩邊分距較大,與「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勢。背面首穿孔上鑄有數字「十五」,背文「一兩」字體稍傾斜。


價值】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極稀,是先秦貨幣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類,如今已發現的品種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過10枚外,其餘均在10枚以內,不少是僅見的孤品,其收藏價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陽」背「兩」三孔布,僅見品,成交價格為352.8萬元,至今是古錢幣拍賣的最高紀錄。


第三、【共屯赤金圜錢

【介紹】「共屯赤金」圜錢,現藏上海博物館。青銅質。形制為圜錢,圓穿,面有幣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戰國時期魏國境內地名,地望今河南輝縣,故知為戰國晚期魏國所鑄行。共屯赤金中「共」為地名,在今河南省輝縣境內。「屯」即「純」,「赤金」即銅,是共地鑄造,以「一釿」為單位的純銅鑄幣。共互赤金不同於魏國同一稀少貨幣橋足半釿布時有出土,此幣目前唯一有明確時間、地點考古發掘的是於1982年,在山西省侯馬市喬村一座戰國墓中發掘出一枚共屯赤金圜錢,其它館藏共屯赤金都發現於民國或民國前,由古泉家捐贈,沒見明確實出土時間跟地點。此外,在1986年,在陝西省岐山縣的一座漢墓中發現一枚玉質的共屯赤金,該錢為青玉質,綠色斑片,面文陰刻古篆「共屯赤金」四字,旋讀,背穿右陰刻古篆「鳳」字,錢文刀法至精。錢徑與山西侯馬戰國墓出土的共屯赤金近似,這一發現說明漢代已發現這一類圜錢,並以此為祖型進行仿刻。


【價值】共屯赤金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共屯赤金」為青銅質,系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魏國所鑄。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第四、【壯泉四十

【介紹】 壯泉四十,直徑2.2厘米,鑄造時重九銖。錢文為懸針篆,四作至,泉字一豎中斷,筆劃流暢俊削,布局勻稱得體,製作上乘。由於壯泉四十存世極少,所以藏泉家都對它十分珍視。雖然價格頗高,但藏泉家卻願為藏一品而傾囊。因此有些偽造者投其所好,專做仿品以牟取暴利,故而壯泉四十仿品較多。

【價值】由於新莽貨幣制度在於利用虛值大錢快速搜刮民間財富,自然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廢。「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第五、【太夏真興

【介紹】大夏(407年~431年)是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的政權。赫連氏本匈奴南單于後裔,內徙後改姓劉。十六國時先依劉淵,後附前秦。及苻堅滅代國,命其首領劉衛辰督攝黃河以西。前秦瓦解後,劉衛辰勢力發展,據有朔方之地。「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其形制仿莽泉,大夏真興是古錢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視為大珍。相傳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太夏真興」錢。大夏(古時「太」與「大」同義)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太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 這枚銅錢的鑄造者,是十六國時期由匈奴族建立的「大夏國」開國皇帝赫連勃勃。赫連勃勃公元407年建立大夏,417年聯合東晉攻滅當時北方最大國家後秦,次年從東晉手中奪取關中,一躍成為北方軍事實力最恐怖的霸國。「真興」是赫連勃勃所用四個年號中最後一個,其時的大夏國國勢最強盛的階段。


【價值】太夏真興存世罕見,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發現共7枚(含博物館館藏),近年國內無拍賣紀錄。

第六、【永光錢

【介紹】永光錢系南朝劉宋政權前廢帝劉子業鑄造。該錢重二銖,正面左右刊寫「永光」二字;素背;錢文採用小篆變體薤葉篆,篆法纖巧綺麗,精美絕倫,直徑18.1毫米,重1.2克。據史料記載,南朝劉宋前廢帝劉子業,性暴戾凶悖,淫侈無度,恣意誅戳重臣、皇室宗親,搞得天怒人怨,是一個標準的暴君,最後他自己亦遭內侍惡殺,因死後無廟號諡號,史稱之「前廢帝」。據《宋書·前廢帝紀》載:永光元年(465)春二月「庚寅,鑄二銖錢,三月甲辰罷。」「秋八月癸酉,改元景和,九月戊午,開百姓鑄錢。」從以上史料得知,「永光」錢應是在三月甲辰罷鑄「二銖」,至秋八月癸酉再次改元「景和」時的這段時間內所鑄,滿打滿算僅五個月,實際鑄成肯定少於5個月。加上劉宋統治集團內部長期爭權奪位的鬥爭,國內出現旱飢,米一升漲至數百錢,餓死者十有六七。外部面臨日益強大的北魏威脅,在這種內憂外患交迫的形勢下,不可能大量鼓鑄錢幣。且後世又視之為「惡錢」加以收繳回爐,因而「永光」錢存世很少,並被錢幣界列為六朝錢幣名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價值】永光錢存世稀見,早期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市場價格在5萬元左右。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鑄兩銖錢,而後繼鑄永光年號錢,八月改元景和,則永光錢的鑄行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

第七、【景和錢幣

【介紹】景和錢幣與永光錢幣是南北朝時期,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465年二月、景和元年465年九月鑄造,由於劉永業在位時間短暫,加上此二錢流通時期貨幣混亂,以至到第二年三月,在宋明帝時期禁止流通。至使此二錢幣較為少見。景和錢幣與永光錢幣最大特點是其形制輕薄,輪郭深峻,錢體面背內外郭都清晰,錢文使用篆體筆畫纖細清晰,其直徑不到兩厘米,重量只有一克多點,雖小而薄,但其筆畫的清晰度更好的體現了其鑄造工藝精良,難能可貴。

【價值】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第八、【開平通寶

【介紹】開平通寶錢據傳為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907-910年)所鑄造,但史書沒有記載。今天流於世上的開平通寶錢僅有大錢一種。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厘米,重量不能測定。開平為五代梁朱溫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此外,存世有少量開平元寶小鉛錢。「開平通寶」生坑有紅綠銹,而「開平元寶」熟坑無銹。「開平通寶」一般被認作為真品,而「開平元寶」之證偽尚待考證。

【價值】開平通寶錢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厘米,重量不能測定。鑄造的「開平通寶」四個字,以隸書書寫,從上往右旋讀。這種鑄造的錢世上流傳極少,世上流傳的小平的「開平通寶」為「開元通寶」挖補以後改刻所成,還有一種被稱為「當十開平元寶」的,經鑑定為贗品。

第九、【天成元寶

【介紹】後梁龍德三年(923)四月,河東軍閥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稱帝,十月滅後梁,史稱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四月,莊宗中箭身亡,李嗣源登位,史稱明宗,改元天成元年,天成元寶為李嗣源天成年間(926-929年)鑄造,材質為青銅,小平錢,面文隸書「天成元寶」旋讀。雖五代時期墓葬多有發掘,但少有天成元寶出土,82年成都發現一前蜀錢幣窯藏,其發掘錢幣750公斤,數量達16萬多枚,其有天成元寶一枚,由此可見其錢幣的稀少,近代古泉藏家更當此錢為名珍。

【價值】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天成元寶」因所出甚少,可謂五代錢中的珍稀之品,市場價格在235萬元左右。

第十、【永平元寶

【介紹】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徑約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價值】《永平元寶》錢,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公元911~915)鑄造。「前蜀」,五代十國時期的短命王朝之一。唐乾寧三年,唐紹宗封王建為蜀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唐哀帝天佑四年大唐帝國滅亡,王建因不服後梁太祖朱溫統治,自立為皇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歷時三年,曾前後使用國號「天復」、「武成」、「永平」。永平,為其最後使用年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