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重的手機砸臉上 5G智能機華為蘋果三星誰先秒殺大哥大?

盈媒體 發佈 2020-03-07T03:47:11+00:00

小小的人,大大的手機外界普遍認為,iPhoneSE2近期即將上市,目前流傳的外形更類似iPhone 8,4.7英寸的螢幕相比一代 SE 的4英寸屏也更大了。

《抗疫紀實》是藍鯨渾水在抗疫期間推出的特別欄目,聚焦在此期間發生的真實故事。

本文是繼《特殊的春節》、《飯圈抗疫》、《在家辦公效率》、《艱難返京客》、《搬到家裡的課堂》、《都市客夢碎長租鄉》、《被打亂的計劃》、《企業返工實錄》、《雲音樂節啟示錄》、《愛心助農直播帶貨》、《口罩去哪了》、《獨立書店存亡》之後,「抗疫紀實」系列報導第十三篇——越來越重的智能機。

文章來源:藍鯨渾水

撰文 | 程傑

內容總策劃 | 郭楠

究竟多大尺寸螢幕的手機,是小屏手機?

小小的人,大大的手機

外界普遍認為,iPhone SE2(傳言中的IPhone 9)近期即將上市,目前流傳的外形更類似iPhone 8,4.7英寸的螢幕相比一代 SE 的4英寸屏也更大了。

這款機型已跳票多次,由於疫情影響到供應鏈產能恢復,也許還有新的波折,但它仍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旗艦級小屏手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智能機市場的競爭進入了一種「瘋狂堆料」的競爭狀態:

各個廠家都在儘可能將市場上最新、最全的技術整合在自家的最新款旗艦級上,比如質量更好的螢幕、最新的處理器、更多的鏡頭(更高像素)等等。

由此帶來的直觀變化就是,智能機的螢幕越來越大、越來越厚、越來越沉,即使是iPhone也不能免俗。

IDC的一份報告顯示,5英寸以下的小屏手機正在逐漸失去市場,預計在2021年,小屏手機市場將保持在10%左右的出貨量。

另外,調研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也對這份數據進行了研究,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大約還有15%的用戶想要尺寸不超過5英寸的小屏手機。

IDC曾預測,2019年6英寸以上螢幕的智慧型手機占比達到70%以上。

今年春季以來,國內各大手機廠商的新品手機已經在陸續發布,標配6英寸以上的螢幕,重量普遍超過兩百克、個別甚至達到半斤。

從整個智能機的發展趨勢和市場現狀而言,這意味著,用戶已經很難再買到主流的小屏手機了。

甚至於,到如今而言,6英寸以下的手機,都可稱為「小屏手機」。

一部5G手機,半部大哥大

「半斤重的手機砸臉上」

幾年前,小屏與大屏的爭論還在於「4英寸更好」還是「5英寸更好」,「6英寸螢幕」則更多應用於平板電腦上。

賈伯斯那句「3.5英寸是手機的黃金尺英寸,更大的螢幕愚蠢至極",曾是小屏黨的精神信仰,2016年發布的iPhone SE 還被譽為最好的4英寸手機。

螢幕尺寸4英寸的iPhone SE

然而,總體而言,智能機朝著大屏方向發展的趨勢沒有變。

從iPhone 6系起,蘋果的螢幕也越來越大了。在安卓廠商引領的「全面屏」的時代,智能機螢幕變大的趨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由於手機一般都是單手握持,寬度增加有限,手機螢幕的變大開始呈上下拉伸的趨勢,「18:9」的螢幕剛出現沒多久就被更長的螢幕取代。

這個過程中,對於攝像頭的處理,安卓廠商推出了水滴屏、打孔屏等異形屏的解決方案,甚至通過升降屏、前後雙屏、屏下攝像頭(尚未大規模應用)從正面「消滅」了攝像頭;而蘋果從iPhone X 開始也引領了「劉海屏」這一設計方案。

因而,主流手機廠商的手機,幾乎都在朝著螢幕變大、變長的方向演進,當然還有機身變重。

3月3日,黑鯊3遊戲手機正式發布,驍龍865+5G模塊,再加上3499元的起售價格,使6.67英寸的黑鯊3成為當下最便宜的5G旗艦機。

黑鯊3 pro 版的螢幕尺英寸則達到了7.1英寸(ipad mini 才7.9英寸),機身厚度超過了1厘米,裸機重量達到253克,也就是半斤。

「半斤重」什麼概念?近乎半部大哥大的重量。

一斤重的大哥大

即使考慮到遊戲手機的特殊性,再看近期發布的其他品牌旗艦機,重量變大也非常普遍:

  • 小米10,6.57英寸,裸機重214克,小米10 pro,6.7英寸,208克;
  • IQOO 3,6.44英寸,214.5克;
  • Galaxy S20 Ultra,6.9英寸,220克。

目前發布的新機中,僅有三星Galaxy S20以及S20+將重量控制在了200克以內。

考慮到國內主流廠商的供應鏈高度重合,以及工藝差距不大,後續幾款即將發布的旗艦機,如realme X50 Pro 、OPPO Find X2、vivo NEX 3S等,幾乎不大可能將機重控制在200克以內。

手機螢幕為什麼越來越大了?

「更大不一定更好」

儘管智能機綜合的功能、衡量參數都越來越多,但對個人用戶而言,各種紛繁複雜的參數中,對使用場景影響最大、最顯性的的因素其實還是手機螢幕尺寸。

功能機到智能機的演進,是手機作為通訊工具向個人綜合娛樂終端的變化過程。

從電話到手機

近些年,螢幕顯像越來越好、尺寸越來越大、網速越來越快,音樂、視頻等影音娛樂的發展也日新月異。

在談到內容、娛樂的創新時,硬體基礎是不可忽視的,反過來,人們通過手機來完成哪些生活、娛樂需求,也影響著手機本身的發展。

越來越高的像素、多攝像頭、高解析度、高幀率螢幕、性能更強勁的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等等的背後,反應了用戶對更好的拍攝能力、更好的影音體驗,以及更出色遊戲體驗的訴求。

大屏,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安卓機對iPhone的差異競爭策略。

直到2014年4.7英寸的iPhone 6 和5.5英寸的iPhone 6 Plus的推出才緩解了iPhon 在螢幕尺寸上的「劣勢」。

蘋果甚至用了「比更大還更大」(Bigger than Bigger)這樣的宣傳文案。

看起來,似乎「螢幕越來越大」是一種消費者「用腳投票」,促使產業端針對性生產更大螢幕的結果。

但手機螢幕越來越大,最主要還是由於手機處理晶片功耗越來越大造成的——由於手機晶片功耗越來越大,相應的耗電快、散差熱等問題也很突出,將手機做大,能夠最有效地解決散熱、並且增加大容量電池。

智慧型手機內部構造

於是,6英寸、6.5英寸乃至超過7寸的手機也越來越多了,這在旗艦智能機上尤其明顯。當然,隨著更高性能,更大尺寸、更高清晰度以及更大刷新率螢幕的手機越來越多,用戶的體驗自然也在提升。

但智慧型手機畢竟是移動設備,握在手裡要舒適,揣在兜里要方便,這種便攜性是最基本的用戶體驗。

即使在不斷提高屏占比、機身拉長的情況下,智能機的單手操作也越來越難了。

此外,智能機螢幕的逐漸變大,讓小尺寸平板更尷尬,所以平板也越來越大了。

2018年年底發布的 ipad pro,最大尺寸已經達到了12.9英寸,而 Macbook Air/pro 也不過13.3英寸。其後,蘋果更新了16英寸的Macbook pro,近期有傳聞14英寸的Macbook pro也即將發布。

很難說這與當下手機、平板的螢幕尺寸變化是沒有關係的。

某種程度上,蘋果產品線的變化反映出:在當下智能設備性能越來越強,移動辦公與桌面辦公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的功能正在發生重疊,價格差異也不甚突出,而產品差異化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將螢幕尺寸差距再一次拉大。

解決之道依舊是螢幕

「更大的螢幕意味著什麼」

更輕便、操作更簡單、功能更豐富……這是整個個人智能設備消費市場不變的發展趨勢。

手機的不斷變大是有限度的,當下的手機已經很難通過單手握持來操作了,單手操作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摔出去。

個人估算,在目前的交互邏輯下,手機尺寸的上限大概在6寸到6.5寸左右。

一個比較簡單的測量方法就是,手機斜對角長度,跟大拇指與食指自然張開的「一拃」長度相仿是上限,超出這個界限的體驗效果是非常糟糕的。

手機螢幕尺寸到達上限,廠商自然也很清楚,摺疊屏就是這種情況下的自然產物。

「用更小的體積配置更大的螢幕」——這是摺疊屏手機的設計出發點。

雖然得益於柔性屏量產,摺疊屏實現了用小機身尺寸容納大螢幕尺寸,但摺疊屏自身的問題也很突出:

螢幕硬度過低容易使用劃痕嚴重,摺疊機身能容納的電池更小,過小的機身結構不利於散熱……

目前的摺疊屏手機,不論是對向摺疊還是橫向摺疊,普遍體積過大,重量過輕,且一般配備的是能耗更低的非旗艦晶片。

摺疊屏的機身過重問題,也很突出:

  • Galaxy Fold的機身重量為276g;
  • HUAWEI Mate X 300克;
  • HUAWEI Mate Xs 300克。

三星今年在改橫向摺疊為對向摺疊後的 Galaxy Z Flip,重量為183克。

Galaxy Z Flip

但對向摺疊屏,其實是逆向地將機身尺寸變小,螢幕沒有變大的同時,摺疊後的厚度反而是另一處槽點。

畢竟,人們已經習慣了輕薄的機身。

總體而言,智慧型手機的技術革新,已經進入了最表面、但束縛性最強的機身結構上限,對產業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進入6英寸這個領域後,智慧型手機的在體驗上的進一步改良,只有兩個方向:

  • 一是就現有尺寸,改良軟體及交互操作,以使單手操作更加舒適;
  • 二是通過摺疊屏、AR、全息投影、多屏互動,拓展智能設備的視覺呈現效果。

前一種相對來說更容易實現,並且在不同廠商的設計中均有體現,而後一種更具「未來感」,但普遍技術不成熟,或許還有賴於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基礎科學的突破。

但總體而言,不管螢幕大小如何解決,機身重要的控制也尤為重要。

避免「半斤重」的手機砸臉上,是否更加迫在眉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