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中國志願軍以何等的魄力,才能把美軍打成那樣?

貓眼觀史 發佈 2021-10-12T19:28:33+00:00

最近電影《長津湖》的熱映一方面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很多人對當初這場戰爭的爭議。這場仗是不是非打不可,這麼高的戰損率能否避免?

最近電影《長津湖》的熱映一方面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很多人對當初這場戰爭的爭議。

這場仗是不是非打不可,這麼高的戰損率能否避免?

其實歷史早已過去,更多的追憶無可厚非,但事後追責大可不必,因為歷史不會重來,只有教訓應該被銘記。

針對當時的戰爭條件,長津湖戰役以極高的代價,卻實實在在取得了在當時震驚世界的戰鬥奇蹟,號稱除內戰外從無一敗的美國,最終雙方在三八線平等談判,一起停戰。

從二戰光輝中走來,又在日本做了太上皇的麥克阿瑟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怎麼會失敗?

韓戰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而長津湖之戰就是率先打破美軍神話的先鋒。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說到抗美援朝中我們最熟悉的戰役,那肯定是上甘嶺,因為建國初期有一系列戰鬥英雄的事跡廣泛傳播,之後又經過影視劇的加持,國人對中美相持階段的殘酷和慘烈擁有畫面般的回憶。

然而,倘若說到韓戰的開局之戰,莫過於長津湖之戰。

這場戰役不光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將赫赫有名的北極熊團幾乎全殲,而且還暴露了美軍指揮失當的弱點。

敵人曾經深入我軍口袋陣中,若非當時天氣客觀條件造成阻擊失敗,美軍的長距撤退就要變成就地繳械了。

其實戰爭直到打響,我軍的各項裝備極其不足,就條件而言,遠遠落後於當時的美軍後勤保障。

那長津湖戰役,志願軍又是以何等的魄力,才能把美軍打成那樣?

當時我方參戰部隊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下轄部隊共有三個軍,約15萬人。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很清楚,之前在解放戰爭時,我軍部隊番號統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沒聽說過中國人民志願軍。

其實,就連部隊番號都是剛定下的,1950年10月8日,為了對抗美軍仁川登陸,毛主席下令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

開始定的名稱叫做中國人民支援軍,之後考慮到各種問題,將支援改成志願,寓意中國人民志願援助朝鮮人民。

當時這個名稱還讓國際社會誤會許久,以為志願軍和當時二戰期間民間軍事援助組織一樣,但其實志願軍是不折不扣的正規作戰部隊,是由解放戰爭中的精銳部隊整編改番號而成。

然而,名稱並不是國際誤會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入朝作戰的志願軍裝備方面實在過於「簡陋」。

當時接到任務緊急入朝的第九軍團下三軍分別是第20、26和27軍,第20軍是原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在皖南事變後元氣大傷,重新整編為新四軍第1師;26、27軍則是原來的華東野戰隊第8、9縱隊。

這三支軍隊在解放戰爭中都有十分亮眼的表現,黃橋、孟良崮等著名戰役都出自其槍下。

當時距離解放戰爭結束才不過數月,東南沿海小股土匪敵人還未肅清,軍隊攜著百戰之勝的士氣,被部署屯兵在台海一線,然而情況危急,他們被緊急召回,被列車送往東北。

不要說戰士們自己沒有想到,就連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自己都沒料到,他被任命為司令員的當天,是以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身份進京匯報,滿腦子考慮的還是農業基建問題。

之後便是志願軍入朝作戰。

那首歌里唱的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第九軍團入朝倉促,而且行軍時是悄悄涉水入朝的。

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絕不是誇大,朝鮮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大部分根據地,而美軍的空軍作戰十分強悍,縱深可達三千公里以上,也就是說,整個朝鮮半島都是在他們的炮火打擊之下。

所以當時首批志願軍中26萬人夜渡江,夜行軍,其實美軍根本沒有絲毫髮現,敵人已經到了自己眼前,甚至展開了分批包圍的策略。

然而,我軍此舉雖然占了出其不意的先機,但事實上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當時的第九軍團入朝時,身上還穿著從南方帶來的薄棉衣甚至單衣。

南方氣候與東北截然不同,熟悉南方的戰士們根本沒想到,北方的冬天如此酷烈,連呼吸之間的少量水汽,都會凝結成冰,掛在自己臉上。

當時的補給後勤會出現問題,也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原本北上的戰士,預定乘坐的列車在瀋陽等地暫停,等待換冬裝,但是因為軍情超過了預期,已經來不及停留,所以直接開到鴨綠江邊。

結果入朝的第一天就發生了嚴重的凍傷,因為當時朝鮮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嚴寒。

《決戰朝鮮》中記錄,20軍乘坐的專列開到山海關時,幾名高級參謀乘汽車趕來宣讀命令,部隊這才知道自己的目標方向。

原定在瀋陽更換冬裝的十幾萬將士因為軍情告急,只能迅速入朝。

東北邊防部隊看到9兵團穿著單衣全都怔住了,立刻讓身邊駐防戰士脫下身上防寒衣物送給9兵團,就這麼些東西,很多都沒來得及讓他們穿上。

第九兵團的官兵們沒有冬裝,為了抵禦嚴寒,他們只能從自己隨身帶的棉被中扯出一些棉花,套在自己的耳朵和手上,冒著低溫行軍。

然而即使這樣的被子,軍中也配備不足,有資料顯示,有的班裡十個戰士中,只有一兩床被子,為了在低溫中保命,他們在夜間只能將所有被子鋪在地上,所有人都擠在一起,盡力保持體溫。

在這樣的條件下,凍死凍傷幾乎是必然的。

還有的戰士趴在雪地上,從手指到雙腳開始慢慢失去知覺,等到要轉移的時候才發現,身體和地面的雪堆已經粘在一起了。

其實當時客觀條件下,棉衣棉服都是足夠的,但就是到達鴨綠江畔後,受到美軍炮火的攻擊,補給中斷了。

這個問題主要在於入朝後糟糕的地理條件。

從古至今,朝鮮半島以其有限的資源和地域面積,保持了相對的獨立,其根本在於其地理條件限制。

朝鮮半島位於東亞溫帶,北部地區多山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長津湖處於朝鮮北部的蓋馬高原上,平均海拔為1300米,大約和我國雲貴高原處於同一海拔高度。

海拔落差大,山區天氣變幻莫測,夜間氣溫下降快,最低溫度可達零下30-40度。

而且我軍出國作戰,沒有穩定的後勤補給線,很難保障前方戰鬥人員狀態。

相對於我軍的簡陋,美軍的後勤補給可謂是武裝到牙齒。

《兄弟連》中有個角色說,他們在與德軍對戰時,裝備中還有5雙襪子,4雙穿腳上,一雙保護蛋蛋。

曾有分析文章探討美軍強大的理由,其中一條就是他們極其完善的後勤。

當時的麥克阿瑟曾經在感恩節時,對朝鮮戰場發出聖誕攻勢的號令,當時美軍戰前領到的餐食,幾乎達到奢侈的程度。

他們不僅能發到日常所需的所有食品,甚至還有可樂和火雞。

而我軍連基本的飽腹都很難做到,因為供給線不穩定,很多食品只能當地解決。

當時的朝鮮更是一窮二白,連土豆都不夠。

影片裡描述的將凍成冰坨的土豆焐在胸口的場景,其實就是剛開始入朝的實況。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志願軍依舊是一聲令下,水火不懼。

當時的第九兵團接到的任務是埋伏在長津湖一帶,阻擊美軍第1師和第7師等組成的九萬聯合國軍。

從表面來看,雙方勢均力敵,美軍9萬對我軍遠道而來長途奔襲的15萬人。但實際上,我方勢力遠遜於對方。

首先看空戰,我國解放還不到一年,國家連空軍都沒有,更不要說什麼制空權。

說頂著敵人炮火的原因就在於,這場仗從剛開始就是一場完全喪失制空權的戰爭。

而美軍仗著軍事科技優勢和其在二戰中越打越強的空軍力量,幾乎將整個朝鮮半島炸了個遍。

這導致我方陣地根本沒有前線和後方的分別,所有地方隨時有敵人前來轟炸。

其次看裝備,我軍雖然在解放後有所改善,但改善有限,軍事資源不足的現象依然存在,每個團中只有7、8門老式火箭炮。

而美軍的坦克卻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光是外面的裝甲厚度就足以抵抗火箭炮的火力。

而雙方的輕型武器差別更大,美軍在戰鬥中使用較多的又M1伽蘭德步槍、白朗寧自動步槍、湯姆森衝鋒鎗等輕型槍械,而我方則是老中青三代各種槍械大雜燴,甚至還有老式漢陽造的毛瑟槍。

裝備上的問題暴露無虞,因為當時的極端低溫,我軍槍炮中因為炮膛因為太冷被凍縮小,無法將炮彈壓入膛內,所以無法開火。

迫擊炮這種狀況尤為普遍,炮兵們急了,用火烤用熱水燙,好不容易炮彈進鏜,但打出去的炮彈卻不炸。

最後統計中發現啞炮的概率居然有三分之二。

可即使如此,志願軍依舊以強大的決心和魄力,打贏了這場戰爭。

敵人強大是真的,我軍弱小也是真的,這就是麥克阿瑟發動聖誕攻勢,讓全軍回家過聖誕的底氣來源。

彭總決定充分利用敵人的自大情緒,誘敵深入,來給敵人出其不意地打一場包圍戰。

當時志願軍42軍接到命令,不折不扣地執行,在和敵人稍微接觸打擊後,立刻主動後撤到長津湖一帶。

而美軍顯然相信了我軍的一觸即潰,也跟隨我軍的腳步,一起深入冰雪酷寒的長津湖。

他們沒想到,這裡埋伏著我軍中的精銳之師,第九兵團。

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高原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泊,這裡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只有兩條很窄的公路,因此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在這裡顯然被拖緩了進度,既無法按照正常狀態行軍,遇到撤退也很容易被俘。

在這裡打運動戰、游擊戰,顯然是我軍的強項。

事實上,情況也大致按照彭總設想,當時美軍深入這一區域後,很快兵力分散開來,因為道路有限,根本無法狙擊。

所以大部隊分散後,非常適合志願軍分隔包圍,逐個擊破的戰術。

然而這場戰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慘烈程度也成了雙方諱莫如深的歷史。

長津湖戰役於11月27日黃昏展開,到次月24日美軍從興南港撤離結束,共計28天。

第一階段是我軍進攻,大致是從11月27日到次月初,第九兵團將兩個軍(20、27軍)投入戰場,開始按照原定計劃,將美軍分隔包圍,困在柳潭裡、古里等地的四個區域內。

這一階段我軍雖然戰略上占據優勢和先機,但由於裝備和客觀條件上的不足,無法有效殲滅敵人有生實力。

美軍利用強大的後援供給和現代化軍事資源,盤踞在有限的區域內殊死抵抗。

前面說到美軍坦克,雖然很多時候處於我軍火力打擊範圍之下,但是這樣的火力根本不足以穿透坦克裝甲層,因此志願軍戰士很多時候只能身背炸藥或手榴彈穿到坦克下方,以命換命地去炸坦克。

然而即使這樣,卻未必就能成功,因為有的炸藥包無法爆炸。

而且因為空襲的原因,志願軍白天的目標太過明顯,在美軍飛機的轟炸下只能撤退。

到了晚上,志願軍展開突襲,通常又會重新奪回白天失去的領地。在這樣的拉鋸戰如同絞肉機,絞殺了雙方無數生命。

第二階段從12月初開始,我軍想要全殲對方,而美軍誓死抵抗。

在經過前一輪戰鬥之後,志願軍的強悍給了美軍一記響亮耳光,也讓麥克阿瑟清醒過來,所謂的聖誕攻勢,是他無法完成的許諾。

美軍自此一改對志願軍的輕蔑態度,將其作為強大的對手來看待。

說實話,我軍在這一階段的進攻損失頗為巨大,因為目標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美軍的目標則是固守陣地,減少人員損失。

在這一階段中,我軍用盡全力為了阻止美軍撤退,但是因為禦寒物資和各類必須用品的不足,造成很高的非戰鬥減員,沒有攔住美軍逃命。

其實,當時的我軍很多連隊真的已經達到生命極限了,像楊根思那樣扛著炸藥包和敵軍同歸於盡不在少數,還有冰雕連讓撤退的美軍都感到震撼。

第三階段從12月13日開始,其實這一時期的戰鬥差不多已經結束,美軍狼狽大逃亡,這支機械化部隊甚至創造出每小時前行只有500米的極限低速。

雖然之後的美軍也顯示了自身強大的機動運輸能力,在路面通道已經被我軍封鎖的條件下,陸戰一師和步兵七師,在極寒天氣下出動直升機,將很多傷員運送到安全地帶。

但不可否認的是,美軍擁有的是現代化機械和各種工具,依靠日本基地和空中力量的支持,而我軍幾乎是隔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落差,用血肉、信念和高超戰術戰略與強大的對手戰成平手,甚至有機會全殲美軍。

而更令人感慨的是,美軍陸戰一師撤退到興南後,居然帶著九萬餘人的難民隊伍一起撤離,最後的物資供給也沒有留給占領者。

他們用了上百噸烈性炸藥,銷毀了成堆的各種戰略物資和珍貴的武器裝備,甚至炸毀了整個興南港。

美軍這樣的謹慎,透露出他們逃往時的恐懼,既是對我軍實力的回應,也可以看做是對我軍的尊重,他們不遺餘力,不留後路。

這場仗,令中美雙方在六十多年的歷史中都諱莫如深,最後雙方都聲稱自己贏得了勝利,這讓很多後人無法理解,卻又試圖加以解釋。

其實,從結果來看,勝利顯然屬於志願軍,但從損失和後果來看,這個結果無疑是一次慘勝。

經統計,第九軍團僅凍死就有4000餘人,凍傷高達3萬人,總傷亡人數超過兩萬三千人;而對比美軍戰損,損失在一萬九千人,其中凍死的也有數百人。

不過以這樣的姿態,還能打得美軍如此狼狽,恐怕也只有志願軍了。

尤其是防守下碣隅里和古土裡之間的志願軍,經過連日惡戰,戰鬥力已出現明顯下降,但是憑藉著路邊山崖的有利地形,仍然頑強阻擊,使美軍傷亡不斷增加。

一路持續的戰鬥,令陸戰一師官兵們連吃飯和大小便的時間都沒有,雖然美軍的車載野戰廚房能隨時提供熱食,但是嚴寒天氣下,稍不留神食物就變冷了,士兵們隨手抓一把塞嘴裡囫圇吞下,很容易拉肚子,而大小便也只能拉褲子裡,畢竟脫褲子這會兒功夫就有可能挨子彈。

此次長津湖的地獄之旅,美軍陸戰一師共死亡718人,失蹤192人,負傷3504人,非戰鬥減員7313人,傷亡總數為11731人,戰前全師官兵24124人,減員數量為全師兵員總數的49%,損失近半,是陸戰一師建軍以來最慘重的損失。

而最令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時隔多年,與我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一戰,依然令他們聞風膽寒。

當時親歷長津湖包圍戰時,乘坐飛機目睹美軍陣地慘狀的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直接掩面而泣,並在1953年退役去保險公司上班了,這大概是他能想到的離戰場最遠的工作;

而作為普通士兵的李伯奇則憑藉自己親身經歷寫成了《在地獄中集合》,成為一名作家,直到15年後,這些戰士們會互相問候對方解凍了沒,也許,在戰爭陰影下,長津湖的風雪從未遠去。

志願軍的英勇可敬可嘆,以至於至今仍然有很多人都在感慨,倘若當時後勤供應更加充足,可能長津湖就會從慘勝升級成全勝。

然而歷史沒有假如,因為當時的條件所限,如今看到的結果,可能已經是百萬人浴血奮戰後的最優。

書本上說贏得戰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然而,戰爭之所以叫戰爭,是因為它並不是無足輕重可打可不打,而是槍口抵到胸前的迎戰。

戰爭可能被推遲,但卻不能被避免。

也許長津湖戰役留給後代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我們如今不必以血肉來換取勝利。

如今中美之間仍有齟齬,爭執爭論、爆發衝突,雙方貿易戰、輿論戰、科技戰從未停止,但幸運的是,除血以外,我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和機會解決爭端。

編者簡介:宋小樂,一位90後奶爸,普通家庭出身,專職寫作5年,靠自媒體寫作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與多家新媒體公司有合作。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微信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今日人物誌」,一起探討一起進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