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呢?

夢農人 發佈 2020-04-05T21:51:23+00:00

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可以讓我們在浸淫宗教信仰文化的同時,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其豐富的內涵。早期的吐蕃佛教遺址中可以看到八大菩薩的形象,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這些都屬於大乘佛教。


為什麼要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呢?


宗教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這些宗教歷史文化正是如今藏地遺留的以寺廟為主的文化遺址的背景知識與核心內容。了解藏傳佛教的歷史,可以讓我們在浸淫宗教信仰文化的同時,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其豐富的內涵。


一、什麼是藏傳佛教?


西藏文化與藝術的內核精華就是其宗教底蘊。我們經常看到許多極賦表現力的藏傳佛教文化現象,以及那些聽上去神秘異域的名詞,比如「金剛乘」、「密教」、「活佛轉世」、「上師喇嘛」等,那究竟什麼是藏傳佛教呢?


從佛教哲學分類上來講,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盛行於印度以北和以東地區,代表分支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等主要東亞佛教流派。


大乘佛教,顧名思義,即大車乘,它與盛行於印度南部地區的小乘佛教最大區別是菩薩的概念。大乘佛教里有許多菩薩,他們為了解脫眾生,發願來到世間,普度世人。


早期的吐蕃佛教遺址中可以看到八大菩薩的形象,有觀音菩薩(多以心子度母形象出現)、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這些都屬於大乘佛教。大眾熟知的藏傳佛教「活佛」,從教義理論來講並不是佛,而是菩薩的化身——佛是不生不滅的,只有菩薩才會化身到人世間。

然而,漢文「活佛」這一稱號,卻又道破了藏傳佛教在大乘佛教中的特色,那就是對上師的尊崇。


藏傳佛教又名「喇嘛教」。喇嘛,意為「上者、上師」,而一般用「仁波切」形容尊貴上師,即「大寶」。藏傳佛教的修習採用「導師制」,一位僧人在求法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老師,並得到修法的口傳教誡。因此,尊崇上師與尊崇「佛法僧」三寶的佛教文化在藏傳佛教中尤為突出。


祖師肖像是唐卡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繪畫題材,宗喀巴大士的唐卡里除了中央的上師之外,還表明了法脈的傳承。


除此之外,藏傳佛教在大乘佛教的教義與修法上,根據源自印度的密續經典,發展出了一條特色的道路,叫作金剛乘。密續,即教授密法的文本。這些古老經典是十分晦澀難懂的,因此需要上師的口授秘訣才能完成修習。


藏地的瑜伽士與佛學家們成功地結合了金剛乘的密教修法與大乘佛教的顯教哲學,成就了偉大的藏傳佛教傳統。

藏傳佛教 = 金剛乘的密教修法 + 大乘佛教的顯教哲學


這一對概念組合,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更全面地理解藏傳佛教嚴格完善以及極具內涵的寺廟教育和修法體系,而不只是以一種世俗獵奇的心態去關注一些奇聞異事。不管是極度神秘化藏傳佛教,還是一味的污名化藏傳佛教,都僅僅只是淺薄地給它貼上標籤罷了。



藏傳佛教的傳播範圍十分廣闊,不僅限於今日的西藏自治區。傳統意義上的三大藏區分別是衛藏地區、安多地區和康區。拉薩地區即屬於衛藏地區,後藏地區則是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區域,當然還有以阿里為代表的藏西地區。安多地區大概覆蓋青海與四川藏區,而康區則指傳統茶馬古道上(四川與雲南)的藏區。除此之外,藏傳佛教還在印度北部拉達克地區、尼泊爾、不丹、蒙古地區,甚至遠到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地都紮根發芽,直至今日依然存在。


本文所講述「藏傳佛教發展史」,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文本書寫形式,即「教法源流」,這種敘述帶有佛教修行者的信仰,即傳說範疇。在科學的歷史觀中,女媧造人、倉頡造字並不被認為是正統歷史,但為了能以本土的觀念講述完整的藏傳佛教歷史,帶有神話色彩的敘述就無法避免了。


二、吐蕃時代的藏傳佛教:前弘期


早在十世紀,西藏就有了自己的史學家,傳統藏傳佛教史開篇都會講述釋迦牟尼與佛法在印度的初傳。


大約公元七世紀上半葉,佛教在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傳到了藏地。當時的吐蕃王朝十分繁盛,在絲綢之路上也相當活躍。松贊干布分別從漢地與尼泊爾迎娶了兩位公主,這兩位公主分別帶來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



現代的古西藏歷史學家對尼泊爾尺尊公主的真實存在提出了許多質疑,認為她極有可能是虛構出的人物,而非歷史事實。但無論如何,如今拉薩的大昭寺確實是在松贊干布時期建造的,其建築形式和部分工藝也確實體現出了尼泊爾的藝術風格。


大昭寺的藏文譯為「覺沃佛釋迦牟尼身像所在的佛殿」,又被稱為拉薩祖拉康,它是西藏接受佛法的文化象徵,也奠定了拉薩作為「聖地」的中心地位。


在寺廟壁畫里會看到這樣一幅一生動的場景——僧俗人員圍繞著中央有釋迦牟尼佛像的祖拉康轉經,這一朝聖轉經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天。


雖然佛教文化在這一時期傳入,但松贊干布時期的大昭寺,並沒有藏人的僧團,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佛教真正作為吐蕃王朝的主要宗教是在赤松德贊時期,也就是松贊干布之後的一百年左右。


赤松德贊做了三件事:首先,組建官方的譯經團隊,大量翻譯佛經與論典;其次,迎請兩位印度的佛教大師到藏地弘法——一位是印度那蘭陀寺的住持、中觀哲學大師寂護,另一位則是密法大師、大成就者蓮花生大士;最後,赤松德贊為迎請的二位大師建立了桑耶寺,而第一批的7位藏地僧人就在桑耶寺剃度出家。從此,佛教在藏地興盛起來,史稱「前弘期」。



9世紀中葉後,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發起滅佛運動,藏傳佛教進入「黑暗期」。


直至十世紀晚期,才有西藏僧人開始再次前往印度取經。


這時,藏地的上師與翻譯家們希望在藏地重新復興金剛教法。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寺廟,在各地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宗教政治勢力,並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的各大教派,史稱「後弘期」。


三、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形成:後弘期


後弘期也是新譯密咒的開端,而與之相對的在吐蕃時期的密法傳承,被稱為舊譯密咒,那麼,在新譯時代依然修習傳承舊譯密法的團體就被稱為「寧瑪巴」,也就是「寧瑪派」。



嚴格來看,寧瑪派在教派意義上的形成是諸教派中最晚的,但其保留了傳承自前弘期的佛法傳統,特別是舊譯密教典籍與修法。在寧瑪派中,最重要的祖師人物就是赤松德贊時期迎請來藏的蓮花生大士。


從黑暗期直到現在,寧瑪派都信仰「掘藏師」的存在。一代代掘藏師都會在某一特殊的時間、地點裡挖出當年蓮花生大士或者其他大師埋下的「伏藏」(hidden treasure)。


寧瑪派修習的特色法門名為「大圓滿」(dzogchen)。「大圓滿」教法基本為伏藏的形式,大多由14世紀時期的龍欽巴大師傳承而來。著名的寧瑪派上師還有18世紀的吉美林巴尊者。吉美林巴的學生們大多成為了近代藏傳佛教「利美運動」(「不分派運動」)中的主要倡導人物,在安多地區和康區影響深遠。如今四川藏區許多著名的活佛,都是寧瑪大圓滿的傳人——比如建立色達五明佛學院的晉美彭措法王。



薩迦派是新譯派中歷史較為悠久的一派,它的名字來源於教派建立的地點。11世紀,後藏薩迦地區的款氏家族興建了寺廟。


薩迦派的創始人貢卻傑布(1034-1120)對新譯密法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喜金剛密續》。他專攻出一套基於《喜金剛密續》的「道果法」(lamdre),並將教法傳給了他的兒子薩欽貢嘎寧波。


薩迦派傳承方式是世襲制的,也就是說「薩迦五祖」都是一家人,並沒有採用現在較為普遍的活佛轉世制度。這個龐大的家族在元代得到了蒙古皇帝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八思巴,他是當時的教主薩迦班直達的侄子,還成為了忽必烈的國師。


由於元朝與薩迦派的密切關係,整個漢藏佛教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藏地興建的薩迦寺、布頓大師建立的夏魯寺、北京的白塔寺,都是這一鼎盛時期的傑出代表。



實際上,在元明之際,前往內地的西藏高僧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當屬「大寶法王」,而大寶法王的傳承則屬於另一個新譯教派——噶舉派。



噶舉派也是第一個建立活佛轉世系統的教派。


「噶舉」的意思是口傳教誡的繼承。噶舉派分支分派很多,但所有的傳承都可以追溯到創始祖師瑪爾巴譯師(1012-1097)。


瑪爾巴去過印度三次,從兩位印度上師那若巴與梅繼巴處取得了密法——從那若巴處,瑪爾巴提煉出了一套噶舉的特色法門「那若六法」;從梅繼巴那裡得到了「大手印」的修習。「大手印」類似於寧瑪派的「大圓滿」,有的噶舉與寧瑪上師同時教授傳承兩種修法。


雖然瑪爾巴將他的教法傳給了他的兒子,但他的弟子米拉日巴才是這些教法的最佳傳承者。


西藏圖像里常見有一位披頭散髮、一隻手放在耳朵邊的瑜伽士形象,這就是米拉日巴。他皈依上師瑪爾巴的故事、黑魔法殺人的傳奇、諸多非常人的「瘋僧」舉動被後世津津樂道。


米拉日巴將法傳給了當時還屬於噶當派的僧人岡波巴。

噶當派是後弘初期最早建立僧團寺廟的教派,其創始人是印度來藏的阿底峽大師的弟子們,並建立了第一座噶當派寺廟熱振寺。但是在十四世紀中期,這個教派就解散了,很多噶當僧人與噶當的教法被其他教派吸收並繼續傳承。

岡波巴為噶舉派建立了寺廟修學制度,後來噶舉又在藏地各處發展出了多個分支,如竹巴噶舉、巴蓉噶舉、菜巴噶舉、噶瑪噶舉等。其中的竹巴噶舉得到了後藏帕莫竹政權家族的支持,伴隨著家族的政治變遷,竹巴噶舉傳播到了如今的不丹王國,是不丹的國教。


不丹國旗


不丹國旗幟上的龍就是「竹巴」的意思。


而噶瑪噶舉則是流傳最廣的一個分支,他的領袖被稱為噶瑪巴。永樂時期到南京受封「大寶法王」封號的正是第五世噶瑪巴。



最後一個介紹的教派,是教派中形成最晚的,但同時也是藏傳佛教的最主要教派:格魯派。


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士(1376-1419)是十四世紀藏傳佛教的偉大改革家。宗喀巴早期是一名薩迦派的僧人,他接收過完整的「五明」修學制度,並將薩迦的密法與早期噶當派「道次第」的修行方式結合,創建了格魯派。


宗喀巴教法中最突出的便是他的哲學體系,格魯派後來傳承的顯宗哲學體系都是基於宗大師的論著。一位能夠獲得格西學位的僧人,除了將宗大師的五部大論捻熟於心,還需要基於這些論斷進行「辯經」。


比起其他教派學習內容的靈活性、多樣性或者更加「自由」的瑜伽士風格修行體制,格魯派十分重視寺院體制,也就是僧伽制度。


格魯派建立了最多的寺廟,最有名當屬拉薩地區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與哲蚌寺,這是格魯派的中心。當然還包括後藏日喀則地區一世達賴喇嘛建立的扎什倫布寺。


十七世紀,第五世達賴喇嘛借蒙古人與之後入主中原的滿族人的支持統一了衛藏地區,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政權,並建造布達拉宮作為政治中心。從清初起,格魯派搖身一變,成為了藏傳佛教乃至西藏的主導勢力,這時的達賴喇嘛在理論上已經是藏地的統領。其餘教派,甚至曾經在藏傳佛教發展中有過輝煌歷史的教派,如覺囊派、希解派等,在十七世紀以後基本活躍於東部的康區與安多地區。


藏地許多寺廟也改宗為了格魯派。今天見到的很多寺廟採用的都是格魯的寺院傳規與形制。而由於格魯派與蒙古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在蒙古乃至俄羅斯地區的藏傳佛教傳統均屬於格魯派的傳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