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信:你所熱愛的傳統文化,其實根在農村

鬼谷子智囊團 發佈 2020-01-01T00:54:11+00:00

王小波說:傳統文化的本質,來自於村落。理由有二,其一中國有個現象,因為農耕和生活方式的原因,所以不大不小的自然村落很多。其二,鄉村裡的信息是共有的,沒有不透風的牆。

王小波說:傳統文化的本質,來自於村落。理由有二,其一中國有個現象,因為農耕和生活方式的原因,所以不大不小的自然村落很多。其二,鄉村裡的信息是共有的,沒有不透風的牆。

根據人類學裡信息學派的意見,共有的信息就是文化,那麼在漫長的農業社會裡醞釀出了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或者說是,

紮根於鄉土的文化。

如果說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就是恥感文化。如何理解呢?西方人相信自己在主的面前是個罪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使得西方的個人意識更強烈。當然了,首先你要有信仰。

那麼東方呢?由於是村落(部落)的原因,每個個體都是群體的一份子。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中國人做事大多是做給別人看的,因為個體在群體中需要尊重。或許這也是中國人愛面子的原因了,生怕被群體嘲笑。因此,所謂的面子文化的背後其實是恥感文化。

例如,即便現在在農村裡,某一個人的個體訴求還是很難自己做主,比如婚喪嫁娶,必須根據當地的風格,當地的水準進行。誰家的紅白喜事若是「不達標」,那麼恥感便由心而生。

這是不言自明的,不僅自己覺得恥辱,其他人的心裡也會不自覺的以此事為此。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什麼都能丟,就是面子不能丟。

一旦你身處在一個群體里,就必須要遵循群體的文化。例如農村的建房、買車等便不自覺的開始攀比。生怕因為「不達標」而遭人恥笑。又會因為「超標」而心生驕傲。

不要以為這只是農村人的特徵,實際上只要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就不能免俗。很多時候,城裡人的骨子裡其實也是「村落文化」。

2020年到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相信大家再也不會為一口吃食而殫精竭慮了。很多朋友跟阿信一樣,實現了曾經遙不可及的進城夢。以前總覺得有了城鎮戶口,成了城裡人就幸福了。

那麼現在,你幸福嗎?

究其原因之一或許就是,你以為能夠擺脫「村落文化」的束縛,但實際上骨子裡還是個「村裡人」。竊以為,是因為你能夠在「鄉親」面前顯擺的機會少了,所以就不幸福了。又或者大家都是城裡人了,便沒了優勢了。

當然了,這是個玩笑話。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能免俗。不僅是現代的城裡人,古代的城裡人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的老朋友,蘇秦。

蘇秦家在洛陽,也就是東周的帝都,妥妥的城裡人。比如蘇秦出門謀生失敗後,他的兄嫂、弟妹、妻妾對他的嘲笑是:「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翻譯過來就是: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

你看,一個人如果混的不好是要被嘲笑的,其中包括至親。你看,蘇秦的家人其實沒勸他去耕地,而是讓他去發揚周國人的習俗,做生意。

你且再看,蘇秦家其實已經達到「小康」標準了,比如嘲笑他的親人里就有「妾」。也就是說蘇秦家很可能是做在城裡做生意的,畢竟窮人哪有錢去納妾呢?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蘇秦這個城裡人是不是可以擺脫「村落文化」的束縛了呢?

怎麼可能。

我們經常說中國是個關係社會。實際上這個關係最早指的是親戚朋友的關係,並沒有什麼可隱晦的。所以,只要你的關係網裡還有親戚朋友這層關係,只要你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那麼誰也不能逃避「村落文化」的影像。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未來尚未可知。

蘇秦的人生便是明證,例如他苦讀《鬼谷子》,施展縱橫學,身兼六國相印,被封為「武安君」,已經是妥妥的「大官」了。

那麼你知道蘇秦的在外面賺的錢是怎麼處理的嗎?我們來看史料的記載:合縱六國,縱橫天下的蘇秦回到了家,他幹了一件事:

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是的,你沒看錯。蘇秦發達了,他回家把千金家財都送給了宗族朋友。不是他有錢非要炫富,而是因為他要花錢回收過去他落魄時的恥辱。

他落魄時,親戚家人朋友嘲笑他。他發達時,他要得到宗族朋友的讚美,典型的村裡人思想。

蘇秦,雖然在外面低三下四,諂媚奉承,看起來沒半點尊嚴。這是因為那些是外人。自己的價值往往取決於宗族朋友的評價。

你看,像不像你,即便在外面混的狼狽不堪,但是一踏上村口就一定要有成功人士的模樣。

根據蘇秦送錢的順序,我們需要留意一個詞:宗族。中國人對血緣關係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所以宗族是維繫中國社會結構的一條紐帶,是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重要承載者。

也就是說,蘇秦發錢是有順序的,先給有血緣的宗族發,然後給沒血緣的朋友發。實際上,不僅是金錢,哪怕是鬼谷子的手藝,蘇秦也是選擇傳承給了同宗族的蘇代、蘇厲,史稱「三蘇」。

由此可見,蘇秦的宗族觀念是非常深刻的。

說到宗族,我們就要多說一句,我們之所以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跟宗族是有很大關係的。前面我們說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是群體的一份子。對於宗族尤其如此,所以古代宗族都會有族長,在現代的廣東、福建一代也還會有。

族長,亦稱「宗子」。族民們為了自身或共同的利益,一般都推舉族內德高望重的男姓長者為族長。族長具有很大的宗法權力,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便是族權。族內發生糾紛由族長全權處理,對違犯族規的人,族長有權根據宗規族約給予制裁。

族長的發言權很大,所以普通宗族的事務往往由族長決定,其他族員只有建議權,甚至只能遵守的權力。

這就導致了,幾千年的華夏文明的發展,從宗族到村落,大部分只有順從的份,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獨立意識。

比如福建有些地方相親風俗,依然是守舊的:先相親,後婚姻,沒有戀愛。我見識過某幾個福建某地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按理說應該改革創新,摒棄傳統。但是他們回到了家鄉,還是選擇了相親結婚。

我說的相親結婚是指,今天相完親,明天送彩禮,擇了好日子就入洞房。

這一點,讓我著實感受到傳統文化力量的強大。不過,好在現在這種情況已經逐步在減少。

由此可見文化其實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古往今來,國人都奉行這麼一個規矩:個人服從於群體,群體服從於文化。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確的知曉,在這片廣袤土地上大部分人的思維模式,不管是當官的、經商的、智慧的、愚蠢的、富貴的、貧窮的……

大多數國人的骨子裡,其實還是農村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