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種植想要高產,得種這個品種再掌控這幾個要點,必定高產

耀農門 發佈 2020-03-13T13:22:29+00:00

2016年在忻州市馬鈴薯主產區參加了展示示範,青薯9 號選擇了3 個點,每個試驗點的試驗面積為3333.5 m2,3 個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為2776 kg/畝,比對照晉薯16 增產40%。

近幾年,馬鈴薯在忻州市適宜區域內大面積推廣種植,該文主要從青薯9 號的基本特徵、產量表現、抗逆性、選種、包衣、栽培等方面介紹了該品種在忻州市馬鈴薯主產區的種植表現及栽培要點。

一、種植表現

1、基本特徵

青薯9 號屬中晚熟品種,從出苗到成熟120 天以上。株型直立,株高120 cm 左右,莖杆紫色,多分枝,著生部位較高,生長勢強;葉片較大,呈現深綠色,較多茸毛,葉緣平展;聚傘花序,花冠淺紅色;塊莖橢圓形,表皮紅色,有網紋,薯肉黃色;芽眼較淺,紅色,芽眼數7-11 個;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平均3-6 個,商品薯率90%以上。休眠期較長,耐儲藏。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品質分析結果:鮮薯澱粉含量19.76%,維生素C 含量23.03 mg/100 g,乾物質25.72%,還原糖0.25%,適宜加工全粉。

2、產量表現

2013 年,參加山西省馬鈴薯中晚熟組區域試驗,青薯9 號測產2434.0 kg/畝,比對照晉薯16 號增產40%,6 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同年進行生產試驗,測產2258.3 kg/畝,比對照晉薯16 增產43%,6 個試驗點全部增產。

2016 年在忻州市馬鈴薯主產區參加了展示示範,青薯9 號選擇了3 個點,每個試驗點的試驗面積為3333.5 m2,3 個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為2776 kg/畝,比對照晉薯16 增產40%。

2017 年-2019 年,忻州市大力推廣青薯9 號的科學化、規範化、規模化種植。該品種常年種植面積達到了18 萬畝左右,依靠科技栽培和良種選育,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升,個別高產示範戶種植的青薯9 號創下了全市旱作馬鈴薯的新水平,畝產量達到了3500 kg。

3、抗逆性

經全市適宜區域試驗示範,該品種耐旱、耐寒、耐鹽鹼,中抗馬鈴薯x 和y 病毒,抗晚疫病、環腐病、種薯退化慢。

二、栽培要點

1、種薯選用

馬鈴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很容易感染多種病毒而導致品種退化,具體表現為植株變矮小、葉片皺縮失去綠色、生產勢衰退、塊莖變小、產量和品質出現明顯的下降。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無菌條件下採用生物技術將退化的馬鈴薯進行脫毒處理,形成脫毒試管苗,再利用脫毒苗繁殖成為原原種、原種、良種。生產中一般都採用脫毒種薯,使用脫毒種薯大幅度提升了產量,同時也有效避免了感病薯引起的腐爛、畸形等,提高了馬鈴薯的質量。

青薯9 號經脫毒處理後達到良種一級的可達到顯著的增產提質效果,一般可增產30%-80%。種薯在播前要認真選擇。首先要仔細檢查種薯是否有病斑,淘汰表皮龜裂、畸形、芽眼壞死或臍部黑腐的塊莖,帶病種薯在催芽過程中就會發生腐爛。其次,薯形要整齊而飽滿、生理健壯。種薯充分渡過了休眠期,生理年齡處於壯齡階段的種薯出苗早、苗齊、苗壯。長久儲存、失水嚴重種薯則已處於老齡階段,播種後就會表現出苗緩慢、植株生長不旺盛等,也易受到病蟲的侵染導致早衰。

種薯催芽時需將種薯放置在18-20℃左右的室內,攤開,每隔3-5 天翻動一次,隨時淘汰病爛薯。種薯經10 天左右即可萌芽,然後將種薯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芽變紫粗壯後播種。

2、包衣播種

種子包衣劑「高巧」含有吡蟲啉、戊唑醇、丙森鋅等單成分藥,為德國拜耳公司生產。馬鈴薯種子用高巧包衣後播種能夠殺滅趨避多種害蟲,可有效防治螻蛄、蚜蟲、金針蟲、二十八星瓢蟲等,並能促進作物的根系發達,長勢健壯,防病、抗逆、增產作用明顯。適宜播期為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適期早播可以早出苗,使植株生長期向前延伸,如中後期高溫多雨增產效果明顯。經試驗,青薯9 號包衣適期播種後莖幹粗、長勢好、開花提前1-3天,花期整齊、結薯多、大小勻稱。

3、地塊選擇

馬鈴薯忌連作,前茬最好為禾穀類、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避免與茄科、塊根、塊莖類作物連作。根系入土淺,主要分布在耕作層,在土層里結薯,要求選擇土壤質地疏鬆、肥力中上、排灌方便、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沙壤土。土壤pH 值反映了土壤的鹽鹼程度,pH 值在6-7 的範圍內,營養成分可以充分利用吸收。有試驗表明,pH 值在4.8-7.1 時產量沒有差別,但是pH 值再增加產量就開始受到影響,馬鈴薯最適宜的土壤pH值為5.5-6.5。

4、覆膜栽培

忻州當地春季氣溫低,馬鈴薯主產區大多是在乾旱地區,灌溉條件比較差,常因缺水造成出苗不齊、缺苗斷壟的情況,春季馬鈴薯地膜覆膜栽培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覆蓋地膜一是可以增溫保溫,覆蓋地膜後一方面增加熱量的吸收,另一方面減少熱量的散失,使得早春覆膜地溫比露地提高了3-5℃;二是保濕防澇。陽光照射下,土壤水分在覆膜空間內形成水蒸氣、小水滴、滴落滲透的小循環,起到良好的保水作用,相對含水量提高3%-4%;三是保存了養分。覆膜後可防止雨水對土壤的直接沖刷形成的土壤養分流失,減少了肥料的揮發,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四是改善了光照。地膜本身和膜下附著的水滴對光具有反射作用,能顯著增加地面反射光強度使馬鈴薯中下部葉片得到更多的反射光。

地膜覆蓋馬鈴薯在播種後20 天左右開始出苗,在出苗期要經常檢查。如果在播種時覆膜未開孔的或發現雖打孔但幼苗鑽入覆膜內的要摳破地膜及時放出幼苗,防止燒苗,同時用泥土把孔周圍壓嚴。如果發現有覆膜破損的地方要用泥土重新把它壓嚴壓實,防止水分散失和颳風掀起地膜。

5、田間管理

(1)控制密度

據當地多次試驗,每畝留苗密度適宜控制在2000 株左右,商品薯產量最高,經濟效益最好。

(2)控制高度

青薯9 號的植株高度要進行適度控制,經對比試驗,高度不超過80 cm 為宜。控制生長高度可以促進莖葉中的養分轉移到塊莖中,提高大薯率,增加產量。枝葉徒長對薯塊膨大和高產有不利影響,應採取藥物噴施、人工摘除等辦法抑制徒長。一是在馬鈴薯現蕾到花期,每畝用15%的多效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葉面噴霧,隔7-10 天噴1 次,連噴2 次,控制徒長。二是利用頂端優勢,通過人工摘除花蕾、摘心打頂等措施避免養分消耗,促進養分向地下塊莖集中供應,促進塊莖膨大生長。

(3)保護葉片

保護葉片可延長光合壽命。塊莖幹物質的累積主要靠葉片光合產物的運轉,光合能力強、光合時間長光合產物就增加,塊莖產量就高。影響光合壽命的因素一是葉片病蟲害,二是植株脫肥,三是土壤缺水,四是雜草危害。因此,在生產中應該提早採取措施來保護葉片,使之保持最高的光合強度。

6、機械種植

機械化播種、覆膜、收穫和噴灌技術的應用有效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人工的作業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是馬鈴薯提質增效的必然趨勢。在土地平坦集中的地方可以實現大中型機械化和全程機械化,在土地不平整、土地條件有限的地區可以實現小型機械化,實行播種和收穫兩個關鍵環節的機械化,也能顯著降低成本。目前,當地有條件的馬鈴薯種植企業已實現全程機械化,播種、施肥、鋪膜、田間管理、收穫等整個過程全部使用機械,與傳統人工種植相比,機械化種植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種植成本。

7、適時收穫

適期收穫也是馬鈴薯優質高產的重要環節。採收過早塊莖營養積累不足,乾物質含量低,不僅食用品質降低,商品品質也降低;採收過遲,如遇陰雨天會增加病蟲感染機會,塊莖易腐爛。另外,收穫時要儘量減少機械損傷,土壤濕度大、塊莖表皮粘有泥巴應適當晾乾再撿拾裝袋,但應防止暴嗮。馬鈴薯達到生理成熟為最佳收穫時期,此時大部分莖葉轉黃達到枯萎,莖塊停止膨大,容易與植株脫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