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到底比諸葛亮高明在哪?答案就藏在馬謖身上

白馬晉一 發佈 2020-03-13T14:18:27+00:00

這個出自南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馬謖有才,卻非全才,擅於戰略,長於政務,而短於戰術,缺於軍事。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這個出自南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中的成語用在馬謖身上正是恰如其分。馬謖有才,卻非全才,擅於戰略,長於政務,而短於戰術,缺於軍事。

劉備臨終前放著許多國家大事不說,偏偏對正託孤大臣諸葛亮或是強調或是告誡「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這句話。不想竟一語成讖,後來馬謖失街亭,北伐成果盡喪。此後北伐數年,都沒有取得第一次的戰果。馬謖失街亭,不僅證實了劉備的先見之明及識人之名,還折射了諸葛亮的任人唯親及用人不當。在識、辨、用馬謖上,劉備和諸葛亮這對號稱「魚水關係」的千年君臣卻大相逕庭,著實讓後人大跌眼鏡。

劉備之所以能看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並在臨終時警誡諸葛亮,原因如下。

首先,是君臣,非兄弟。

諸葛亮早相識卻少接近馬謖,是兄弟;而劉備晚認識反多接觸馬謖,是君臣。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就開始在劉備身邊。「從事」作為職官名時,是指從吏史,亦稱從事掾,漢刺史的佐吏,為刺史屬吏,主管一郡(國)的文書。荊州從事,主管荊州的文書。可以說,馬謖是劉備剛組建的荊州領導班子成員之一。隨劉備入蜀中,馬謖這個「荊州從事」則是要緊隨荊州牧劉備左右,為劉備入蜀出謀劃策,但未見有任何有關馬謖獻計獻策的記載。馬謖或許出了不少主意,可惜是都未被劉備所採納。畢竟劉備身邊的謀士是以龐統為主。對劉備而言,馬謖是部下,是用來效力。諸葛亮與馬良交好,與馬謖交往只是捎帶,泛泛之交。對諸葛亮來說,馬謖是弟弟,是用來疼愛。

其次,是磨練,非學習。

劉備占據益州後,馬謖的官職並不是由「荊州從事」升遷「益州從事」,而是下放為「綿竹令」。荊州牧是劉備被孫權「表薦」,只占荊襄九郡中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五郡;益州牧是劉備「復領」,占據益州十二郡。(《三國演義》寫「自領」,自己任命或自己擔任,不一定上報或朝延不一定批准;《三國志》記「復領」,兼任或接受,朝延批准)。而後,馬謖由「錦竹令」轉為「成都令」。雖是平級調動,但也算升遷。畢竟成都是益州的治所,是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在省城當知縣是個苦差事,隨便扔個磚頭,就能砸到一個比自己官大,當成都令就是個受氣包子。正如清朝宋犖《緯蕭草堂》所寫:前生不善,今生知縣;前生作惡,知縣附郭,惡貫滿盈,附郭省城。清朝官場還有句俗話: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從「荊州從事」下放為「綿竹令」,劉備意在磨練馬謖;而從「綿竹令」轉任為「成都令」,劉備旨在磨礪馬謖。這樣使用馬謖,體現了劉備的良苦用心,是對馬謖抱有一些期望。在劉備的眼裡,馬謖有才能,非大才,未經磨練,不可大用,只能控制使用。在諸葛亮的眼裡,馬謖有才,有大才,再經學習,就可大用,就能擔大任。為此,馬謖在劉備時期專業從事地方政務管理,而在諸葛亮期間就轉變為參謀軍隊軍事劃策,甚至在蜀漢第一次北伐時,出任抵禦魏軍的前方主將,以致兵敗街亭。

只可惜用人務實的劉備去世早了點,還未將馬謖操練出來。否則,馬謖或許會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專於政務的馬丞相。

筆者按:錯位,指離開原來的或應有的位置。馬謖,本是一個在劉備手中控制使用且專於政務的主官,卻在諸葛亮任上提拔重用還參謀軍事的參軍。擅於戰略還長於政務的馬謖反被用在短於戰術且缺於軍事上,從而造成後來的街亭之失,釀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正所謂,十個手指,各有所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