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殷商覆滅和西周建立的分水嶺

文史不假 發佈 2020-02-08T11:51:23+00:00

帝辛,生卒年不詳,殷商的末代君王,是帝乙的少子,在西周后始稱其為紂,也就是商紂王。那麼,在殷商滅亡,周朝建立後,理應廢除原先的苛政,開始安撫和寬慰百姓,儘快緩和當下的各種社會矛盾。

帝辛,生卒年不詳,殷商的末代君王,是帝乙的少子,在西周后始稱其為紂,也就是商紂王。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

作為帝乙的少子,帝辛自幼就天資聰慧,而且天生神力,據傳有「倒曳九牛之威」,深得帝乙的寵愛並立為世子。據《荀子·非相篇》記載:

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一、即位之初

帝乙崩世後帝辛繼位,成為商朝的第三十代君主,自商湯滅夏建立後,殷商至此已經傳承了六百多年。

在即位之初,帝辛就任命周侯、鬼侯鄂侯作為「三公」。而這三位諸侯,都被史書認為是當時的賢能之士。可見,帝辛在即位時,還是希望勵精圖治和大有作為的。

(一)周侯

周侯姬昌,也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周文王。他的部族早先居住於豳地,是在姬昌的爺爺公亶父的帶領下,才遷徙到了岐山的腳下生存。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開始繁衍生息,實力很快就得到了擴充。

姬昌的父親季歷即位後,憑藉自身的軍事實力開始四處征伐,逐漸引起了商王的警惕。為了防範周侯的崛起,當時的商王文丁趁季歷來朝歌參拜之時將其斬殺,史稱「文丁殺季歷」。

姬昌即位周侯以後,為報父仇而討伐商朝,被帝辛的父親帝乙擊敗。不過,雙方都沒有徹底撕破臉皮,很快就以聯姻的方式結束了戰爭。之後的十數年間,周侯姬昌實行韜光養晦之策,一直持續到帝辛繼位。

(二)鬼侯

鬼侯又稱為九侯,是殷商後期時盤踞於今天山西北部和陝西北部的鬼方部落中的一部。

後世對於鬼方部落的記載並不多,只是在殷墟卜辭中顯示,鬼方部落歷來都崇尚武力,曾經多次和商朝發生戰爭。

在武丁擔任商王期間,集結了各諸侯勢力共同出兵討伐鬼方部,將其擊敗後暫時臣服於商朝。

(三)鄂侯

鄂侯的所在地位於殷商王畿之地的西南方,大致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沁陽的西北一帶。

這個鄂國,雖然面積不大,可也同樣是諸侯國中的強者。據殷墟卜辭顯示,在帝乙當政時期,鄂國也搞得周邊地區戰亂頻發,最終引起了商朝的討伐。

帝辛即位之初,雖然鄂侯表面繼續臣服殷商,但私下並不安穩。

以上的三位諸侯,都是殷商治下的強大諸侯,也是暗藏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帝辛任用以上三侯來出任「三公」,無非就是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用籠絡的方式進行分化瓦解罷了。

二、推行暴政

王位逐漸穩固後,帝辛開始對內橫徵暴斂,嚴苛刑罰;對外連年用兵,四處征戰。這樣,致使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社會統治出現重重危機,嚴重動搖了商朝的統治基礎。

許多人對於商紂王的認識和了解,大都是通過《封神演義》或者《封神榜》。在《封神演義》中,紂王沉湎於酒色,尤其是對於被狐狸精附體的妲己過分寵溺,導致自己眾叛親離,最終被西周政權所取代。

關於妲己這一人物,還真就不是《封神演義》完全虛構出來的,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據《史記·殷本紀》記載:

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而據《呂氏春秋》記載:

商王大亂,耽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

《左傳》的記載中,有蘇部落被商紂王發兵擊敗,只得選擇向殷商求饒,並且獻出了大量的牛羊和馬匹,以及美女妲己。

由於紂王帝辛的倒行逆施,逐漸有諸侯開始反叛於他。而紂王為了維護統治,不思悔改,反而進一步加重了原有的刑罰,甚至還創製了一種叫做「炮烙」的酷刑。

鬼侯之女獻給了帝辛,因不喜紂王的淫蕩和殺戮而被帝辛虐殺。之後,余怒未消的帝辛還遷怒於鬼侯本人,將其施以醢刑,剁成了一堆肉醬,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鄂侯多次勸諫,極力制止紂王帝辛的種種暴行。結果,慘無人道的紂王竟然連鄂侯也不放過,將其施以脯刑,曬成了人干。

  周侯姬昌見此情形,準備偷偷逃回自己的封地,在被崇侯虎告發後,紂王帝辛將姬昌囚禁。為了保命,周侯向帝辛表示自己永遠效忠於商朝,並進獻了大量的美女、馬匹和珍寶,以及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後,帝辛才同意將其釋放。

清除完「三公」勢力後,紂王帝辛對於危機四伏的國政竟不以為然,任用只會溜須拍馬和阿諛奉承的費仲管理國家。此後,紂王的暴政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進一步加劇了商朝和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三、眾叛親離

面對越來越多的諸侯叛亂,殷商統治階級上層的王族內部也發生了分裂,紂王帝辛可謂是眾叛親離,簡直成了孤家寡人。

(一)比干

比干是帝乙的弟弟,是紂王帝辛的叔叔,一向主張寬忍治國。他在年輕時就以太師之尊輔佐商王帝乙,強有力地保障了帝乙的南征北戰。在帝乙過世前,受託孤重任輔保帝辛即位。

面對紂王的暴虐荒淫,身為叔叔的比干多次勸諫。據《史記》記載,比干感嘆到:

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面對比乾的一次次勸諫,起初紂王帝辛還有所顧及,但越來越怒不可遏,最終決定殺之以儆效尤。而且,紂王殺害比乾的手段也十分殘忍,在《封神榜》中還演繹了比干七竅玲瓏心的神話故事。

(二)箕子

箕子名胥余,也是帝乙的弟弟,紂王帝辛的叔叔。

在紂王帝辛登基之初,箕子尚能竭力輔政。但是,目睹紂王越來越殘暴無道,荒淫取樂而不理朝政。箕子苦心諫阻多次,但屢諫之下帝辛絲毫不為所動。

尤其是,見到忠直的比干竟被紂王挖心而死,箕子斷定成湯六百多年的江山,終將斷送於帝辛之手。

為了避禍,箕子心痛無奈之下,竟然割發裝癲。紂王帝辛眼見箕子已經瘋瘋癲癲,終於決定饒過自己的這位叔叔,貶為了奴隸。

在周武王攻入朝歌后,箕子趁亂逃出,在陵川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三)微子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是紂王帝辛的長兄。因為出生不好,一向德才兼備的微子才沒有繼承王位。據《史記》記載: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其母賤,不得嗣;少子辛,其母正後,辛為嗣。

面對紂王帝辛的無道和嗜殺,導致了商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國勢日衰。微子像其他王族一樣,也曾積極諫阻,開始遭到了帝辛的猜忌。而後,只得懼禍出走,躲到了自己的封國。

在武王滅商之後,微子親持商朝王室的禮器,表示願意歸順周武王。武王非常感動,又因微子素來有賢名,准其「 復位如故」,仍為諸侯。

周成王即位後,將原殷商腹地的一塊土地封與微子,稱為宋國,大致位於今天河南省商丘一帶。

四、諸侯起兵

周侯姬昌返回封地後,立即開始擴充軍力,同時還廣布恩德於四方,引來許多中小諸侯的歸順,實力獲得空前的提升。

事實上,紂王帝辛即位後,精力一直都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長期對東南進行擴張。因此,商朝主要的軍事力量,也更多的駐紮於東南部。

面對西方日益崛起的周侯,帝辛雖然有所防範,但依然沒有改變東強西弱的防守態勢。即便是國都朝歌的周邊,也沒有太強的軍事力量,為周侯日後的突襲埋下了隱患。

大約公元前1050年,周侯姬昌病逝,其世子姬發繼位,後世稱為周武王。

武王繼位後,表面上繼續順承殷商,實則更加緊鑼密鼓的備戰。他利用殷商軍隊暫時無暇西顧之機,大肆向東進行擴張,已經逐漸越過黃河,威脅到了商朝統治的核心地區。

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諸侯於盟津,集合大約四萬左右的兵力,準備對商朝發起攻擊。而此時,殷商的主力部隊正遠征淮河流域的東夷人,使得這次會盟具有了突襲的意味。

《左傳》記載:

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史記》記載:

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不過,通過甲骨文的記載和考古學家的推測,此次會盟並非是「不期而會」,而是以周侯為核心的一次精心準備的軍事聯盟。而且,八百諸侯也是一個泛指,事實上遠遠沒有那麼多,基本上以周侯和羌、戎的兵力為主。

五、牧野之戰

聽聞武王會盟於孟津後,紂王帝辛當即就懵了。原因有二:其一,自己的主力部隊尚在東南部遠征東夷人,根本無法回防;其二,孟津離商朝的國都朝歌實在是太近了,而且中間地帶無險可守。

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諸侯聯軍,紂王帝辛並不打算坐以待斃,也不打算後撤以避鋒芒。他在倉促之間,將羈押的所有奴隸和戰俘全部拼湊起來,聯同朝歌周邊的商軍,開赴牧野以迎戰諸侯聯軍。

關於殷商參戰的兵力人數,筆者仔細翻閱了許多的史料。可惜,《尚書》、《左傳》和《史記》等多種史料,對此的記載各不相同,而且還相去甚遠。有的認為有七十萬,有的認為有十七萬,有的認為只有五六萬。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殷商的參戰人數要多於諸侯聯軍的人數。筆者個人結合多種史料和專家的分析,判斷雙方參戰的總人數應該在十萬左右。

  諸侯軍率先出戰,很快就擊潰了商軍的前沿陣腳,之後由周武王親率中軍主力全線衝殺。商軍的人員結構太過複雜,除了奴隸和戰俘外,還有全無鬥志的士兵。

在諸侯軍的衝擊之下,商軍很快就全線潰散,甚至還紛紛倒戈。據《尚書·周書·武成》記載: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紂王帝辛眼見牧野之戰中殷商大敗,已經是回天無力,只得逃回朝歌,自焚而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待周武王率軍趕到鹿台時,砍下了紂王的頭顱後懸旗示眾。至此,傳統正史中就認為商朝已經滅亡了。

但是,殷商尚有大量的軍隊,紂王帝辛之子武庚並沒有真正臣服於西周,他聯絡了多個諸侯發動了復國之戰。可惜,很快就被周公鎮壓了,直到分封給微子建立宋國後,西周才算逐漸平穩下來。

 六、歷史評價

通常,牧野之戰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終結六百多年商王朝和建立周王朝的標誌性戰役。甚至,還被附加了其他許多恢宏的意義。

但是,文史不假卻認為,牧野之戰的意義和功績或許被後世無限放大了。

事實上,牧野之戰無非就是一次普通的朝代更迭戰爭罷了。武王伐紂的目的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偉大,他所真正在意的,無非還是土地、奴隸和財富。

武王在攻入朝歌后,立即開始縱兵殺戮,甚至還拿紂王的屍體泄憤,砍下首級後懸掛示眾,簡直像紂王生前一樣兇殘弒殺。

如果說,武王的血腥和決絕是為了儘快推翻商朝和儘快建立周朝的話。那麼,在殷商滅亡,周朝建立後,理應廢除原先的苛政,開始安撫和寬慰百姓,儘快緩和當下的各種社會矛盾。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周武王在滅商之後,大肆殺戮十萬人,抓捕三十餘萬自由民充為奴隸。據《逸周書·世俘》記載:

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

可見,周武王姬發消滅商紂王帝辛,就是一次成功的朝代更迭而已,牧野之戰也算不得是多么正義的戰爭。


原創作者: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