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中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3點建議

校長派 發佈 2020-05-08T13:00:50+00:00

全文長 2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精彩導讀所謂「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而今,人們都已經充分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可是,到底如何閱讀?尤其是如何閱讀課外讀物,才能切實提升語文素養呢?葉聖陶老先生的這篇《怎樣閱讀課外讀物》,依然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全文長 2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精彩導讀


所謂「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而今,人們都已經充分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可是,到底如何閱讀?尤其是如何閱讀課外讀物,才能切實提升語文素養呢?


葉聖陶老先生的這篇《怎樣閱讀課外讀物》,依然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01

閱讀不能「照單全收」


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的時候應該明白,寫在書上的東西並不是完全可以依賴的。閱讀果然要認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抱著批判的態度,要區別哪些是應該接受的,哪些是不該接受的,不能「照單全收」。


不加區別地「照單全收」絕對不是妥當的讀書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識別力。


那麼批判用什麼作為標準呢?我想,用「此時」、「此地」來作標準,大致不會出什麼錯。凡是跟「此時」和「此地」不相適應的,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多只可以供談助而已,決不能作為自己的行動方針和生活目標。


閱讀課外讀物,首先不能不談到時間問題。


中學裡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書和講義都得在課外溫習,還有筆記和練習等作業大部分得在課外做,要劃出充裕的時間來閱讀課外讀物,事實上是辦不到的。閱讀課外讀物可以養成隨時讀書的習慣,這就要每天閱讀,持之以恆,時間少一點兒倒不妨事。


有的書讀起來並無困難,一個鐘頭可以閱讀1萬字,即使要費點兒心思的,一個鐘頭也可以讀5000字。就以5000字算吧,一本10萬字的書,每天讀一個鐘頭,20天就可以讀完。20天讀一本書,一年不就可以讀完18本嗎?從初一到高三這6年里年年如此,不就可以讀完108本嗎?這就很客觀了。


一年裡頭還有兩個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閱讀課外讀物的好時機,假如每天讀3個鐘頭,兩個假期合起來作為8個星期計算,就有168個鐘頭,至少可以讀完8本書,6年又是48本。所以時間並不是不充裕,只要堅持不懈,成績是很可觀的。


02

分類閱讀


課外讀物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各種科目的參考書;

第二類是關於修養方面的書;

第三類是供欣賞的書;

第四類是供臨時需要的書。


因為讀書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就各異。讀第一類和第四類讀物,目的只求理解。只要讀過之後,能通體理解書中所說的內容就可以了。


譬如在物理課上學到了槓桿定理,你想多知道一些槓桿的實際應用,就可以找一本這樣的書來看;你學游泳,想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就可以找一本游泳入門之類的書來看;讀這些書,只要達到了目的,理解了書中的內容,你就不妨把書丟開;如果真的理解了,就會終身難忘,不必再看第二回了。


至於作者的身世,作者寫書的旨趣是什麼,作者的文筆怎麼樣,都可以不必過問,因為對於理解槓桿的運用和游泳的方法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閱讀的時候必須認真,不能放過一個詞語的涵義,一句話語的真義,決不能採取不求甚解的馬虎態度,以致造成曲解和誤解。


閱讀第二類和第三類讀物,可不能但求理解。


讀第二類書,目的在於修身養心,是要躬行實踐的。讀第三類書,目的在於跟著作者的眼光去觀察社會,體會人生。所以閱讀這兩類書,不但要理解書中的內容,還要對作者有充分的認識。在讀這兩類書的時候,其實等於和作者交朋友,由文字做媒介,求得與作者心心相通。


但是光靠一兩本書,對作者的理解究竟是有限的,還有進一步熟悉他的生平的必要。閱讀一位哲人的言行錄,同時要考求他生活的歷史時代,他一生的重要事跡;閱讀一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同時要考求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創作的時代背景;經過一番考求,得到的益處就會比僅僅讀他的一兩本書多得多。


這兩類書往往不能讀過一回就算了事。第一回讀,在這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第二回讀,又在另一方面得到了若干解悟,或者解悟一回比一回深入。善於讀這兩類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書竟能使人終身閱讀而不感厭倦,好像是發掘不完的寶藏,每讀一回總會有新的收穫。


03

利用「工具」進行閱讀


無論讀哪一類書,都必須使用工具書,如字典、辭典、圖表,等等。要知道一個字的精密的解釋,一個詞語的正確的涵義,就得翻查字典和各科辭典。要知道一個地方的正確位置,就得翻查地圖。要知道各種東西的實相,就得翻查各種圖譜。要知道一個人物的經歷、一件事情的概要,就得翻查年譜和大事表。


工具書是不開口的顧問,會回答你的各種疑難;工具書又是包羅萬象的博物館,能讓你查考各種想知道的事物。個人要置備所有的工具書是辦不到的,你得儘量利用學校圖書館和公立圖書館裡的工具書。在閱讀各種課外讀物的同時,你得熟悉各種工具書,養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有的書比較容易讀,讀起來用不著花多大的力氣,有的書比較艱深,讀起來並不怎樣鬆快。但是無論什麼書,都不能讓眼光像跑馬似地溜過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書上。這是第一。


第二,一口氣直往下讀,不如每讀一段,稍稍停一停,回過頭去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說了些什麼。一口氣往下讀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圇吞棗一樣;停下來想一想就像咀嚼一樣,才能辨出真的滋味來。對於第二類和第三類的課外讀物,尤其需要下這個工夫。


第三,想到了什麼,不妨隨時提起筆把它記下來,這就是讀書筆記。想的時候往往比較雜亂,比較浮泛;寫下來就非有條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實實不可了;所以寫讀書筆記是督促自己認真閱讀的一個好辦法。讀書筆記或者採用列表的形式,或者採用雜記的形式,可以根據所讀的書的性質而定。


講述讀書方法的書和文章,都應該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多數書的前頭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有的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有的指導這本書的讀法。在讀本文之前,先讀一遍序文,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節選自葉聖陶《中學生課外讀物的商討》


來源丨小學語文名師

編輯丨校長派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