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

唐詩宋詞古詩詞 發佈 2019-12-23T05:46:52+00:00

傳說,在花木蘭出生時,木蘭的父親朱天祿,人至中年,也無子嗣。所以才有「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經久不衰。

傳說,在花木蘭出生時,木蘭的父親朱天祿,人至中年,也無子嗣。他極其渴望有一個孩子。一天,他在木蘭樹下做了一個夢,夢見玄帝賜給他一個孩子,玄帝要這個孩子為漢室建功立業,要讓其多習書文,勤操武藝。

其後,朱天祿的妻子便懷孕了,次年的四月,木蘭便出生了,他的父親為她起名為花木蘭。

花木蘭,出生在東漢北魏時期。

漠北有柔然,屢屢進犯。朝廷為了擊退柔然,在民間招募士兵,要求每家每戶都要出一個男丁。可惜,花木蘭家只有她,一個柔弱的女孩子。看著兩鬢已泛花白髮的父親,木蘭若有所思,悶悶不樂。所以才有「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依然決然替父從軍。

木蘭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退路的人,只有堅決的選擇出路。

作為父親唯一的女兒,也可以憑藉膽識,做出驚人的舉動,是「文」是「武」,都不那麼重要了。

她只能選擇堅硬的鎧甲,放棄閨閣女工。

鎧甲,在木蘭的纖纖素手中略顯得沉重,不過,戰爭的希望就在前方。

她堅毅的目光,在眼睛中熠熠生輝。不過,戰爭的殘酷也泯滅不了和她一起想戰勝回家的戰士們。

中唐詩人韋元甫有詩云:「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盡忠是木蘭、甚至是抵禦外來侵略的愛國人士永不可摧的信念,有了信念,精神就有了依託,外來的刀劍就不可怕。

保衛家國,捍衛家國的尊嚴,成了木蘭心目中堅不可摧的信念。燕山胡騎的彎彎刀,是割不斷他們心中堅持的必勝信念。

保家衛國成為他們心中的正能量,充斥在和她一起作戰的戰士們的血液里。

選擇征戰,選擇出擊,選擇不退縮,是戰亂時期戰士共同的努力目標,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必然。

她不再只是家庭的孝女,而是背負著責任與使命的女戰士,能馳騁戰場,能手執刀劍奮勇殺敵,成為能保衛國家的人。

也許,花木蘭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環境裡磨礪了堅毅的意志,成為了有鋼鐵意志的人,和戰士們在「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路途里看盡了苦難,有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豁達與坦然。

只有經過了苦難的人,只有經歷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可貴。

沒有了超出常人的經歷,哪能得到「女英雄」這一稱號,並被後世的人們口口相傳?

北魏的戰士們,經過無數次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戰爭,木蘭也由此回到家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所有的一切都是經歷過才能獲得。此時的花木蘭,不僅是家裡人的驕傲,更是民族的驕傲。

與其說我們懷念的是花木蘭的英雄氣概,還不說我們更喜歡花木蘭果敢的抉擇,與滲入血液的不服輸的女性氣質。

我們更喜歡一個有獨立思想,有家國情懷的、有「花木蘭」氣質的人。

作者:辛亮亮,語文教師,寫人物故事,讀有趣詩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