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陌生人》:為何趙又廷和高圓圓的婚姻可以如此幸福

麥穗小魚 發佈 2019-12-23T04:51:47+00:00

或許,缺少的是激情,是理解,是自由,是傾聽與陪伴。這句話總能激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一個人時,天冷沒有人提醒你加衣服,你並不孤獨,因為你可以自己知冷知熱;兩個人時,天冷沒有人提醒你加衣服,你格外孤獨,即使你可以自己知冷知熱。

文/麥穗小魚

題記:

「夜已深,還有什麼人,讓你這樣醒著數傷痕......」每當聽到林憶蓮的這首經典老歌,不免心生些許的惆悵。婚姻生活中你有沒有越想越失衡,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抓狂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總感覺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似乎少了點什麼。或許,缺少的是激情,是理解,是自由,是傾聽與陪伴。以至於,很多人坦言:兩個人的婚姻,卻過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

曾幾何時,我們無話不談,慢慢地,面對繁雜的是是非非和柴米油鹽,彼此變成了「餐桌上的陌生人」;

曾幾何時,我們都患上了「婚姻失語症」,家不再是歡聲笑語的港灣,慢慢地變成了靜默可怕的「囚籠」;

曾幾何時,我們對婚姻充滿想像、滿懷期許,而如今卻像一隻折翼的鳥兒,再也沒有心力去展翅飛翔。

......

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我們變成如此模樣?記得,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中有句台詞:

「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這句話總能激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

一個人時,天冷沒有人提醒你加衣服,你並不孤獨,因為你可以自己知冷知熱;

兩個人時,天冷沒有人提醒你加衣服,你格外孤獨,即使你可以自己知冷知熱。

這便是答案之所在!

最壞的結局不是離婚,而是成為「面具夫婦」,彼此沒有愛,也沒有任何期待,卻在一起生活,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最近,看了一部短片《餐桌上的陌生人》,短短11分鐘,沒有義正言辭地說教,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導演羅景壬只是把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的日常生活平鋪開來,用極簡的、樸素的,甚至略顯蒼白的語言和畫面訴說著「婚內單身」的無奈、無助和無望。看完之後,扎心之痛猶如針刺,卻又給人以醍醐灌頂之頓悟。

劇中,張鈞甯飾演的妻子下班回到家裡,打開屋子的燈,不由自主的嘆了聲氣。因為,又要開始一整晚的煎熬了。

家裡依然整潔有序,和剛結婚時比起來沒有什麼太大變化。只是更加安靜寂寞了,儼然缺少了生活里的煙火氣。這座房子就像他們的婚姻一樣,沒什麼起色,反而越來越脫離現實。或許,這終究只是一座房子,而不是一個家。因為,家是充滿溫情的,是充滿歡聲笑語的,是疲憊後愛的棲息地,而房子只是個冷冰冰的皮囊「收容所」。

好不容易,丈夫提前下了班,妻子心想終於可以好好地一起吃頓飯了。可是,面對妻子的「你餓了嗎?」、「我剛遇到五樓陳太太,她女兒長得好快哦」......,丈夫永遠是帶著耳機、手捧電腦,整個房間靜的可怕,只能聽到敲擊鍵盤的聲音。餐桌上,妻子每每想找個話題或是聊聊家長里短,都被丈夫嘴裡蹦出的「嗯」、「噢」、「是喔」敷衍著。空蕩蕩的房子,寂寞無言的餐桌,還有無數次試圖打破這份靜默的妻子的欲言又止……,都讓人倍感壓抑。

終於,妻子忍不住了,哀默地問了一句:「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啊?」

丈夫頭也不抬地茫然回答:「有什麼聲音嗎?」

妻子低著頭弱弱地說:「就是什麼聲音也沒有,好安靜。」說完後,站起來轉過身,默默地流著淚。

就是什麼聲音也沒有,好安靜。」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話,猶如晴天霹靂,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很多人說,在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我自己也在經歷著這樣一種夢魘般的婚姻。

猶記得,戀愛時卿卿我我,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是,當我們帶著期許和憧憬走進婚姻時,才發現婚姻的「蜜月期」是如此之短。短到你還沉浸在其中,對方已感到了厭倦。最終,原本無話不談的夫妻,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消磨了激情和慾望,變成一對無話可說的陌生人。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夫妻不在少數。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下班後,你捧著手機,我刷著韓劇,即使睡在同一張床上,也不願多說一句話

很多時候,夫妻之間的話題僅限於孩子:比如,孩子成績最近怎麼樣?比如,這次考試孩子考了多少分?比如,該給孩子報哪些輔導班?然後,便彼此陷入了沉默。似乎,孩子成為了夫妻之間交流的唯一橋樑。

然而,或許在2個小時之前,他們各自和同事或朋友還聊得正歡。為何面對最熟悉的另一半,卻出現這樣的尬聊局面呢?

眾所周知,這些年,我國的離婚率持續走高。有調查表明:離婚率高居不下的眾多原因中,占比最大的是「感情不和」。而感情不和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聊不到一起、沒話說、不想說話。

何炅老師曾經說過:

「親密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外貌,不是麵包,甚至不是忠誠與否,而是分享。因為不管你是在感情的激情期,還是在穩定的婚姻里,如果不分享,兩人在同一屋檐下也會像陌生人一樣,而這種強大的空虛感,才是傷害兩個人感情最溫柔的殺手。」

是啊,很多人認為,只要兩個人都忠誠於對方,不出軌、不朝三暮四,即使無話可說又何妨。更何況,婚姻本來就是愛情的墳墓。老夫老妻要的是踏實地過日子,而不是年輕人的你儂我儂。咋一聽,這話似乎並無任何毛病。細細想來,婚姻中缺乏傾聽和陪伴的空虛感恰恰是感情里最「溫柔的殺手」。這種空虛感看似無關痛癢,卻最是誅心!它會慢慢灼蝕你們的感情,拉遠彼此的距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夫妻因「無話可說」而選擇一別兩寬。

我們都偏執地把婚姻當成了愛情的終點,當荷爾蒙逐退,愛意隨之冷卻,婚姻也便進入了「倦怠期」。之前的「完美伴侶」似乎戴上了另一幅面具,日子變得越來越無聊乏味。不要說通過主動的付出給對方帶來幸福感,就連最基本的傾聽和陪伴都慢慢變得奢侈。曾經被視為最珍貴的另一半,如今在優先級順序上卻被放在了最後一位。

殊不知,維繫一段感情,最基本的就是傾聽、交流與陪伴。當雙方的交流越來越少,逐漸變成了「餐桌上的陌生人」,甚至連吵架都懶得吵的時候,他們一方面是在逃避現狀,另一方面是對這段感情不再抱有任何期待。這種表面上看似相安無事的平靜生活,底下卻暗流涌動,不斷滋生著情感的禍患。等到一方想清楚並下定了決心,這段婚姻關係也就走到了終點。

無話可說的婚姻最是煎熬,也最折磨人,它在不斷蠶食著彼此對生活的期許和憧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把彼此的感情、羈絆、耐心消耗殆盡。

紅本本還是那個紅本本,我們已不再是我們。婚禮上承諾的感情像一片秋天的葉子,在風中枯萎、飄零,漸漸化為塵土,才知道彼此最不可挽回的不是愛恨情仇,而是不知不覺的疏遠。疏遠是無終而既的消逝,我們因緣得以際會,卻又因無話可說而變成了「婚內單身」。或許,最後真的就走向了單身。

話又說回來,面對這樣無話可說的婚姻,選擇離婚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就如同日劇《最完美的離婚》中的那段台詞:

「最壞的結局不是離婚,而是成為「面具夫婦」,對對方沒有愛,也沒有任何期待,卻在一起生活,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深以為然!

婚姻,不是一道說解就解的題。雖然,從來都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是,每一份答案的前提都是「有話可說」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段子:

從前有人結婚,親友會說:「恭喜,恭喜!」;現在有人結婚,親友會說:「保重,保重!」

乍一看,特別想笑。再深思,卻滿是淒涼。

尼采曾說過,男女雙方走進婚姻的禮堂時,神父最後應該補問一句:「你認為,你可以和這個女子(男人)到老都有話可說嗎?

這難道不是一句來自靈魂的發問嗎?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直氣壯地回答這個問題。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午夜夢回之際,是否後悔選擇身邊的這個Ta。當家不再是疲憊後的棲息地,不再是受傷後的避風港,而變成了兩個孤獨靈魂的「冷戰場」時,這樣的婚姻其實早已名存實亡,只剩下彼此折磨。

前兩年,俞飛鴻在參加竇文濤的訪談類節目,和馮唐討論感情和婚姻問題時曾坦言,自己不是不婚主義者,不結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找不到一個可以隨時隨地願意和你說話的人。她說:「婚姻裡頭,很多夫妻根本沒話講。兩個人在一起的孤獨,可能比一個人的孤獨更悲傷吧。」

孤獨的原因有很多種,或許是因為對方真的很忙,陪伴你的時間確實很少。但那只是肉體上的孤獨,而心靈上的孤獨才是真正的孤獨後者的孤獨,恰恰是因為看不到對方愛的反饋和聽不到愛的回音!

其實,婚姻里孤獨的不僅僅是女人,男人也一樣。否則,有些男人不會車開到樓下卻不願上樓、故意編個理由加班到很晚不想回家,甚至有些人深夜買醉。這些男人也都是一個個躲在「樹洞」里排解孤獨的人。

我有個朋友曾多次向我訴苦,她說:「我和老公結婚5年了,一直生活在一起,最近這一年覺得自己越來越孤單,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今年我們夫妻生活的次數減少了很多,溝通交流也大不如前。有時候兩個人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從頭到尾都說不上兩句話。哪有男人這樣做丈夫的?就算我表達不滿,他也不和我吵架,總是一言不發。儘管我們的感情沒有出現原則上的問題,但我覺得真的快堅持不下去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她這一大段的訴苦中,最觸動我的不是「夫妻生活減少」,不是「溝通交流大不如前」,而是,她竟然天真地認為自己的感情沒有出現原則性問題。是啊,有誰會認為「夫妻之間交流少」是原則性的問題呢?我們都偏執地認為,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但是,女人的心一般不會死在大事上,相反的,那些一次又一次的小失望卻成了致命傷。既然都成了「致命傷」,夫妻之間交流少怎麼就不是原則性問題呢?

一段關係破裂的前兆,就是兩個人不再有情緒上的交流,不再去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婚內單身」或是「喪偶式婚姻」的相處模式會切斷彼此精神上的聯繫,導致婚姻進入貌合神離的狀態。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感嘆道:「明明是兩個人同床共枕,心裡卻比一個人睡時更冰冷。」

最新發布的《2019單身人群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三成的離異人群表示婚姻的倦怠期為2年,其次是3年(23%)。當「七年之癢」升級為「兩年就煩」,「婚內單身」也就不再是個別現象。它理應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當雙方進入厭煩的狀態時,孤獨的種子便種下了。這枚種子一旦在夫妻的感情里生根發芽,就會不斷地榨取彼此的好感度,引誘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走進「婚內孤獨」的死胡同。所以,有不少夫妻生活在「三不」——「不說話,不吵架,不理解」的相處模式下。白天看一眼,夜裡各入眠,儼然成為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好的婚姻一定是有說不完的話的,也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記得有次看《金星秀》,嘉賓趙又廷自爆自己很宅,是個悶葫蘆。金星說,我從沒採訪過像你這樣如此安靜的藝人。當她問道:「你在家和高圓圓的話多不多?」時,趙又廷一反常態,出人所料地用了一個詞——「狂說」。

有話可說,這才是婚姻該有的樣子。婚姻里最怕裝聾作啞,舒服的婚姻一定是彼此心意相通,你懂我的快樂,我知曉你的煩惱。委屈的時候,有人聽自己的抱怨;傷心的時候,有人在一旁安慰;開心的時候,有人可以分享。所以,有互動的婚姻才叫生活,沒互動的婚姻只是在搭夥過日子。

更可況,「婚內孤獨」這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會讓你陷入胡思亂想的旋渦。比如,「Ta不願和我說話,是不是外面有被人了?」;「我當初的選擇是不是個錯誤,如果換個人,婚姻應該不至於如此吧」;「我們是不是應該分開一段時間,還能不能感受的到小別勝新婚呢」......,諸如此類的心裡自我按摩非但起不到一丁點兒作用,甚至會增加自己的孤獨感,迫使自己越來越像逃離這段關係。而一旦產生了這樣的心理,婚姻便陷入了「破窗效應」的怪圈,只會讓夫妻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最終走到不可修復的地步。

所以,一旦婚姻生活中出現了「不想說話,不願交流」的苗頭時,不要想著去逃避,而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掐滅這個火苗。正如,《失戀33天》中的那句台詞: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人,壞了就想換掉。」

且不說,下一段的婚姻是否一定會幸福。誰都不敢保證在柴米油鹽的瑣碎和日復一日的平淡中,始終保有一顆充滿激情的心。愛情本身就是需要經營的,只有學會相互理解,懂得換位思考,多一些共情和交流,婚姻才不至於變成一具空殼。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陳奕迅在那首《愛情轉移》唱到:「愛情是用來瀏覽,還是用來珍藏,婚姻這趟列車想開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是啊,誰不希望歲月波瀾終有人陪,餘生悲歡終有人聽。但是,夫妻雙方一旦變成了「餐桌上的陌生人」,婚姻便只剩下一地雞毛!

好的婚姻,雙方是夫妻,是情人,更是朋友

錢鍾書先生曾在《人·獸·鬼》一書中寫到:「贈與季康,絕無僅有,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他對楊絳的深情,也是對愛人的認知。(註:楊絳本名為楊季康)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的婚姻無疑是令人羨慕和嚮往的,這對出了名的文壇伉儷,用心與心的交流共同構築了一座充滿幸福的婚姻圍城,一座兩人永遠都不想出去的圍城。

從清華大學古月堂外,錢鍾書和楊絳的一見鍾情,到戀愛、結婚、生子,廝守終生,時間一晃就是六十載。這一路走來,他們共享鮮花和掌聲,也共擔風霜和雪雨。1998年12月,在錢鍾書先生久病彌留之際,楊絳如熱戀中的少女,雙目注視著自己的愛人,不停地用家鄉無錫話在他耳邊安慰,親吻他的額頭,久久地貼著他的臉頰,戀戀不捨……。

他們歷經66年的幸福婚姻,如一壇塵封的老舊,經久醇香。為什麼二老的婚姻可以如此幸福,他們又是如何做到「始於一見鍾情,忠於一生相守」的呢?其實,錢鍾書先生的那句「季康,絕無僅有,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 一是,永遠做夫妻——婚姻生活中不能沒有共情力,學會多一點理解和包容。

有位婚姻專家通過上千件真實案例,得出如下結論:婚姻生活中超八成的冷漠和疏離來源於缺乏共情力,而共情力的缺失會導致彼此不理解和不包容!

世間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婚姻。當愛情漸漸轉化成親情時,當激情日漸消退時,彼此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這才是婚姻長長久久的基礎。那些看似完美的婚姻,只不過是兩個人互相包容,主動為對方做出改變,最終才磨合得越來越和諧罷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正在經歷「婚內孤獨」折磨的人,長此以往會從「不能溝通」逐漸轉化為「不想溝通」。而一旦雙方情感交流的通道堵死了,他們的這段婚姻也便死掉了。

生活中有些人,總喜歡凡事論個對錯,爭個輸贏。可是,在婚姻的世界裡,哪有什麼誰對誰錯,有的只是彼此的寬容理解和相互支持。試想一下,即使你爭對了又能怎麼樣,不過是獲得了一時的爽感。可是,對方卻要為你的「爽感」買單,這個爽感對Ta而言或許就是一種傷害。

慶幸的是,《餐桌上的陌生人》中的那個丈夫,通過一隻妻子的錄音筆,看到了自己的冷漠與疏離。他想起了妻子曾經說過的話,他開始去理解妻子操持這個家的不易,開始去關注妻子的喜好,終於又找回了兩個人不知不覺丟失的快樂……。

其實,婚姻猶如行駛在大海中的一帆小船。有時風平浪靜,一帆風順;有時則有風暴,有暗礁,只有划動包容的槳,掛起理解的帆,同心協力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 二是,偶爾做情人——婚姻生活中不能沒有儀式感,學會給平淡的日子加點糖。

有人說,婚姻最終會歸於平淡,它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細水長流。正如三毛所說的那樣:

「俗俗的日子,俗俗的甜,那是一種兩個人把心放在肚子裡的相處,在這種相處里,你的愛人可以看見你清晨剛剛醒來的樣子,如果TA愛的是你褪去所有面具時的摸樣,那才是真愛。」

這點我不反對,誠然把激情過成平淡,把山盟海誓過成相互守護,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可是,平淡和「儀式感」並不衝突。甚至可以說,「儀式感」在婚姻生活中甚為重要。越是平淡的婚姻,越是成天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越需要「儀式感」的調劑。

「儀式感」是感情的粘合劑。當你們的感情陷入枯燥時,當你們的愛之間出現小裂痕時,帶她去看一場電影,送她一個心心念的包包,為Ta做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或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些看似很套路,其實卻非常受用。

英國BBC紀錄片《人生七年》里,安德魯不僅是個成功人士,更是擁有一個讓人羨慕的婚姻。對此,他解釋道:「我每周都會抽時間和妻子獨處一天,把孩子交給保姆。也說會儘量創造一些美好的時光,給平淡的日子加點糖。」

「給平淡的日子加點糖」,這類的儀式感會讓你花最少的代價,修復和治癒愛的裂痕,重新拉近彼此心與心的距離。中國人大多是不願意去刻意營造一些小浪漫的,就連表達愛的方式一直以來都很含蓄。其實,儀式感不等於浪漫,更不局限於形式。比如,晚飯後給對方削個蘋果,妻子來大姨媽時主動幫她熬一碗紅糖水,丈夫出差回來時送上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些看似尋常的小關愛,實際上會讓對方感覺到被重視的快樂。對方也會用自己的行動去回饋你的關心,從而讓兩個人的相處更加和諧有趣。

曾經看過韓國一個《30天的承諾》的短視頻。短片中的女主在離婚的最後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擁抱,親吻,牽手,說我愛你。

丈夫說:「那段時間我所忽略掉的她對我的關心和愛,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所以,儀式感不僅是感情的粘合劑,也是情緒的泄壓閥更有可能挽救一場瀕臨死亡的婚姻而且,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多一些儀式感,一定會讓你們的婚姻之城更加堅不可摧。

  • 三是,真心做朋友——婚姻生活中不能藏著掖著,學會敞開心扉,用心交流。

俗話說,有些事只能給朋友說。我不免有些詫異,既然都能對朋友說,為何偏偏對將要與你牽手走完一生,和你最親近的伴侶,藏著掖著,心存隔閡呢?

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夫妻,倘若沒有了心與心的交流,就不會體會到甜蜜的幸福感,只會痛苦、壓抑、疲累。最終,兩個人在一起比一個人還孤獨,兩個的生活比一個人還累,這樣的婚姻自然不能持久。

人類自帶一種劣根性,就是我們通常會對他人懷有期待,卻對自己並不可求。運用到婚姻中,則表現為:你必須對我開誠布公,掏心掏肺,而我可以對你有所保留。

恰恰是因為這種心性使然,很多夫妻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能互相敞開心扉,不能互相傾訴心腸。說白了,這樣的交流是一種流於形式的「假交流」,並沒有起到溝通的真實效果。

如果你想在兩個人的相處過程中增進雙方的親密度,給予對方良好的情感體驗,讓對方感受到切實的幸福感,不妨可以嘗試和學習一下「薩提亞聊天法」。具體地說,要做到以下四點:1)提升對方自尊;2)幫助對方做出選擇;3)幫助對方負起責任;4)促使雙方和諧一致。

「薩提亞聊天法」可以讓兩個人在交流過程中敞開心扉,互相傾訴內心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夠給予對方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形成這樣的良好溝通模式後,會讓對方形成情感依賴,這樣就可以重新抓住對方的心。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萬眾風情,更與何人說?一生中,沒有一個可以互訴衷腸的伴侶是件很痛苦的事。我們不奢望「靈魂伴侶式」的婚姻,但我們更不想自己的婚姻是「婚內孤獨式」的。

最後,祝福所有的夫妻: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情深共白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