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雋逸被淘汰!這屆歌手爭議背後,藏著華語樂壇羅曼蒂克消亡史

票房俠 發佈 2020-04-05T01:15:14+00:00

這一次引發質疑的,是唱出民族風的吉克雋逸以倒數第一的成績被淘汰,實際上作為奇襲歌手,無論吉克雋逸能否堅持到最後,都需要參加突圍賽,可是這場結果依然令許多網民替她不平。所以,當徐佳瑩再奪第一,打破本季華晨宇周深二人轉,歌王是誰,已經不重要了。

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線上,《歌手》大眾聽審團似乎總是無法避免被吐槽的命運。



這一次引發質疑的,是唱出民族風的吉克雋逸以倒數第一的成績被淘汰,實際上作為奇襲歌手,無論吉克雋逸能否堅持到最後,都需要參加突圍賽,可是這場結果依然令許多網民替她不平。

就連新一屆毒舌丁太升也評價:「吉克雋逸雖然現在的嗓音條件和整體氣質已不如當年,但《不要怕》這首作品演繹得依然算是不錯」。

本場只公布了第一和第七。華晨宇帶來年度金曲《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周深一身古裝唱《相思》——


但徐佳瑩依然憑藉一首蔡依林的《大藝術家》拿下了本場第一,這個結果儘管沒前者那麼多爭議,但還是被質疑。



隨著《歌手》進入收官階段,本場賽果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集合了毛不易(待定)、好聲音姐妹吉克雋逸袁婭維、黃霄雲、劉柏辛等眾多好手的歌手突圍賽將異常擁擠。

二是本季歌王已經不再是華晨宇周深的二人轉,目前聲勢最盛的,是最近幾輪從未掉出前二的徐佳瑩。

當然在八年後的今天,相比選出一個「歌王」,即使對於華晨宇周深們的粉絲來說,展現「當打之年」歌手的多元風格與實力也比歌王更重要。



從不再被追逐的歌王到質疑不斷的《歌手》排名,本屆《歌手》似乎發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故事,其背後實則是華語樂壇遊戲規則的翻天覆地。

或許一切背後,是一部華語樂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從毛不易到吉克雋逸,為什麼被淘汰的總是你心目中的第一名?

故事或許還是要回到 「黃霄雲奇襲毛不易成功」的時刻。

那是一場標準重創作型歌手與大嗓門型歌手的正面交鋒。 結果被淘汰的是毛不易。但這正是《歌手》的邏輯。

從2014年的黃品冠、2015年的李榮浩、2017年的光良到2018年的李曉東,沒有一位走心的重創作型歌手能走得更遠,因為大眾評審總是憑著現場最直接的刺激做出投票,決定歌手們的去留。後來歌手們也總是把舞台有多炫就搞多炫。

但這也是吉克雋逸被淘汰的特別之處:吉克雋逸本身,正是標準的大嗓門、舞台式歌手。



實際上她奇襲成功袁婭維的第一場,正是憑藉極具質感和磁性的中低音區蓄勢,然後在歌曲的最後,加入了另一首《Looking For Trouble》,飆出了 8 年來唱出的最高音。最終在袁婭維成績不俗的情況下,依然奇襲成功,保持了對袁婭維的一對一全勝戰績。

為什麼本場她卻輸了?

一個背景是《歌手》最後一輪常規賽賽制升級,一期只有一位奇襲歌手,但若他們奇襲成功,首發陣容里就有一位歌手要被淘汰,就像周深跟吉克雋逸分析的那樣,賽制已經變成一場針對在線歌手的殘酷遊戲。

而這期的奇襲歌手,一個是旅行團樂隊,一個是《中國新說唱》的冠軍艾熱,最後旅行團樂隊率先發動奇襲,單挑聲入人心男團,最終在只有三位團員登台演出陣容不整的情況下,依然以309:184的差距贏了本場翻車的聲入人心男團,奇襲成功。

聲入人心男團這場表演的《Radioactive》多翻車?就是翻到鐵粉也沒話說的程度。



經典原版不僅被改編成了中文版,還加入了美聲唱腔,最後卻徹底唱丟了原曲的神韻,不是聲入人心男團沒實力,但本場要說墊底,怎麼也該是聲入人心男團更合理。

結果不是,那另一個危險對象應該是蕭敬騰。

這季《歌手》老蕭的狀態實在是不好,第一期,蕭敬騰唱完《皮囊》之後,就有人開帖,疑問句,「蕭敬騰是不是油了」。一打開截圖,劈叉,踢腿,轉圈,扎馬步。哎呦,確實油。



而且越唱到後來,越像是唱進一個困局,怎麼唱,都唱不出來,本場的搖滾演繹,又是——勉勉強強交作業。



每場都是水準以內的將將就就,唱多了就感到在划水,讓老蕭被淘汰,再來一個王者歸來,也是不錯的劇本。

結果都不是,被淘汰的是本場表現驚艷的吉克雋逸。

本來她要唱的不是這首彝族的歌曲《不要怕》,可據說在比賽前幾個小時,她家鄉涼山突發森林大火,她才決定換成這首歌。



她是四川大涼山的姑娘,《好聲音》也唱過這首,反響熱烈,算是她的翻唱代表作。這次她換上家鄉服飾,清清靜靜地唱,不刻意飆高音,不炫技,回到自己最舒服好聽的音區,新編曲的版本,多了一點點莊嚴感,但依然貼切,整首歌唱得充滿本真,,深情又空靈,是真的讓人感動,滿滿都是對家鄉美好的祝福,是她本季最好的演出。

很多觀眾以為她本場要拿第一,前三是保底,結果洪濤拖了個半天,念出個第七。



這個賽果,不可能不被質疑,於是網上又是洶湧的「500聽審團果然是聾的傳人」。

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500聽審團並非固定的人選,比如本期就有征戰湖北抗疫一線歸來的醫護人員,近兩年,評審團也開始「年輕化」,今年首次沒有招募「50歲以上」的評審。 「

但無論聽審團怎麼換,網民還是不滿意。

聽審團真是聾的傳人嗎?真正的問題是:音樂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在豆瓣同名小組,不少帖子都在議論「周深到底行不行」「黃霄雲是今年的強捧嗎」、 「華晨宇風格單一到底好不好聽」等爭議話題,大眾的喜好差異所帶來的摩擦顯得空前激烈。背後其實是:將風格和受眾都差異巨大的歌手放在一起比賽,別說結果,標準本身都已受到了質疑。

打開《歌手》官博下吉克雋逸的評論,滿滿的——「這歌第七名?」。但另一方,被罵的聽審團也覺得很委屈,現場每人三票,不是覺得吉克雋逸不好,而是最打動他們的,確實不是吉克雋逸。



更神奇的是,要說輸給大歌,本場拿第一的徐佳瑩不是唱大歌,周深唱的中國風,可吉克雋逸還是被淘汰,那她是輸給什麼?

唯一能肯定的是,網際網路正在改寫一代人的音樂審美,音樂圈的變化速度極快,而且方向越來越難以捉摸,三個月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其說《歌手》的評審標準被質疑,不如說整個華語樂壇真的已經沒有標準了。

徐佳瑩再奪第一,華晨宇周深二人轉被打破,但歌王卻不重要了?

有意思的是,現在依領先的首發歌手們,除了周深,都是曾經上過《歌手》舞台的「老將」。還是當年的舞台,還是當年的玩家,可是遊戲規則已經截然不同了。

一個最有趣的變化是:本季好像沒人爭歌王了。

雖然現在基本能肯定,本季歌王已經逃不出他們三個:華晨宇、周深、越戰越勇的徐佳瑩。趕巧,全都是現場超級穩,總決賽不太可能出車禍的歌手。

但他們比到現在,似乎又是對《歌手》 「強vocal」法則的打臉,不是說三位唱不好高音,正相反,三位高音都強悍,但高音,真的是三位殺入歌王決戰圈的法寶嗎?



好像又不是。

雖說《歌手》舞台必然存在的類型便是「鐵肺」,但若是比較一下三位歌王預備役的本季表現,似乎真正的重點是:如何給觀眾呈現更有新鮮感的舞台。

就說徐佳瑩。

本季前幾場一直在後半區徘徊,2次第6;2次第5;1次第4。

分分鐘擔心她被淘汰,問題是,她唱的又一點都不差。

一首《不難》。一開口,唱出的是恬靜、真誠,溫柔中包含堅定,仿佛唱出溫暖一道光,跨越螢屏照在聽者身上,是她最擅長的情歌,也是充滿情感的舞台,結果第六。

可是一旦她做出一些新鮮的嘗試,來一首搖滾風《我還年輕,我還年輕》,biu一下拿了當期第一名。這一下,茅塞頓開,接下來幾場,正常就不是徐佳瑩,從選歌到演繹,越唱越放開。

到這場,帶來蔡依林的唱跳歌曲《大藝術家》。唱出了靈魂、另類搖滾、拉丁。整首歌,被玩兒成徐佳瑩 模樣,咬字的輕重緩急,小節奏小細節的處理,輕輕鬆鬆的帶點痞氣帶點小女子的乖張,最後輕鬆奪冠。



這就是最佳例子:對於在線歌手來說,相比四平八穩地唱,不如全力「玩出花樣」。

周深也是如此。上一場的「二次元」神曲《達拉崩吧》,哎呦那個驚艷,一個人飾演多角,仿佛一場華麗無比的音樂大電影。



到了本場,一首《西遊記》後傳毛阿敏的《相思》。開頭結尾的評彈,將中間的相思包裹起來,玩了一次歌中歌的結構,中間戲腔念白的評彈唱詞背景,和周深的演唱交相輝映,再加上獨屬於周深的吟唱,好不好聽,當然好聽,只有一個問題:

對於《歌手》舞台喜新厭舊的觀眾來說,這場演繹,還是太周深。

同樣開始遭遇審美疲勞的,當然還有華晨宇。



這場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抗抑鬱的題材,發行4個月屢創紀錄,銷售額突破6300萬,購買人數超過680萬人,是全網單曲銷量TOP1,節目播出後,這支單曲又多賣了幾萬張,換成過去,怎麼樣也輕鬆第一。

但這場贏的是徐佳瑩。

說到底,這一季華晨宇的選歌都極其自我、不著急讓群眾喜聞樂見,呈現出來的都是一些外殼未必包裝精美但內在充滿力量的作品,幾乎沒唱過一場 「小眾」口水歌。

《神樹》、《降臨》、《新世界》,這三首作品的複雜性與成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目前網上多數熱門歌,華晨宇的演唱,也是越趨成熟,成績卻起起伏伏,而他最珍貴的,也在於此。



許多歌手知道傳記的爭議,後來那些爭議的槽點消失了,變得正確了,再找不到破綻了,但是你同時又會發現,他們變得失去了曾經的音樂生命力。

但華晨宇,永遠都是曾經的華晨宇,他放大了所有的優點,以及所有的槽點,那恰是他生命力的一部分。

可以說,對他而言,歌王與否,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歌王是有遊戲規則的,音樂沒有。

就像幾次被他唱哭的米希亞。論成績,遠不如曾經奪冠的結石姐,因為結石姐唱的,正是網友調侃的《中國人必聽英文歌100首》,而米希亞不是來比賽,更像是來傳遞日本音樂的。



一位歌手只有在唱符合自己靈魂與審美的作品時候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而當米希亞在富士山腳下擺出了1萬隻蠟燭,為疫情祈福,然後幾乎用原音演唱,她向我們展示的不只是嗓音、音樂素養,而是背後整個日本音樂文化。

實力毫不遜色於結石姐的她,是註定難以奪冠的,儘管她完全可以用《中國人必聽日文歌100首》贏的漂亮,但現在這樣的歌唱,更有意義。

就像比到現在的華晨宇,還是為了歌王嗎?當宋丹丹送上安慰,歌王對這位30歲的少年,或許早就不重要了。



這屆《歌手》故事背後,藏著華語樂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那麼《歌手》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肯定不是結果。

就說毛不易,雖然在第二期結束後就離開了《歌手》的舞台,但是他的熱度和數據完全沒有降低,反倒登上熱搜第一,並引發全民惋惜。

是因為毛不易能在這個舞台上,留下了音樂的生命力,比起成績,那才更令人念念不忘。



但某種意義上說,毛不易留下的賽果,包括如今徐佳瑩華晨宇周深的賽果,又不僅折射出《歌手》的分裂,而是整個華語樂壇的斷裂。

毛不易的淘汰,僅僅是不符合《歌手》舞台的遊戲規則?

那麼 劉柏辛被淘汰呢?知名樂評人耳帝則評價這是《歌手》舞台上有史以來曲風與氣質最「新」,最接近國潮流化的歌曲。又是不符合《歌手》的標準?

但如果放大來看,今日華語樂壇的勝負標準是什麼?誰能說的出來。

某種意義上,《歌手》的轉折點,不是源自徹底推倒重來的本季,也不是上一季,而是洪濤的落淚時刻。

無論多少次他念結果時想要打爆他,我都毫不懷疑洪濤對《歌手》的真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發展、上升、鼎盛與衰落的過程,《歌手》在眾多綜藝中能堅挺至此已屬難得,但在他的淚水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是,《歌手》的枯竭。



這種枯竭,當然包括觀眾對這種模式與形態的審美疲勞,同類節目的衝擊等等,但說到底,當一款音樂綜藝推出了百餘名歌手,演唱了800多首華語歌曲。這長長的歌手名單里,既有韓紅、韓磊、孫楠、汪峰為代表的內地樂壇天王天后,也有齊秦、林憶蓮、李玟、張信哲、李克勤等出生於港台的華語天王天后,還有林志炫、彭佳慧、陳潔儀、杜麗莎等翻紅歌手,以及有鄧紫棋、譚維維、張靚穎、胡彥斌、徐佳瑩、華晨宇、張韶涵等樂壇新生力量。

唱到最後剩什麼?只能是枯竭。

熬到去年,即使有劉歡齊豫,收視率還是創歷史新低,每期都不足1%,《歌手當打之年》面前的議題,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必須突圍。



怎麼突圍?

唯一的辦法,是把在偶像養成、流媒體平台的「造星運動」中,誕生的粉絲眾多的圈層偶像,和嘻哈、民謠、搖滾等各個圈層的當打之年的歌手,全部放到一個舞台。

成功之處,是本季收視全面回暖,幾乎是上一季的兩倍,後遺症,則是觀眾愈發「眾口難調」,更加缺乏評判標準,幾乎每一場賽果,都有爭議。

但這只是《歌手》的問題?還是華語樂壇,早已斷裂到失去標準。



何為斷裂?一個簡單事實是:80後、90後撞歌單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唱來唱去,一個周杰倫就是一部完整的90後成長史。甚至哪怕你不是他的粉絲,但你一定聽過、唱過這些歌幾十遍、幾百遍。所以他幾年不出專輯,還是天王。

不過時東西才算經典,80後、90後懷念的便是這樣一個經典的時代。

而00後愛的已經是另外許多不同的音樂世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每代人的偶像各自不同,華語樂壇這座圍城裡。不再有大眾,只剩圈層。

而《歌手》多年來的變化和起伏,不過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倒影。

當一個已經不需要「歌王」的時代到來,多年下來《歌手》留下的歌王懸念,令粉絲們難以轉換思維,大家都相信自己的偶像就是最好的那個。



於是這檔靠 「歌王」核心懸念走紅的競演綜藝,恐怕註定要陷入因觀眾審美變化所引發的各種爭議與斷裂中。

那為什麼《歌手》依然有意義?

都靠同行襯托。

當其他選秀綜藝,已經憑藉「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出圈,說到底,就是拒絕客觀標準,拋棄專業態度,以花邊和炒作製造爆款,完成對實力者的逆淘汰。



至少在《歌手》的舞台上,標準,依然在被反覆討論,500聽審團,依然在一次次被群嘲,而不是像某些舞台一樣,大家已經對實力者在流量大戰中落敗,熟視無睹。

或許在未來,網際網路將重新定義新的標準,或許,只是讓標準更加混亂。

而《歌手》仿佛華語樂壇流行音樂的瞭望塔,瞭望著所有的爭議、質疑、斷裂背後,一部華語樂壇的疊代史。



這屆《歌手》排名總被質疑背後,藏著華語樂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但,破滅後,才有重生。

所以,當徐佳瑩再奪第一,打破本季華晨宇周深二人轉,歌王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這場比拼中重建的標準和秩序,才更重要。

而華語樂壇還能浴火重生嗎?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