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混世魔王」程咬金,為何被稱為頭號福將?

心洞察精品課 發佈 2019-12-23T01:23:23+00:00

隋唐頭號福將「混世魔王」程咬金一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使得隋唐英雄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可以說是《隋唐演義》里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憑三板斧子打天下,臉皮厚,歪點子多,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堪稱一大福將。

隋唐頭號福將「混世魔王」程咬金

一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使得隋唐英雄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可以說是《隋唐演義》里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憑三板斧子打天下,臉皮厚,歪點子多,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堪稱一大福將。按演義小說上的說法:咬金出身平民,與老娘相依為命,販賣過私鹽、販賣過筢子,先與朋友尤俊達合夥打劫靠山王楊林的「王槓」,後入伙瓦崗,被眾兄弟們擁戴做了個混世魔王,又自己「辭職」把王位讓給了貴族出身的李密;瓦崗兵敗後先棲身洛陽王世充後歸李唐王朝,終成為大唐一代開國名將


也許有些讀者會認為,程咬金這麼個有趣人物肯定是小說家杜撰的。還真不是,正史上真有個叫程咬金的,不過這個名字顯然太俗,後更名為程知節

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位程知節都有哪些福氣呢?

第一福:棄文從武、驍勇善戰

這怎麼叫福氣呢?太平年間可能不是,動亂年代以武立身、保家衛鄉,直到貸於帝王家,成為開國元勛,豈不是人生的福氣?!

《舊唐書》本傳中記載:「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1986年隨著程咬金墓的打開,程咬金家族的秘密被徹底揭開!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隋唐英雄中許多人都陪葬昭陵,這是怎麼回事呢?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這座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是唐朝皇帝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擁有的陪葬陵墓最多的一座,史書上記載竟然多達180座,而程知節的陵墓便在這其中之一,具體位置位於今天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鄉上營村西。

根據墓志銘上的描寫,程知節的祖上和家庭情況和演義小說中所寫得大相逕庭。

程知節的曾祖父程興和祖父程哲都是北齊時代的官宦,一位曾任山東兗州司馬、一位曾是湖北黃州(今黃岡)司馬,大概屬於地方長官的副手,有點相當於地方武裝部隊參謀長。程知節的父親曾擔任北周濟州的大中正,大中正這個官職比較少見,了解中國古代歷史都知道在漢末曹魏時代實施九品中正制度進行人才選拔,魏晉南北朝時代專門設中正官負責此事,司馬懿執政時期又在地方州一級添設大中正,其職責主要為品評人才。

程知節的父親程婁就是負責山東濟州(今山東茌平地區)人事品評,有點類似今天的組織部長。

由此可見,這位程知節是一個官四代,可以想見,在山東地面上該很有人緣和一定的政治號召力。但程知節和秦瓊類似,都沒有沿著祖上的道路出仕,陸老師估計可能有三個原因

  1. 動亂有用:史書記載,這位程大少爺棄文學武,「少驍勇,善用馬槊」,可能是看到南北朝後期朝廷更迭頻繁,動亂戰爭不斷,不如學武或許更能有所作為;
  2. 不能接班:隋朝建立之後,隋文帝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取士開始了,作為前朝官宦之後接班機會就更少了;
  3. 伺機而動:隋朝建立以後,天下大定,修建運河大搞經濟建設,學武的程知節更沒有用武之地了。所以,程知節不是小說中寫的那樣草根逆襲一步登天,而是出身官宦家庭,自幼練武暫時蟄伏等待時機,好在時機很快就來了!

在公元611-612年,因為隋煬帝大力組織三次遠征高句麗先後失利,造成政局不穩社會動盪,尤其山東地區受害最大,於是八方盜賊、烽煙四起,禍害鄉親鄰里,程知節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名氣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地方武裝保護縣裡。隨著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特別是河南瓦崗軍名氣越來越大,於是作為一方豪強的程知節就帶著子弟兵去投奔了瓦崗寨李密。

李密認為程咬金武藝出眾又有號召力,當即給予重用。此時的瓦崗軍正值巔峰,李密組建了手下八千勇士,分為左右、號稱內軍,是瓦崗軍最精銳的騎兵之師,李密自云:「此八千人可當百萬」。分別由四驃騎統領,這四位驃騎統領都是當世猛將: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裴行儼,這要是按演義小說里所說就是秦瓊、程咬金、羅成和裴元慶,聽一聽這名字就嚇得敵人喝一壺的了!程咬金能成為四驃騎之一,既可見他在瓦崗軍中的重要地位也凸顯他作戰的驍勇。

正史中記載了一段程知節奮戰沙場捨身救戰友的故事。公元618年,瓦崗軍和王世充在邙山展開生死大決戰時,程咬金和裴行儼奉命帶隊去救援被敵攻擊的單雄信,結果裴行儼被王世充的主力包圍,拚死力戰後被流矢射中,翻身落馬危在旦夕。關鍵時刻,程知節縱馬馳奔捨命趕去營救,交手中被敵人追兵用馬槊刺擊,身體被刺穿,程知節回身折斷敵槊,斬殺追兵,敵大駭;乘著敵人稍退,程知節抱起落馬的裴行儼趕回本陣,才算脫離險境。一位強悍剛強、義氣深重的大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與演義小說中只會三板斧糊弄敵人的程咬金是真有天壤之別啊!

後來李世民在東征王世充的時候,也借鑑李密瓦崗軍的方式,建立了一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精兵「玄甲軍」——穿戴黑衣黑甲的重甲騎兵隊伍,這支精兵往往在戰場上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由秦王李世民親自指揮,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恭等都是這支大唐精兵的帶隊指揮官。

第二福:忠心事主、凌煙留名

自歸李唐之後,程知節先跟著秦王李世民「每陣先登」,開始走上為大唐南征北討、東擋西殺的沙場征程,先後跟隨秦王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克劉黑闥,從秦王府左三統軍到馬軍總管,每次都奮勇殺敵,最後以軍功而封宿國公,終成大唐一代開國名將。

作為秦府武將集團的核心力量,程知節表現出對李世民的耿耿忠心。早在公元624年初,太子李建成向高祖李淵進言,選拔程知節出任遙遠的南康州(今粵西地區)刺史以此來達到分解李世民秦府軍事勢力的目的。

程知節不為官位所動,洞悉太子的陰謀,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說:「大王被去掉左膀右臂,必定不能保全自己,知節有死而已,希望您快些自保!」。應該說程知節的提醒促使李世民加快了行動的準備,在李氏兄弟的爭儲角逐中,程知節又義無反顧地堅決擁護秦王。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邀,赴東宮共進晚宴,不料酒中兌了鴆毒,李世民飲後「心中暴痛,吐血數升」(《舊唐書.太子建成傳》),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秦王府,性命垂危。當時,李世民左右諸人人心惶惶,感覺前景渺茫。而危急關頭程知節依然立場堅定地緊跟李世民,並建議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以毒攻毒,儘快剷除太子,奪取諸君之位。於是,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武力解決,發動了改變中國歷史的玄武門政變。

當李世民處於危機時刻,在宮廷權利之爭中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程知節沒有乘人之危、倒戈變節。而是挺身而出幫助李世民化險為夷、力挽狂瀾,這些足以表明程咬金之俠肝義膽,他的忠心事主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身先士卒參與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登基立下汗馬功勞。正因有擁立之功,李世民上位後被封為了右武衛大將軍,受封七百戶,改封盧國公,子孫世襲;後來又任瀘州都督、授普州刺史。

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作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皆真人大小,程知節名列其中,位於第十九名,達到功名頂峰。

第三福:粗中有細、晚節有虧

瓦崗兵敗時,程知節、秦叔寶等一行人不得不暫時歸附洛陽鄭王王世充。

先開始,王世充對待這些瓦崗英豪相當不錯,熱情招待、分別賜予將軍職務,但時間一長雙方嫌隙出現了。公元619年,因鄙夷王世充為人多詐,程知節對秦叔寶說:「王公才識風度淺薄狹隘,卻愛亂說,喜歡賭咒發誓,這不過是老巫婆的行為,哪裡像一個撥亂反正、意在天下的君主!」同年王世充在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與唐軍交戰,秦叔寶、程知節都隨同出征。

程知節等人領著幾十名部下,騎著馬向西跑了一百來步,然後下馬遙向王世充行禮,說道:「我等身受您的特別優待,總想報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愛信讒言,不是我等託身之處,如今不能再侍奉您,請求從此分別。」於是跳上馬馳往唐營,王世充也不敢追逼。

這番行為光明磊落,一是洞察出王世充的不足,覺得王不足以成事;二是感謝王的款待收留,君子行為倜儻自恃,充分表現出程知節大家子弟的行事風格,粗中有細。

公元656年(高宗顯慶元年),已是老將的程知節作為方面軍主帥領軍討伐西突厥,攻擊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同年十二月,領軍行至鷹娑川(新疆新源南),遇突厥精兵四萬騎,部下先鋒蘇定方先取得大勝,但在是否追擊敵人問題上唐軍將領間發生了分歧,作為主帥的程知節顯得英雄老矣,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沒有聽從蘇定方的正確意見,已失去了對戰場形勢發展的正確判斷和從容掌控。

在進軍過程中,又倉促間允許殺降兵,迫使投降的幾千胡人被殺。接著,還參與手下部將的私分戰利品財物的行為,史書上雖未明言,但蠅營狗苟御下無方是逃脫不掉的。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不得不上表辭官。殺降利財、統御無方,程知節多少有些晚節不保。


公元665年(高宗麟德二年)去世,活了76歲,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

縱觀程知節一生,一是沒演義小說中描寫得那麼「二」。

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武將,但僅僅是一個將才而不是帥才,他缺乏為帥的基本素質和相應能力;

二是最大優點是政治立場堅定,對唐太宗忠心不二,有擁立大功。

陸老師個人意見,本來像程知節這樣的武將在初唐是一抓一大把的,他之所以能名列凌煙閣,關鍵是獲得了唐太宗的完全信任!這也真是一大福氣啊!但人總有不足,隋唐英豪也是凡夫俗子,免不了會有貪心和保守心態,程知節晚年的過失就是這樣造成的,本來高宗朝的名將像李世勣、蘇定方等是愈老愈精,唯程知節是個例外。

好在唐政府念在老將身份沒有過多追究罷了。也許小說家需要這麼一個人物,正好在《舊唐書》里他與秦瓊、尉遲恭三人同傳,因此就選他了,把一個大唐開國武將程知節塑造成個性鮮明的混世魔王程咬金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