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蘇聯空軍率先造出五代機:矩形尾噴口唯一優勢被洛馬學走

三體軍事 發佈 2019-12-23T05:07:21+00:00

37年前,蘇霍伊設計局就研發了S-22驗證機,亮點非常多,矩形尾噴口、前掠翼氣動,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技術。

37年前,蘇霍伊設計局就研發了S-22驗證機,亮點非常多,矩形尾噴口、前掠翼氣動,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技術。洛馬公司當時還沒有研發出F-22,但是S-22驗證機矩形進氣口讓洛馬印象深刻,最終用到了F-22上。

三體軍事 國之利器第1912期 蘇-57戰鬥機接近被放棄的局面不是現階段造成的,這是蘇聯、俄羅斯工程師對未來戰鬥機路線把握漸行漸遠導致的。蘇-57隻能說是有一定隱身能力的四代機,與蘇-35不相上下,印度空軍嗅出了錯誤,馬上抽身退出。蘇-57的正半球隱身能力與四代機相當,甚至還低於超級大黃蜂,發動機葉片直接暴露在外,進氣道沒有S型隱身處理,連F-16都有進氣道S型隱身處理。




許多人認為蘇-57的局面是蘇聯解體造成的,其實解體原因是有的,就是經費不足,導致了人才流失,但是蘇聯設計局對五代機的理解把握錯誤,這才是最致命的。即便有足夠的經費,也會研發出沒有絕對取勝把握的五代機。

37年前,蘇霍伊設計局就研發了S-22驗證機,亮點非常多,矩形尾噴口、前掠翼氣動,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技術。前掠翼技術我們在S-37,也就是後來的蘇-47上看到了,蘇-47是蘇聯末代戰鬥機,代表了那個時代蘇聯工程師對五代機的全面理解。




不難看出,蘇-47沒有內置彈艙,同時也沒有隱身能力,矩形尾噴口在S-22驗證機上出現,這是唯一的亮點。洛馬公司當時還沒有研發出F-22,但是矩形進氣口讓洛馬印象深刻,F-22後來也採用了矩形尾噴口進化的二元噴口,作為抑制紅外輻射的措施之一。對於隱身戰機而言,二元噴口非常重要,能夠提高後半球的隱身能力。

美軍對五代機的理解是超視距打擊,在50至70公里上解決問題,這是攻勢防空的基本要求。而蘇聯、俄羅斯空軍一直側重機動性,這是側重防禦的表現。但F-22也很注重機動性和近距格鬥,也安裝了機炮,蘇-57也安裝了機炮。所以有一點不明白的是,殲20為什麼沒有機炮?殲20側重機動性,那麼必須安裝機炮,這是近距格鬥的基本裝備,難道打完6枚飛彈之後就掉頭跑?如果說殲20側重攻勢防空,那麼像F-22這樣的定位,也要安裝機炮,所以只有一個可能,殲20會在後期安裝,現階段不裝備。




蘇聯空軍對五代機的理解只猜對了一半,這就是隱身能力,矩形尾噴口的設計說明蘇聯工程師考慮到了後半球隱身,但是在蘇-47上又取消了。蘇-47全面側重機動性,採用了非常科幻的前掠翼布局,又增加了鴨翼,這導致蘇-47機動性極佳,但沒有用,攻勢防空的戰鬥機會在50至70公里的距離上解決問題。這也是西方空戰的基礎:強調超視距空戰,儘量避免進入近距離格鬥。如果迫不得已進入格鬥,依然配備了機炮以備不時之需。蘇-47的出現也是蘇聯空軍對五代機的認識存在誤區,過分強調超機動能力,這可能是蘇-27留下的後遺症。眼鏡蛇機動確實很漂亮,但是在AWG-9雷達和不死鳥空對空飛彈面前都屬於花拳繡腿,武功再高也是一塊板磚拍倒。




機動性其實很容易被頭盔瞄準器和大離軸的格鬥彈替代,俄制R-73格鬥彈離軸發射角度達到正負75度,飛彈的機動性完全可以彌補戰鬥機的機動性。於是美歐戰鬥機更加側重隱身能力和超視距打擊能力,加上先進的中距攔射彈,在50公里左右可摧毀目標。頭條號三體軍事獨家,有且只有發頭條號,若在其他平台出現均為未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