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作為篡權奪位的帝王,為何李世民和朱棣的歷史評價完全不同?

存在與邏輯 發佈 2020-03-05T08:33:53+00:00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只有君主的統治能力夠強,才能帶領自己的國家走向太平盛世,皇位一直都是有能力者居之,如果占據這個位置的是個能力不行的人,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江山,被謀朝篡位。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只有君主的統治能力夠強,才能帶領自己的國家走向太平盛世,皇位一直都是有能力者居之,如果占據這個位置的是個能力不行的人,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江山,被謀朝篡位。

而謀朝篡位的人並不代表不能成為一位賢明的皇帝,比如說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朱棣。他們兩個就是政變上位的典型,而且篡的都是自家的江山,但是他們兩個人都把國家治理的不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是兩個人歷史中的評價卻完全不同,李世民被稱為一代明君,而朱棣卻是奸詐狡猾的小人形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也是因為兩個人之間最本質的不同點,那就是治國的方法,李世民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雖然有的時候也有帝王的殺伐狠戾,但是平時都是愛民如子,體恤下屬的。而朱棣治國就是依靠武力和權謀制衡,就好像是一個擁有武力值的陰詭謀士一樣,根本不像是帝王一樣寬宥仁善,自然被後世人所不喜。

而且他們兩個人發動政變的出發點也是不同的。比如說李世民其實是因為自保,雖然不排除他也是有想要上位的野心,但是他確實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選。李建成對他非常的忌憚,不斷的對他進行打壓摧殘,遣散了不少他府中人才,本來李世民都忍了,但是李建成一直變本加厲,謀士幕僚們擔心李建成繼位之後直接對李世民痛下殺手,這才勸李世民起兵造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李世民雖然是篡位謀權,但是他當皇帝是朝臣們希望的事情。

而朱棣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當時的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而且為了朱允炆的上位不惜大肆屠戮重臣,就是沒有選擇剩下的兒子作為繼承人。朱棣本來就心懷不滿,一直偷偷擁兵自重,有想要造反的想法,正好這個時候趕上朱允炆強制削藩,導致眾藩王怨聲載道,讓他抓住了好時機,發動了政變,在長達了幾年的戰爭之後,逼死了自己的侄子,上位當了皇帝。他這樣的謀反行為完全是蓄謀已久,而不是李世民一樣的自保。而且朱棣在朝中並沒有什麼功績,跟本身戰功赫赫的李世民更是沒法比!

雖然表面上看朱棣和李世民的上位方式完全一致,但是兩個人的理由和立場都是完全不同的,當然最主要的就是民心了,李世民因為當年滅隋立唐身上擁有不少的戰功和功績,門下人才濟濟,在百姓中的威望和人氣也是遠遠高於李建成的,所以他發動政變是很多人都能接受的,因為李建成是這個事件中的反派。

而朱棣卻不同,他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沒有任何的突出的功績,而在年輕的侄子上位之後反而作威作福,謀朝篡位,這樣的人就是標準的亂臣賊子,而朱允炆在這個事件中處於的正義一方的位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