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經典名句

羅蕭弋 發佈 2019-12-23T09:31:25+00:00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叫《太史公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叫《太史公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譯文: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為人民而死);有的比鴻雁的毛還輕(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而死)。

原文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原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譯文: 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出自《晏子春秋》,《史記·淮陰侯列傳》引用:「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3、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譯文: 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句是: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譯文: 好藥雖然是苦的,但是只有苦才能治病,忠實的勸告往往都是不順聽的,但是卻對我們的行動有好處。 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原文:沛公入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5、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譯文: 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出自《史記》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貨殖列傳」。原文:國學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文: 那些稱王侯拜將相的人,難道就比我們高貴嗎? 出自:《史記 陳涉世家》原文選段: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7、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譯文: 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利。 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8、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譯文: 羽毛雖輕,堆積多了也可以把船壓沉;一大堆不重的東西,堆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眾人異口同聲的言論,能夠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也足以致人於毀滅之地。 選自《史記•張儀列傳》。戰國時期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們憑自己如簧之舌,遊說於各諸侯國之間,或合縱以抗秦,或連橫以破六國,影響極深。真可謂:「人言可畏」。它告訴人們,壞事雖小,如不加以制止,任其滋長,就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與此類似的論述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有積小善成大善,才能成就一個理想的人生境界;相反,小惡不斷,小惡積累多了,必定會成為大惡,徹底毀掉一個人。



9、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譯文: 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背景:描述春秋時期,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



1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譯文: 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志向呢!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原文: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譯文: 能做的人不一定會說,能說的人不一定會做。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1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譯文: 幹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節無須躲避小的責備。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13、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

譯文: 用水照自己,可以看見自己的面容,借鑑別人的經驗可以知道吉利與否。 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君之功極矣……如是而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吾聞之,『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書》曰『成功之下,不可久處』。四子之禍,君何居焉?」



14、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譯文: 賣力耕作,不如逢個好年景;善於做官,不如碰個好官運。 出自《史記·佞幸列傳序》:「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