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下的傳奇人生:從《道德經》的角度觀察劉邦的一生

鼎黃金炫 發佈 2020-03-14T20:39:00+00:00

導讀《道德經》又稱《老子》,它是古代哲學家老子所寫的一本哲學著作,它的來歷很神奇,《史記》記載老子前往西方時經過函谷關,當時他被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尹喜請求老子用筆寫下自己的思想,於是就有了《道德經》一書。

導讀

《道德經》又稱《老子》,它是古代哲學家老子所寫的一本哲學著作,它的來歷很神奇,《史記》記載老子前往西方時經過函谷關,當時他被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尹喜請求老子用筆寫下自己的思想,於是就有了《道德經》一書。

劉邦在歷史上是很複雜的一個人,有人崇拜他,有人不喜歡他,也有許多觀點來解釋劉邦,但是都很難說明劉邦的一生,而在漢朝初年劉邦正是採用黃老之術治理國家,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從《道德經》的角度觀察劉邦的一生,也可以從中看到老子哲學的意義。


《道德經》視角下劉邦的前半生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著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寵辱不驚,惟此方能成就大事。

因為人是社會動物,情感十分豐富,對於得到的榮譽十分高興,對於受過的屈辱刻骨難忘,尤其是每個人都在名利場中生活,自然對於榮辱特別難忘,我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所以很多人才會沉迷於患得患失之中,由此在面對抉擇時優柔寡斷,最終失敗。但必須知道的是有榮耀的時候也必然有落魄的時候,有一得必有一失,人需要保持正常的心態。

劉邦年輕時不喜歡和父親劉太公以及兄長劉仲一樣勞作,他放蕩不羈,喜歡結交朋友,甚至還跑到遙遠的外黃縣去結交張耳。以至於劉邦的父親在劉邦面前數落他不如他的二哥。而後劉邦當上了泗水亭長,但依舊是本性未改,他經常到當地王媼、武負的酒店喝酒,並且賒帳不還。

如果大家生活中有劉邦這樣的人,估計大家都不喜歡他,因為他有很多缺點,尤其是好吃懶做。在《史記》的記載里也是這樣,劉邦的嫂子就不喜歡他,劉邦當時經常帶自己的朋友門客去自己嫂子家吃飯,時間長了,嫂子就很生氣,故意把鍋蓋打開,敲打鐵鍋表示沒有飯,搞得劉邦十分尷尬。


但是反過來看,我們也能看到劉邦豪爽的一面,他可以為了結交名士張耳而長途跋涉,為了朋友也可以忍受自己嫂子的羞辱。而且他還一直我行我素,這真的是《道德經》所說寵辱不驚的境界,可以說劉邦的心態很平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結交自己認可的朋友,一切都是出自本心。

所以我們看到劉邦在沛縣有著眾多的朋友:周勃、樊噲、蕭何、曹參、夏侯嬰等等。這些朋友既有在縣衙做事的官吏,又有屠夫、樂師等平民百姓。此後這些人在天下大亂時追隨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為大漢帝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老子說寵辱不驚,恰如劉邦的心態。這種心態在此後也有體現,比如劉邦在押送服徭役的役徒前往咸陽時,路上役徒逃亡,劉邦索性放走剩下的役徒,自己上山當強盜。

《道德經》的意思十分明顯,人要看淡榮辱,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要被別人的話語或者行為影響了自己的心態,這樣的人才能夠把握自己的心態,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劉邦的前半生里,他正是以這樣的心態生活著,面對別人的羞辱,他沒有在乎,也不會在乎金錢,地位,榮譽對於大多數人拚命追求的東西,從而不會患得患失。

寵辱不驚的心態對於劉邦取得天下十分重要。反面例子就是陳勝,陳勝在稱王之後覺得自己身份不一樣,他瞧不起投靠自己的貧苦親友,由此失去人心大敗身亡。而劉邦從來沒有瞧不起任何人,韓信未有大功而被劉邦選拔為大將軍,聲名狼藉的陳平也被選拔為謀士。即使項羽把劉邦封到巴蜀,或者是在彭城大敗劉邦,劉邦都沒有灰心喪氣而是重頭再來。


《道德經》視角下征戰沙場的劉邦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興,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率領士兵的統帥是不用刻意表現勇武;善於作戰的將軍不可輕易動怒。擅長克敵制勝的人不會爭強好勝,善於使用下屬的上級是會讓下屬發揮自己才能的人。所以擁有「不爭」智慧的人,才會做到人盡其力,才能懂得自然道理。


老子本人是十分反戰的,他崇尚小國寡民的生活,上訴的話語也是《道德經》裡面少有關於戰爭的敘述。老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戰爭中領袖應該做什麼?

  1. 作為戰爭中的領袖不要過分顯示自己的武勇,這和不會爭強好勝一個道理。領袖作為一個集團的首腦,集團的所有的責任需要他承擔,他一個人的行為影響著手下千千萬萬人的生活,他不是為他個人而存在,而是為了手下所有人而存在,所以在戰鬥中不能刻意展現自己的武勇,以免輕易丟失性命。在劉邦的征戰生涯上體現最為明顯,在楚漢爭霸末期,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拒絕單挑,反而說:「我寧願鬥智,不願鬥力。」
  2. 作為戰爭中的領袖,不可以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尤其是領袖因為被敵人激怒了,就不顧一切想要反擊對手,而是應該保持冷靜,心態平和的分析對錯。領袖不會因為一時的勝利而驕傲,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放棄希望。劉邦在征戰生涯里很少被人激怒,但是依舊存在這種情況,比如韓信打下齊國後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的封號,劉邦當時被項羽圍在滎陽,看到韓信的行徑大怒,痛罵韓信強要齊王稱號,但是蕭何和張良一提醒,劉邦立刻冷靜下來,直接提升韓信為真齊王。
  3. 領袖需要懂得用人智慧。要知道下屬有著各種各樣的能力,領袖需要讓下屬發揮才能,領袖如果很能幹,只會累死了自己,而下屬也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如果任由下屬去發揮他們的能力,反而更能達成集團的目標。劉邦建國之後,曾經做過自我總結,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是劉邦在戰爭中任用蕭何,張良,韓信三個傑出人才,才最終取得了天下。

知道一個領袖通常是一個組織的決策者,他有大批的部下和跟隨者,他的基本作用是要吸納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集團,讓大家發揮各自的才能為集團的目標而奮鬥。所以領袖應該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的心態,永遠冷靜地做出思考,決策目前面臨的問題,讓下屬執行分配的任務,完成目標。

而劉邦正是這樣的人,他做到老子所要求的領袖標準,正是他在楚漢爭霸戰爭中有著《道德經》的智慧,最後才會順利的一統江山。


《道德經》視角下統一天下的劉邦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道德經》在此處揭示了治理國家的奧義:用正道建造國家,以出其不意用兵,奪取人心卻需要無為而治。

治理天下和打仗、建國不一樣。要知道天下是公器,雖然古代國家屬於專制君王獨有,但是在實際上國家屬於整個國家的國民所有。所以需要無為治理天下,而不是多作事端。老子提出了四點說明:

  • 君主越多忌諱,百姓越是貧窮;
  • 百官太過於追名逐利,國家就會滋生昏亂;
  • 民眾喜歡伎倆,花俏的事物,奇事怪物就會層出不窮;
  • 律法越多,違法犯禁者的數量越是增加。

其實這是針對君主所說的治國之道,君主需要清靜,不多事,不干預民生。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作用,穩定國家的官僚體系,民眾自然會富裕起來。


這在秦朝兩位皇帝和劉邦的身上體現的很明顯。

  • 秦朝的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慾望很強烈的人,以秦始皇為例子,秦始皇結束了數百年的列國紛爭,一統華夏江山,此時應該做的是休養生息,正如老子所說需要無為治國,但他為了自己的私慾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並且巡遊四方、北征匈奴、南定百越。這都消耗大量的民脂民膏,秦始皇去世之後,秦二世繼位,《史記》記載秦二世繼位之後就向趙高感慨:人生苦短而自己想要玩樂一生。秦二世面對天下困苦的民生,居然只想到玩樂,秦二世有著這樣強烈的慾望,他實在不適合治理國家,最終也導致秦朝亡國。
  • 劉邦則不一樣,他在治國之初,開始實行無為而治。從前202年開始,劉邦頒布了一系列詔令實行休養生息。劉邦組織軍隊官兵復員為民,根據功績大小及軍功爵位高低,賜給數量不等的土地,以此表明自己無意發動戰爭,同時讓戰爭期間流亡山澤不著戶籍的人口開始返鄉。減輕田租稅為「什五稅一」之制,鼓勵民眾開墾荒地,以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劉邦本人除了為了穩固天下而發動幾場戰爭外,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無為治國,民眾也得以修養生息,而且劉邦還把他的政策傳遞給了後人,這使得漢朝的統治穩固,最終進入文景之治。

對於君主來說,國家是需要穩定,但是自己的慾望過重的話,就會被人利用,最後釀成重大危機。由於古代君主國家是以君主獨裁為統治模式,這就造成了君主的一言一行對於國家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君主多慾望,百官就會討好君主而壓榨百姓,甚至是欺壓百姓實際中飽私囊,所以君主能夠減少慾望,監督官僚,百姓才能夠有更好的生活。

統一天下的劉邦吸取了秦朝皇帝的教訓,他沒有過多的干預民生,作為君王他對於在下位的人民也沒有過多要求,只是促進農業生產,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劉邦和民眾才能很快建立起長遠的共識,共同維持國家的安定,這也是為什麼漢朝初年的叛亂並未摧毀漢帝國的原因所在。


結語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稱劉邦是可與凱撒並列齊名的偉大政治家,由此可見劉邦在西方人心中都是能力出眾的強人。而從《道德經》的角度觀察劉邦的一生也是這樣,他年輕時寵辱不驚,正是平和的心態使得劉邦在天下大亂脫穎而出,而在爭霸天下的戰爭,他的行為方式又很暗合《道德經》的智慧。統一天下後,劉邦採納「黃老之術」治國,這都蘊含著《道德經》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本人就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作為哲學家肯定對於楚國的思想文化影響較大。而道家的另一個著名人物莊子也生活在楚國,劉邦作為楚人肯定也會受到楚國盛行的黃老之術影響,這也許是他一生受到《道德經》強烈影響的原因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