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產品設計的泡沫化?

設計癖 發佈 2020-03-14T05:27:41+00:00

Note: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

設計行業的泡沫化,是設計從業者的集體掙扎。

文章來源:想哥的工業設計
ID:xiangge-id
作者:李想
原文標題:產品設計的泡沫化
編輯:卝生

01

「最近忙啥呢?哥們。」

「在家呆著,沒什麼事情。」

「筋膜槍有沒有興趣搞一搞?」

「筋膜槍?」

「對,就是一種按摩的電動儀器。」

「我知道什麼是筋膜槍,只是納悶你怎麼對這個產品感興趣了?」

「你不知道,現在筋膜槍可火了。我們這邊所有人幾乎都在搞筋膜槍。」

「所有人?瘋了嗎?」

「我認識的幾乎所有人,似乎都在玩這個。好多人問我要好的設計方案呢?所以我想到問問你,看你有什麼好想法?」

「這東西都快玩壞了吧,這麼多人在做,還都這麼起勁。」

「聽說市場非常大,一個朋友找我要方案,說要是有好方案馬上給一萬塊買下來。所以你趕緊想想有沒有好方案。我去賣給別人。一個方案就一萬塊,多香啊。」

「你知道的是所有人都在搞筋膜槍,我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在設計筋膜槍。」

「對啊,所以你趕緊也設計一個啊!」

「我設計過的,這個產品沒什麼好做的,如果內部結構不改進,外形基本都是這樣的。聽上去10000塊一個方案,錢很好賺,但是什麼樣的方案才能被看上呢?肯定不是隨便什麼方案就可以賣10000塊。」

「那肯定啊,所以要有特點有新意的。」

「反正我做不出什麼有新意有特點的方案,要是我真有這種方案,還拿給你去轉賣?還不如我自己去申請個外觀專利,再去賣給別人,那肯定有人搶,是不?」

「好像也是哦。」

「所以我覺得這個產品不會靠一個外觀設計火起來的。外觀設計在這種產品上的價值是有限的。不存在一個可以鶴立雞群,標新立異的外觀設計。」

「不會的,我堅信,一定會有一個驚世駭俗的方案誕生的,只是還沒有人想出來。」

「行吧,我反正沒想法,你再問問別的設計師。」

02

「誒?你們這個專業應該就業前景還不錯吧?」

「沒有,沒有,不行的。」

「這些年工業設計這個專業好像挺火的吧。我以前公司裡面,那個ID部門我看挺吃香的。那時候就在我們樓上,看他們一個個都像是藝術家似的,有的留著鬍子,有的染著頭髮,都很酷的。」

「我們這個專業其實原本是那種大學裡的調劑專業,就是沒人選的專業。也沒多少人知道的。後來,也就是這些年,產品發布會開始流行起來,這個專業就開始聲音越來越強,很多人就開始知道了。然後,很多孩子也知道了這個專業,覺得特別高大上,自己也喜歡這種帶有上帝感受的專業,於是學設計的人數就極具增加,這個專業就逐漸成為了一個熱門專業。」

「是哦,這些年,好像什麼產品都要說一下自己設計怎麼怎麼好,然後得了什麼什麼設計獎,不然就比不過別人,就賣不出去似的。對了,那個叫什麼紅點設計獎是吧。好像什麼產品都能申請這個獎對吧?」

「是的,它幾乎包括了所有產品類型。不過這些都是為了營銷啦。德國設計獎,設計界的奧斯卡,專業工業設計,人機工程學設計等等,這些都是一種營銷詞彙。我們這個專業的名詞,基本上都可以用作營銷炮彈。」

「對的,對的。我們公司那個時候不是產品不夠出名嘛,然後專門從寶馬挖了人過來,組建設計團隊,來搞外觀設計。結果搞了一年,什麼都沒搞出來,都被趕走了。後來公司又去法國找了一家什麼有名的設計公司做設計,也沒什麼結果。他們說,還是得本土的設計師才行。之前的都是些噱頭。」

「是呀,你想,最完整的生產研發產業鏈都在珠三角,最好的設計也一定出自這裡。找個寶馬的品牌價值抱抱大腿可以理解,但是挖個寶馬設計團隊,就是犯傻了。和寶馬沾邊,在銷售上可能還是有效果的。不過設計就沒戲了。」

「對的,他們那時候設計一些美觀線什麼的,還說是根據寶馬的車燈的線條產生的靈感什麼的。」

「寶馬車燈的線條,本身一直在變化的,扯那些個也就騙騙外行罷了。」

「對的,很牽強的。他們還搞過什麼保時捷聯名款,好像這個產品就是保時捷設計的似的。很唬人的。。。」

「是的,真有技術含量的內容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這些噱頭。」

「不過我覺得這個專業應該還是很有前途的吧?你看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產品,外觀都越來越好。有的質量一般的,但因為外觀很好,所以很多人會心動。感覺這個行業應該前景不錯吧。」

「專業本身價值是很明顯的,但是這是一個不需要很多從業者的專業。一個品牌再大,產品再多,也就一個兩個設計團隊能搞定了。如果人員效率高能力強的話,團隊人數都不用很多。」

「也是,我看我們原來公司那個ID部門,人不少,每天做方案,做的密密麻麻的方案,但是大多都沒屁用。僅有的被採納的一兩個方案,結果還做不出來。最後還是老大自己修改,定稿的。」

「所以啊,人海戰術都是為了熱鬧,真正明確的設計方向,是不用出一堆方案的。」

03

這是最近和朋友發生的兩段對話。可能你看了有一些想法,但不知道我到底想說什麼。

今天的話題還得從我聽到的一個詞彙「藝術泡沫化」說起。

羅胖講過一個畫家,很年輕也沒有名氣,常年在作畫。

「小伙子,你這畫多少錢?」

「20萬一幅。」

「很貴啊,賣得掉嗎?」

「不瞞你說,一年也不一定能賣掉一幅畫。」

「那你這是何苦呢?賣這麼貴?」

「哎,你不了解我們這一行,我們這一行是要靠時間熬出來的,你別看我年輕的時候20萬一幅畫賣不掉。等將來,我功成名就了。這畫要是進了拍賣行,至少一千萬一幅,所以現在我不能賤賣自己的畫作,我年輕的時候吃點苦,老了我就有錢了。」

「你這帳算的也沒錯,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另外一條出路呢?乾脆別幹這行了,用自己的藝術創作才能去設計一些日用品,然後賣掉,如果賣的好,現在就有可能發財呀。」

「你說的這也是一條路,但是我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可能沒有辦法轉型。」

羅胖認為,這就是一種路徑依賴,其實也想要有錢,卻一直假裝看不起錢,本質上是路徑依賴之後,用自己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懶惰。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寧願在老路上一直踏步,也不想找一條新路邁幾步。不過這樣看上去卻一直在努力奮鬥,至少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那我們一點點來看這個對話。

首先,年輕人為什麼認為自己以後如果功成名就,老了就會很有錢呢?這個設想靠譜嗎?

我第一次聽也是覺得沒有什麼問題,結論合理且成立。但深想一下,好像不對。請問,他為什麼能夠篤定地預測自己的未來呢?

現在吃苦,老了發財,似乎是一種信念。那這種信念來自於哪裡呢?肯定是來自於前人的經驗。

但是,前人的經驗可以套用的前提是,社會的客觀條件都沒有改變,否則,這個邏輯可能就不成立了。

這就說到了藝術泡沫化的話題了。

我們熟悉的以前的藝術大師,比如米開朗基羅,他一生藝術創作所掙來的個人財富,放在今天大概相當於35億英鎊。

不過我們熟悉的類似藝術大師,都是在攝影技術發明以前的。隨著顏料成本的下降和拍攝技術的普及,之後的繪畫大師似乎我們都不怎麼聽說了。

再到現代,PS繪畫技術,雕塑軟體建模技術,再加上3D列印。大師似乎都藏於民間,不為人所知了。那麼那個年輕人所說的功成名就,還會真的到來嗎?

因為他這個想法的邏輯基礎就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支撐的。他可能不明白的是,功成名就除了長時間的不斷努力之外,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壁壘來保證。

想到之前看到過關於美院畢業生的文章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所以,這位年輕畫家只不過正好夾在了,夢想活在過去,身體卻生在現代的痛苦之中。其實在每一種技術門檻逐漸消失的時候,都有很多這樣處境的人。比如當計算器出現,代替了算盤的時候。比如話筒和擴音器出現,代替人聲發音的時候。

所以那些活在去過,抱著已經逐漸消失的技術壁壘的老傢伙們,開始高歌情懷。尤其是教育領域,各種玄學內容的出現,讓學生們距離就業能力的提升越來越遠。

比如之前批判我的評論中,提到的讓我好好研究一下學術層面的東西。不禁讓我呵呵一笑。我們這個專業搞「學術」?可能只是在炫耀自己的自卑而已。

但這些都只是少數,大多數聰明人是能夠看到時代的變化的。所以像羅胖說的,藝術家很多選擇了另一條路,開始進入產品設計領域。

但這條路並不容易,需要資金支持,其實就是一種創業,一開始也掙不到錢,大多數人會失敗。

從宏觀角度去看,藝術沒有了技術壁壘,使得我們的產品世界開始變得普遍藝術化。當藝術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的時候,藝術這個詞彙都會發生改變。如果生活里到處都是藝術,那就等於沒有了」藝術「,因為藝術化和被設計是一種常態。這也稱作為「藝術已死」的觀念。

我還是忍不住放一張我覺得反差最強烈的農村和工業設計產品的合影(淘寶買家秀)。

拜託,這裡不要有人跳出來爭辯到底什麼是藝術,這個討論很沒意思。請注意這裡的重點是「泡沫化」。指的是一種原本稀缺的資源和現象開始普及甚至泛濫。

04

那麼繞了一大圈,我們的產品設計領域,有沒有泡沫化的問題呢?文章開頭兩段與朋友之間的對話,就是為了說明這個。

其實各種跡象早已呈現,只是在沒有聽到「藝術泡沫化」這個詞彙之前,在思維中,對這些跡象無法進行總結和歸檔。

工業設計或者產品設計的泡沫化表現你一定看到過。

一個表現就是沒有大師了。因為大家都是藝術家,哪還有什麼藝術大師呢?或者可以說人人都是大師咯。如果人人都在家做好吃的,那人人都是大廚,如果人人都在家學習理髮,那人人都是Tony老師。這是一種正常規律。

比如我們如果搜索工業設計方面的紀錄片,能找到的好像只有這個了。

紀錄片還是不錯的,但是看完總覺得和自己沒什麼關係的感覺。為什麼呢?還是那個原因,在行業處於新生或者稀缺的階段,大師就成立,因為同樣稀缺。於是我們看到的大師故事,會是那個年代的。還有明星學校,明星獎項,在過去還是成立的。但是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變化,一切開始變淡了。藝術生活化的普及,使得原本的百年品牌,大師級設計作品的價值不斷縮小。以前一直申請紅點獎的品牌產品,現在都不再繼續了。因為對銷售效果作用不大。

另外,學這個專業的人太多。於是作品集網站上充滿了同學們的原創作業。同一類產品,被不同的人反覆設計。當然我也這麼幹。我也會去做一些虛擬的設計項目,來補充自己的作品集。不過我會選擇一些,少有人設計過的。比如,最近在研究ECMO的設計。

你可能也看到過,那些泡沫化的設計課題,泡沫化的設計作業,泡沫化的畢業設計。設計教育上的泡沫尤其明顯。這泡沫可能就是所謂的學術。大家成天討論一些有的沒的,好似宗教辯論一般玄幻。設計的內容也常常脫離地球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設計這個領域,設計泡沫化特別明顯。

假如在平面設計領域,過多的設計方案,過多的設計人才,好像被市場消化掉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平面內容充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印刷領域,裝飾領域,介面交互領域等等,都可以發揮平面設計的價值,所以很多工業設計的學生轉向那個方向。

但工業設計則不同,它的泡沫就這樣一大坨一大坨,晃晃悠悠地飄浮在一個大大的過濾網之上,無法消解。這個過濾網就是工業生產本身。

我們先拿豆漿的製作打個比方。豆漿剛剛打完,會餘留很多豆渣和氣泡。

所以過濾是很重要的。渣渣和氣泡都要濾掉,因為影響口感。不過,過濾方式有所不同。

不鏽鋼絲網,可以過濾掉豆渣和一部分氣泡。

為了進一步去除泡沫,還可以用紗布進行第二次過濾。

而工業設計這個領域,在設計技術和方法的門檻消失之後,大量人群湧入這個行業,學習手繪,學習建模渲染。但就在靠近這個專業的真相的時候,發現面前有兩道大大的過濾網。

一道是生產工藝,一道是生產成本。

就是一方面要看能不能生產得出來,另一個方面要看需要多少錢才能生產出來並且能賣多少錢。於是大量的奇思妙想被擋在了過濾網之上。有的泡泡破了,但新泡泡還在不停地湧入。

就拿當下疫情中使用的口罩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在網站上能搜到的口罩設計作品是這樣的。

看上去設計活動非常活躍。但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口罩樣式非常少,都是那種方便生產的款式,因為現在口罩是曝光率最高的產品了,即使是特別專業的口罩,也沒有那麼花里胡哨的設計。這就是濾網上和濾網下的反差。

可以說工業產品上的濾網非常嚴格,以至於上面看著像啤酒,下面卻是蜂蜜。

我們在濾網上面看到的都是熱鬧,濾網下面的情形卻不容易看得見。就像我們自己過濾豆漿,只能看到紗布和泡沫。

於是大多數人被擋在了濾網的上方,設計理論,設計哲學,各種方法論大多產生於此。

在濾網上方是供給過量,內容過量,人數過量,無法穿過濾網,大多數同學會轉行。但在濾網下方,卻是供給不足,缺乏優秀的設計師。這是一種常態。

說到這裡,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但這些內容其實沒有什麼新鮮的。都是老生常談,只是在不斷出現罷了。如同剛倒到杯子裡的啤酒泡沫,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許會慢慢消解,但也會持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但這次疫情的加速作用可能會改變這個緩慢的過程。如同有人直接拿起啤酒杯大吸一口,泡沫一下子去掉大半。

當然有的說疫情是一腳剎車,有的說疫情是一腳油門。我感覺加速作用會更加明顯。這裡的加速是指社會的加速變化。

從教育角度來看,從小學到大學,兩個月的線上課程,足以把所有學生變成習慣性的線上學習用戶。而教師的能力也被無情地放在一個平台上檢驗,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而遠程辦公的能力,也因為疫情變得更加重要。遠程辦公期間,個人能力變得一覽無餘,可能很多人可以在家無所事事,舒舒服服地假裝工作,但這也說明,你的崗位可有可無。再加上企業資金運轉的壓力,裁員會更加準確有效。

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許一切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內容都會被去除。那麼工業設計大濾網上方的泡沫將會變得更加脆弱。這裡聲明,我沒有唱衰經濟的意思,相反,我反而更看好自己國家的未來經濟。大洗牌不代表未來就不好。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畢竟我沒有呆在職場,具體會怎麼樣發生,發生什麼,我也不知道。所以你可以和我說說自己看到的一些情況。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