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發現!終於破解大禹治水的歷史真相之謎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佈 2020-02-10T21:13:26+00:00

大禹治水也被認為是中國的上古傳說、神話,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大禹及其先民們是不可能完成開鑿岩石、疏通河道這些宏大工程;大禹治水更不可能在一十三年內全國範圍內疏通九河,治理天下洪水,因此,大禹治水只可能是神話或傳說!


(作者:趙輝)大禹治水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建立的基礎,使得「中國之人得而食也」。大禹治水也被認為是中國的上古傳說、神話,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大禹及其先民們是不可能完成開鑿岩石、疏通河道這些宏大工程;大禹治水更不可能在一十三年內全國範圍內疏通九河,治理天下洪水,因此,大禹治水只可能是神話或傳說!?

如果大禹治水被否定,那麼華夏歷史,華夏民族的文化基礎,也將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大禹治水問題不是一個神話、傳說的問題,而是事關華夏民族歷史存在的關鍵問題,是必須要證實與確立的重大問題。而那些以《禹貢》記載為基礎,認為大禹治水為大禹治理了全國九州範圍的大洪水,也是不現實的宏大工程;即使以現今的生產力水平,在一十三年內完成全國九州河流的治理,也只能是一個毫無現實性的神話!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大禹治水故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現在可以證實大禹治水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嗎?尋找到大禹治水的遺址、遺蹟嗎?筆者將以大禹的名義,為你還原4000年前,真實的大禹治水「鑿山導淮」的前後經過,還原大禹「鑿山導淮」真實可靠的歷史事實。

在「夏之興也以塗山」「禹合諸侯於塗山」的淮河塗山西麓,有一個淮河「荊塗之峽」。在大禹「鑿山導淮」之前,「荊塗之峽」卻是荊山塗山相連在一起的山谷,阻斷了淮水的北流。

塗山當地縣誌記載:「水經云: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迴入渦舊跡也。」「斷梅谷在荊塗二山間,或曰二山本為一脈,禹以桐柏之流泛濫為害,乃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山之間有斷梅谷,濱淮為勝。」

在堯舜禹時期,每到夏曆的夏四、五、六月份,南北暖濕季風在淮河沿線交匯,形成連續多日的陰雨天氣,大雨、暴雨連續出現,使得淮河沿岸洪水成災。以塗山為中心的淮河中游490公里流域,淮河水位差只有16米。在夏季洪水時節,淮河中游16米的水位落差本就很難讓淮河上游來水,順暢東流,當淮水到達荊塗二山地區,受荊塗二山的阻隔,如果抬高16米水位的話,荊塗二山上游二三百公里流域地區將成為一個大湖,成為十年九澇的洪水地區。

因此,《尚書》與《史記》中描述的「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就不是一個神話、傳說中的大洪水,而是荊塗二山上游淮河流域的真實情景。堯舜禹治理荊塗二山淮河流域的洪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淮河流域的洪水,關鍵的問題就是荊塗二山對淮水向北後東流的阻擋。在此地形成的「麓高水匯」是根治洪水的關鍵,可以讓淮水順勢向北後東流。但這個巨大工程在四千多年前,沒有鐵器的情況下,能夠完成嗎?大禹開鑿荊塗二山之峽,現實嗎?

在中華大地上,4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五六千年前,玉器的加工與使用以及非常普遍,古人精細加工的玉器,讓人嘆為觀止,開鑿岩石自有古人獨有的方法。

二千二百多年前,李冰父子治理四川都江堰時,採用「火燒水激」的方法,開鑿河道,是一種簡單經濟的方法。火燒水激其實就是利用岩石熱脹冷縮的原理,用烈火灼燒後在它最燙的時候突然用冷水澆,這會使岩石變得非常脆弱,幾乎一碰就碎。使用「火燒水激」法開石或採礦是我國古代的常用方法,火燒水激法也叫火龍法、火門法,俗稱燒火龍或燒火門。其過程是採礦工首先觀察被採礦岩的紋路節理,選取大塊礦岩並取位,用三塊「牛公石」砌築一個小火灶,稱「火龍灶」,在灶中架柴片燃燒,再用一兩塊耐火瓦片,用於引導火焰直衝石壁焦點上。火龍灶燃燒後的火力入石,礦石漸漸開裂發聲,隨著溫度的加高、火力的深入,岩石最後會發出爆竹聲,隨之石屑紛紛落下。採礦工據此可以判斷出火燒達到的溫度與對礦石的影響,待火龍燒到應有程度,礦工驟然向礦岩潑上冷水,暴熱的礦岩突然遇冷收縮,產生裂縫。因礦岩質地紋理與堅硬程度差異,有的燒到幾小時經潑水就可開裂,有的則需要水潑後的第二日才慢慢開裂。開裂後,礦工便可用鏨子、錘、鏟等工具沿岩石裂縫敲打撬開。

在遠古時期,開鑿岩石的方法有了,大禹帶領當地民眾開鑿荊塗二山疏導淮水可以完成實現嗎?

我們從歷史記載與荊塗二山的地形地貌,會發現荊塗二山之間,雖然形成了阻擋淮水北流的山谷——斷梅谷。荊塗二山之間雖然連成一體,但山谷並不高,並不大,兩山之間的岩石分布並不廣,大約有1.5公里的岩石和黃土。真正耗費大量人力的岩石山基可能遠低於1.5公里。而最為關鍵的是,這段山谷距離並不是淮水古河道,為古淮水流經的地區。這就為大禹和先民們從容開鑿荊山與塗山之間的淮水河道,提供了乾燥方便的施工環境,順利地實施「火燒水激」的開鑿岩石的工作,而不會受正常淮水與水患的影響。在「荊塗之峽」完全完成後,在淮水的南北兩頭開通水道,淮水就可以順利流過「荊塗之峽」後,東流入海。

這或許就是《史記》記載中的「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的真實歷史原因吧!大禹、伯益、后稷率領當地諸侯百姓去除荊塗二山之間的山體泥土,在山體上表上樹木,火燒山體岩石,水激碎石,開鑿荊塗之峽。在蘇軾的詩中「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秦國人的先祖伯益與大禹同為淮河塗山禹王宮中被塗山人祭祀的對象,也印證了《史記》中記載的這一歷史史實。

因此,大禹治水「鑿山導淮」不是虛無的神話故事,而是淮河塗山人民口耳相傳,傳習延續下來的歷史史實。大禹治水「鑿山導淮」是有地理、有原因、有經過、有歷史記載、有實施現實性的中華偉大工程;成為奠定華夏文化高速發展的起點,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的精神家園。(作者:趙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