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權貴墓葬中的這面鏡子,在數不勝數的同類文物中鶴立雞群

小珏說歷史 發佈 2020-03-04T07:10:16+00:00

這件金代人物故事鏡,不僅做工精良,而且還反映了金朝社會風貌,被黑龍江省博物館當作鎮館之寶,也被認為是國之重寶。

中國雖然不是青銅器的發源地,但卻將青銅器的製作技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要麼厚重,要麼精緻,流傳至今都是瑰寶。然而,青銅器的輝煌終於被鐵器和陶瓷器的衝擊下無可奈何地落幕了,只有一類是個例外,那就是銅鏡。

進入鐵器時代後,也就只有鏡子延續了青銅器的光榮歷史。距今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就出土了現存最早的銅鏡。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長足的進步,並在漢朝達到了一個巔峰。漢鏡厚重精緻,工藝超群,以至於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法超越。

銅鏡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一直到清朝末年,西方鏡子引入中國,這才逐步被取代。正因為如此,銅鏡的數量很多,又相對容易保存,所以現今存世的銅鏡數量並不少,有些銅鏡在文物市場幾百元就可以買到。文物講究的是物以稀為貴,存世量巨大的銅鏡,自然很難成為國寶級文物。

但是,還是有一些特殊的銅鏡脫穎而出,在琳琅滿目的國寶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比如1980年在山東淄博齊王墓中出土的長方形夔龍紋多鈕大銅鏡,以尺寸巨大取勝。又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鏤空花紋銅鏡,是以做工精緻取勝。還比如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幾件漢代透光銅鏡,是以奇特取勝。今天要說的主角,還是在金朝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山水人物故事鏡。

在1975年,黑龍江省綏稜縣因遭到暴雨襲擊,一處墓葬被人發現。考古專家趕到之後,確定是金代貴族的陵墓。雖然是貴族,但金朝與遼朝不同,他們崇尚薄葬,一般陪葬品都不會太過豐厚。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雖然出土了一些金銀器和銅錢,但總的來說價值並不高,但這面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卻驚艷了世界。

它的個頭很大,直徑超過了20厘米,這在金代銅鏡中是非常罕見的。因為金朝處於北方,銅的產區卻在中國南方特別是西南。銅的用處又非常多,尤其是鑄造銅錢要使用大量的銅,因此金國對銅的需求相當大,以至於曾經三次發布命令,民間隨便鑄造銅鏡。即便是官方許可的作坊,製造的銅鏡尺寸也有限制,往往很小很薄,而且還有編號。

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金代銅鏡上,大多數都有銘文。然而這件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鏡,卻沒有銘文。更為特殊的是,它不僅又大又厚,而且歷經近千年,出土後依然很光亮,幾乎沒有鏽蝕,是保存最完好的金代銅鏡。這說明它用料考究,完全沒有局限於朝廷的命令,極有可能曾是皇家御用之物。

再說說這件銅鏡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主題紋飾。正如前面所述,金代銅鏡因為用料的局限性,比較小巧,曾被人忽視。然而,它卻另闢蹊徑,從紋飾圖案入手,走出了另外一條新路。因此,有人也認為金代銅鏡是另外一個巔峰期。

之前的銅鏡,都受到了商周時期的影響,紋飾多為乳釘、聖獸等固定圖案,完全沒有新意。就是在金代,工匠們不泥古,不雷同,不斷發展,終於讓銅鏡擺脫了構圖造型的單一化,內容的同質化。最具創新性而且蔚然可觀的,還是人物故事鏡。

這面人物故事鏡,更是金代銅鏡的佼佼者。它分為上下兩個主題,上部以山水畫為背景,山腳下的農夫在辛勤耕作,山頂上兩位身著長袍的官員站在繁茂的大樹下,指著土地在商量著什麼。這是官員參加春耕時的場景,展現了金代統治者對農耕的高度重視,也暗藏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義。

銅鏡的下方圖案,是兩條鯉魚在河裡相互嬉戲的場景。締造金朝的女真人,本來就是在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生,鯉魚對於他們來說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和情感寄託。因此,鯉魚圖案和農耕圖案相結合,既是代表了金朝統治者不忘祖宗,又代表他們融入農耕文明的決心。

這件金代人物故事鏡,不僅做工精良,而且還反映了金朝社會風貌,被黑龍江省博物館當作鎮館之寶,也被認為是國之重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