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有名的重臣商鞅和張儀,在新君出現時,為何結局天差地別

害羞鬼鬼 發佈 2020-01-03T13:35:55+00:00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

導語

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新君出現時想要離開秦國,只是一個人成功了,另一個失敗了,成功的在他國拜相,失敗的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成功的這個人是張儀,失敗的自然是商鞅,從貢獻上來講,商鞅無疑比張儀要大很多。他的變法直到今天都在被人津津樂道,可以說是改變了整個中原大地的命運走向。而兩個人結局的差距從根本上來講源於兩人性格和處事的不同。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都很落魄,但商鞅的骨子裡有種傲氣,而張儀則是一切以權勢和活著為先,比商鞅要務實很多。

到了後來的時候商鞅看到自己的成績,心裡的那股傲氣極速膨脹,還把自己和以前的賢者相提並論。有人曾明確指出過他的傲慢,也勸過他及早抽身,但商鞅什麼也聽不進去,他也忘了自己的一切都是拜國君所賜,或者說他從心底里就感覺沒人能對付的了他。而張儀是個能屈能伸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一切從何而來,也能敏銳的察覺到危險。

商鞅雖然心裡傲氣,但他並不是一個表里如一的人,這一點從他統帥秦軍和魏國交戰中就能看出來。當時的魏國統帥是公子卬,是一個很正直的人,也是商鞅的老友,於是商鞅以請他喝酒為藉口生擒了公子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雖說兵不厭詐,但商鞅的這種做法確實是有些過分了。

張儀是以口才為生的,在一些對外方法上有些沒有節操,但他從來沒有遮遮掩掩,並且在狡辯的時候非常的理直氣壯,算是里外都很圓滑的人。商鞅的傲氣讓他的性格過於剛直,所以他得罪了不少人,不給自己留後路,也沒有未雨綢繆。張儀的務實讓他的處事非常靈活,但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到了新君上位的時候,商鞅想要有所謀劃已經來不及了,然後他不管走到哪裡都是死路,最終選擇反叛,坐實了別人對他的誣陷。而張儀在新君上位後很快就發現了他對自己的不滿,所以他一直很低調,後來又從自己是為秦國考慮的角度逃到了魏國。他雖然做過不少不利於魏國的事,但魏國也從秦國那裡得到了好處,這些都有賴於張儀,所以魏國接納了他。

結束語

君臣博弈有時候是沒有道理可循的,但也有很多人避開了一個個危機壽終正寢,張儀算是一個,唐朝的郭子儀也是一個。也許他們不是最厲害的,但他們卻是最聰明的,知道見好就收。商鞅在這方面就差勁很多了,他雖然貢獻大,但自恃太高,也沒有危機意識,最終的結局說刻薄一些也是自己造成的,怪不了別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