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明朝宦官是如何一步步權傾朝野的?

魚羊秘史 發佈 2020-03-04T07:55:50+00:00

再者,一定要把握好機會,機會不等人的,皇帝的信賴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多歷史教育告訴我們,干一任您老就走,不是下一任皇帝把你收拾了,要麼就是皇帝看你膩了,一腳把你踢了,那你就有苦也說不出了。

在當今探討歷朝歷代的宦官亂政時,不少朋友會提出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明朝宦官亂政極為嚴重。可事實卻是,被公認為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東漢、唐朝和明朝中,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爭權,皇帝變成了兩家之間爭奪的傀儡,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掌控了皇帝的廢立,而明朝宦官大權在握的現象卻是由皇帝許可的。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權才是最重要的,而也只有明朝的宦官專政沒有威脅到皇權。

既然這麼的與眾不同,那麼我們不妨探索下這大明王朝下這些獨特的群體。

01

在中國曆朝歷代,每一座宏偉的皇城之中都有那些不計其數,維持著皇城之內穩定運行的人,這些人就是宦官。自然,坐上皇位的朱家人也安排了這些打雜的人,維持著龐大帝國中心的運行。

實際上,在大明王朝當宦官是個很火熱的事業,按照記錄,李自成破北京城時有七萬宦官逃亡,康熙訓誡群臣時也提到過前明宦官十萬餘。從這個數據來看,說它火爆一點也不為過,而在明朝中後期,甚至有人為了進宮而自行閹割,明政府為了杜絕這個現象還特地下令禁止自行閹割。每當說到這個,都免不了嘖嘖嘖一番,這可真是印證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雖然這明朝中後期宦官事業蓬勃發展,可是我們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很喜歡宦官,他「既定江左,鑒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極力打壓宦官,並在宮門口立了一面三尺的鐵碑,鑄有八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可見,我們的朱元璋同志對於預防宦官專政盡心盡力了,還特地鑄了鐵碑來告誡朱家的子孫後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也正是朱元璋同志建國之初大刀闊斧的改革為宦官邁入政壇埋下了伏筆。

雖然老朱同志極力地打壓宦官,在洪武年間也沒有冒頭的宦官,但老朱為他的兒子朱棣同志留下了一位傑出的宦官。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藍玉領命破雲南,一個名叫馬三保的孩子成為了明軍的戰俘,按照當時的慣例,明軍對所有兒童俘虜實行了閹割。這一飽含政治目的的慣例使得只有十一歲的馬三保經歷了與眾不同的童年。

隨軍五年的顛沛流離,使得馬三保成熟穩重,朱棣也一眼看中了這個與眾不同的少年,並挑選他作為自己的貼身護衛。在入燕王府後,馬三保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華,在靖難中破李景隆七營,並在永樂元年擔任內宮官太監,成為了宦官的一把手,在永樂二年被賜姓鄭,並領大明皇帝之令七下西洋,顯大明國威,恩澤四方,為梁啓超所稱「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02

如果說永樂皇帝給了鄭和下西洋的機會,成就了大明王朝的第一代大大好的名監,他同樣給了壞太監們一個展現自己的平台——東廠。

可宦官們的晉升之旅還沒有止步,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內書堂」,為宦官們掃盲。

有人認為,明宣宗這一舉措為宦官們鋪平了前往政壇的道路,甚至當為明朝的滅亡負責。然而,對於明宣宗而言,教導宦官讀書,自然是為了引導他們接觸政務,可這個問題他倒更願意讓自己的太爺爺朱元璋同志背下鍋。

眾所周知,朱元璋建國後,廢丞相,權分六部,集中了皇權。可他老人家也沒閒下來,每天就是辦公辦公和辦公。不得不說,要是有歷代帝皇辦公考勤大賽,老朱同志得進前三。雖然老朱同志能在如山的文案裡面艱苦奮鬥,但不一定朱家所有人都能這麼幹。更何況,隨著大明王朝的發展,文官集團也是呼之欲出。當朱棣從他侄兒手裡搶過接力棒,他還是可以撐住的,雖然不大適應,設立了內閣,但權力依舊在自己手裡面。當朱高熾同志接過棒子時,十個月,他就去老爹那報導了,只能靠「好聖孫」的朱瞻基同志大刀闊斧了。可朱瞻基同志雖然很優秀,但畢竟來不了996那種工作,而文官集團也愈來愈龐大,內閣的權力也逐漸龐大,掌握了「票擬」權。

朱瞻基同志雖然來不了那麼勤快,但也不至於白痴,他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權力給內閣,內閣已經把手伸到了票擬上,這一點雖然看上去冒犯,但也是必然,朱瞻基同志得有人給他幹活,那麼得把最終決定的權力放在自己的手裡,這一權力就是批紅。這制度也成功維持到明朝滅亡。

可由於文件過於繁多,朱瞻基會讓司禮監的宦官將票擬內容抄錄,並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執行批紅,最終,交給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

03

既然說到了司禮監,那就順帶一提宦官部門。在明王朝的機制下,宦官機構分為二十四衙門,分有司禮、御馬、內官、司設、御用、神宮、尚膳、尚寶、印綬、直殿、尚衣監十二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司四司,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面、司苑局八局。這些部門職能有的通過名稱便能知道,有的雖然名字氣派但卻是打雜之活,有的雖是簡單樸實,在宮裡卻是撈銀子的好去處,而作為重中之重的則是司禮監與御馬監。司禮監講過了,負責批紅,而御馬監雖然聽上去像和弼馬溫孫猴子一樣去養馬,但他們卻管理著一個東西,那就是兵符。

這樣一說就很明了了,一個管文案,一個管兵符,你說,這倆部門不秀誰秀?

更不要說,一旦這兩部門的掌印太監順道領了啥啥提督,那就是真的權傾朝野了。就像馮保、魏忠賢,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還任東廠提督,還有汪直,領御馬監掌印太監與西廠提督。

所以說,你作為一位優秀的有志青年宦官,司禮監和御馬監是你的不二選擇。

04

選好了部門,那你接下來就要踏踏實實為皇帝辦事了。畢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皇帝給你的。

而明朝皇帝也將宦官的用途發揮得淋漓盡致。東廠監察天下,在朝野內,他們掌握批紅,在京師之外,他們駐守地方,擔任鎮守太監及監軍太監,監管一切,制衡文臣武將。

而真正爬上宦官權力頂峰的必定是皇帝身邊的宦官。為什麼這麼說呢,展現明顯的就屬朱瞻基同志的兒子朱祁鎮。簡單分析一下,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從小是放牛、當和尚、造反,第二任朱允炆作為朱元璋的好孫子,在朱元璋對於錦衣衛和宦官政策上唯命是從,第三任朱棣是在朱元璋尚未稱帝時出生,自小在沙場,而他的兒子朱高熾和孫子朱瞻基小時在燕王府,朱棣被冊封燕王,駐守北方,燕王府也就一兵營。這些皇帝自要麼小沒跟宦官呆在一起,要麼就是對前一代政策唯唯諾諾,身邊要有宦官也是在軍營里的,因此,在大明建國伊始,權宦並不存在,而朱祁鎮自小生在宮裡,身邊的玩伴是宦官,教他書的也是宦官,也是由於與宦官長期的相處,許多皇帝對於宦官是有不同一般的情感的,這也成為宦官上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文官集團與皇帝針鋒相對,在平衡失控前,宦官,便登上了權力的舞台,在皇帝的命令下維護著平衡。

在從朱棣重用宦官,建立東廠,朱瞻基設內書堂,再到朱祁鎮時期大明王朝第一位權宦登場——王振。這位王振說來也是一個狠人,好好的教員不幹了,挨一刀子凈身進宮,可就這大明朝第一位權宦的地位,可真謂富貴險中求啊。

這位大哥雖深得朱祁鎮信賴,但畢竟能力有限,在土木堡被一錘子幹掉了,自己的爪牙也被朱祁鈺清理得乾乾淨淨。這個土木堡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橫刀立馬不是哪個太監都能幹的,得掂量自己幾斤幾兩,否則拉上二十萬人給自己陪葬,斷送王朝前程的罵名可不是一般人能受的。

即便如此,卻也不妨礙宦官在駐地監管部隊,甚至掌握兵權。就如西廠提督汪直,監軍遼東有功,掌管京兵十二團營。

05

看了那麼多,相必大家都明白了,要想在宦官事業上有所作為,一定要選好部門,並且要跟皇上足夠親近。可我們要明白事事得變通,那我就為在座對前程渴望無比的宦官朋友們舉兩個小例子。

這二位大家之前都看到了,馮保與魏忠賢。首先先講馮保,馮保領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提督,但他的CP卻是當朝大臣張居正。這個張居正作為當朝首輔,卻顯然不和手下那些人穿一條褲子,「一鞭法」和「考成法」一出,下面的官吏只能是苦不堪言。張居正搞改革,馮保管東廠,再加外邊戚繼光管邊防。那麼你要犯事,老張搞不定你,沒關係呀,東廠那地方,是個人你就會開口的。就這樣,倆人轟轟烈烈的張居正改革也促就了大明王朝的中興跡象。

這時候那你就要問了,是不是要我們和那些跟下面處不好的首輔穿一條褲子。不不不,重點還是皇權。當時,萬曆皇帝尚且年幼,那皇權代表就是太后了嘛。張居正是皇帝老師,馮保是萬曆的「大伴」,皇太后又青睞張居正,至於野史上的東西,咳咳咳,皇家威嚴,我們不造謠。再加上馮保手底下管著特務,自己這個頭子也得兢兢業業,小皇帝一出啥子事,二話不說,跑到太后跟前。那好,太后是代表了,張居正和馮保兩個人合作挺好,看得也順眼,那事不就好辦了嘛。

再說魏忠賢,眾人熟知的「九千歲」,人家靠啥,靠「對食」。這個對食,看過《大明風華》應該知道。雖說進了皇宮的女人就是皇帝的人了,可那麼多宮女,見到皇帝的幾率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渺小,所以,她們會選一個宦官作伴,雖然是凈身入宮,但有總比沒有強,形勢比人強嘛,那麼這一對就被稱為「對食」。而魏公公果真不是一般人,他自己揮刀自宮,對食對象居然找的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奶娘客氏。這小皇帝就一木匠,對奶娘的話也是言聽計從,現在魏公公藉機上位,司禮監、東廠抓在手裡,再加上皇帝大人一心一意當木匠,魏公公權傾朝野那是勢在必得。

所以,給諸位好好總結一下,當太監千萬不能去找像洪武皇帝朱元璋這樣的,還有一心休修仙的嘉靖,畢竟對宦官不怎麼待見,甚至會打壓你。其次,進去了,一定要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畢竟,想去司禮監和御馬監的人多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是不是要把頭擠破。再者,一定要把握好機會,機會不等人的,皇帝的信賴才是最重要的,那麼多歷史教育告訴我們,干一任您老就走,不是下一任皇帝把你收拾了,要麼就是皇帝看你膩了,一腳把你踢了,那你就有苦也說不出了。

權力來自於皇帝,宦官註定也只是皇帝對抗文官集團的工具。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演繹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