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消費時代浪潮下的生活方式

雅昌藝術網 發佈 2020-02-05T04:18:25+00:00

從左至右:無上堂藝術空間主人佘文濤、亞洲藝術中心總經理 李宜霖、佳布爾地毯CEO兼設計總監 雷宇凡、半木創始人兼創作總監 呂永中、資深媒體人裴剛在「消費時代的藝術生活方式」論壇現場合影「目前,大陸的藝術品市場很像二三十年前的台灣,但是現在國內的認知和成長速度更快速。」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從單純投資的熱潮轉向大眾藝術品消費。從2019年初與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對美術館運營的實際情況可以了解到「我們依靠真實觀眾的力量支撐起了展覽」,高鵬從近幾年公眾參與展覽的趨勢觀察到過去美術館完全依靠「toB」模式,而現在「toC」模式逐漸成為新的支撐。去年10月底橫空出世的集聚各類「網紅展」的中國首屆視覺藝術博覽會——「素樸三思視覺藝術博覽會」,專為商業服務的視覺品牌集合博覽會,把供需兩方拉在了一起。進入第十四個年頭的藝術北京藝術博覽會也為當代藝術、經典藝術、設計藝術提供了一個多元的商業平台,更重要的是藝術資源交流和打破小圈子的隔閡,建立跨行業交流的可能。故此,「消費時代的藝術生活方式」的主題也被當代畫廊、設計品牌、藝術家、設計師等等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的普遍關注。在這個背景下共同探討在藝術品行業的變化下討論「藝術生活方式」新的可能性。

「藝術北京2019雅昌圓桌論壇——消費時代的藝術生活方式」現場

日趨增長的全民藝術消費市場

台灣畫廊亞洲藝術中心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轉變。亞洲藝術中心(北京)總經理李宜霖認為,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早期,畫廊的客人收藏藝術品更多的是從投資的角度進入的。這些年,逐漸轉為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藝術品,而不是完全看市場升值的空間。這個特別在藝術北京的博覽會上可以看到趨勢。因為藝術北京不只是有在當代畫廊的部分,還有經典北京、設計北京。力圖推動大眾的藝術入門,進而藝術品收藏、藝術投資,搭建藝術消費的平台。所以,亞洲藝術中心持續參與藝術北京的平台。

從左至右:無上堂藝術空間主人 佘文濤、亞洲藝術中心(北京)總經理 李宜霖、佳布爾地毯CEO兼設計總監 雷宇凡、半木創始人兼創作總監 呂永中、資深媒體人裴剛在「消費時代的藝術生活方式」論壇現場合影

「目前,大陸的藝術品市場很像二三十年前的台灣,但是現在國內的認知和成長速度更快速。」李宜霖回顧台灣從70年代開始,已經注重住宅裝修,請設計師設計住家、辦公室的空間,客人們逐漸開始有藝術品和精神性的需求。畫廊也同時開始委託設計師找藝術品,滿足自己客人的需求。

「當時畫廊在為客人空間配畫的時候,會選擇大概在10萬至20萬左右的藝術品。」李宜霖認為在10萬上下可以被認為是藝術品消費。這些高品質的生活用具可能是買一張設計師的限量版家具、椅子、燈飾等等,從幾萬塊到幾十萬不等。這方面需求的增長,在他看來是利好的現象。

「最近幾年,可能會提出在沙發後面的牆面上需要掛一張怎樣的畫?而不是這張畫明年翻兩倍,後年翻3倍,真的心態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轉變。」不僅在亞洲藝術中心的客人反饋中,李宜霖也觀察到國內民營美術館、公立美術館增長的趨勢也是影響大眾對藝術品認識的重要因素。

李宜霖了解到:「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人數,每一年大概有1億。在全國各地政府申請的博物館、美術館大概有四五千家。」從美術館、博物館層面也間接在引領大眾對藝術、文化水平的提升。包括藝術區、博覽會、跨界藝術家工作室品牌等等。從李宜霖在一線藝術品交易市場的體驗看,全民藝術消費的這個時代已經來臨,而且市場會越來越大。

呂床:

SAVOIR BEDS × 呂永中

英國皇室寢具SAVOIR-BEDS在英國/法國/美國/中國分別與四位最為代表時代精神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合作。呂永中先生受邀為其No.1號床墊設計床架,並由半木精作坊和倫敦SAVOIR工坊攜手共同完成此高級定製款,是中英頂級手工藝工坊共同對設計與工藝的完美呈現。

藝術-設計讓生活以更溫潤的方式來接待你

在畫廊的收藏群體中,逐漸增多的是對家庭空間的藝術品消費需求。2006年由呂永中創立於上海的「半木」,是致力於當代東方生活方式的高端原創家具與生活品牌。「半木」創始人兼創作總監呂永中對雅昌藝術網談到這十四年的高端原創家具與生活品牌運營的體驗時講道市場需求的變化:「首先,人們對生活有更高的需求了;第二個轉變在對美學和個人化。我致意傳統,因為家是一個人文命題。簡單說你睡覺的臥室能不能以一種更溫潤的方式來接待你。」

在「半木」以品牌作為載體,把設計納到社會人文的大時代背景當中去探索在當代的可能性的時候,希望以更當代的方式把融合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也為下一代實踐者提供一些可以借鑑的資源。

一幕茶戲,八方禪茶

「我時常想,與幾位最好的朋友,結伴去往一座大山。

山頂有一個平台,不需要太大,還要有一棵大松樹,

我們圍著坐在樹下,泡上一壺熱茶,看著山景,

就這樣待上半天…… 「

呂永中 2014年 於五台山佛光寺有感

呂永中以半木的運營達到「器以載道」的理想,探究傳統與當下以什麼方式更容易傳承歷史。我們能不能以更當代的方式把它融合到你的生活當中;或者為下一代人他們繼續往前走的時候,我們能留點兒什麼?所有這些都是「半木」一直思考的命題。

呂永中每年也會買一些藝術品。在他看來思路很簡單,第一,就是不會很糾結,只選擇預期的價位就行了,一旦考慮投資因素很糾結;第二,是放在家裡或者工作室看的,如果一直覺得還不錯,耐得住時間會把它留下來,如果覺得不是那麼滿意,就把它用到自己的空間項目里去,讓客人再去看。因此,作為設計需要一個平台,藝術品如果落地道生活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市場的推動下,恰恰能回歸到它的本質問題。高高在上的當然需要,但是更重要的市場的能量推動跟改變,如果我們說藝術有教育作用,就應該跟生活接的更緊密。

光環 燭台

材質:拉絲不鏽鋼/紅色烤漆

佛說:世上的一切都是個圓。是輪迴,是徹悟,一切皆空……

「我從來不低估消費者。」在他看來,很多藝術設計都是在消費的推動、互動過程當中,互相激發而解決了。只有把藝術,把設計融在生活中與消費發生關係的時候,才發現藝術、設計的天空打開了很多。

重新理解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希望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去重新理解織物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佳布爾地毯CEO兼設計總監雷宇凡說藝毯與「半木」空間的溫潤木質相得益彰的組合。

肯尼斯·諾蘭德《那》布面丙烯,160×160厘米,1958-1959

在藝術北京藝術博覽會其間佳布爾地毯舉辦了主題「色彩即情感」藝術地毯展。展覽的靈感來自歐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肯尼斯·諾蘭德Kenneth Noland最具標誌性的圖式,以單色圓環構成的「圓心繪畫」。佳布爾地毯CEO兼設計總監雷宇凡在英國5年的居住時光中,泡在利物浦泰特美術館令她最喜歡的生活方式。Kenneth Noland最經典圓形作品被泰特珍藏並免費向公眾開放,畫作的標誌性特點是一件發光的物體,由一圈圈單純的色彩組成,直接在原始畫布上塗抹,Kenneth Noland的每一組色彩線條之間充滿活力,靶心繪畫,視覺色彩衝擊力極強,令她印象深刻。

佳布爾地毯參加SKP新光天地奢侈家具展

在她看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回歸本土,與中國傳統相互作用,產生中國生活方式的設計作品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畫作與器物、家具共同構成的精神生活空間

今年,「石非石—中國生活藝術展」又是2014年「在此——中國生活藝術之國家大劇院展」以及2017年「書齋·追古——中國生活藝術展」之後的第三次當代生活藝術展,行成當代生活藝術展的三部曲。這三次展覽都是由北京無上堂藝術機構創始人、策展人,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執行秘書長,中國高級室內建築師佘文濤(智吉)作為策展人而創作的。

「石非石—中國生活藝術展」現場

據佘文濤介紹,2014年首展是「在此——中國生活藝術之國家大劇院展」,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元素展開,其中截取了生活九雅: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這九種生活的雅事,呈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在的精神。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就是糅合在生活細節當中的。而且在展覽的最後做了一場雅集活動。在古代社會中,文人墨客之間的生活雅事在生活中很隨意、很輕鬆就發生了,那個時候的雅集,就像是我們今天每一個朋友之間偶爾碰碰面,輕鬆交流的狀態。

「書齋·追古——中國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在此——中國生活藝術之國家大劇院展」先是從線索上梳理出「雅事」對今天生活的價值意義。

第二個展覽「書齋·追古——中國生活藝術展」從書房展開。書房是最具備承載文化、精神性的生活空間。「書房」展通過九位古代的文人和九位當代的知識分子間的對話,賦予每一間書房融合的古今的狀態。因此,我們的主旨並非復原傳統的某個瞬間或局部,而是呈現古典精神與當代生活如何融合。

第三個展覽「石非石—中國生活藝術展」。賞石是收藏門類中的非常特別的,極具東方性。西方沒有這樣的賞石文化。「賞石文化」指向的是人的性情、品格。人與一塊石頭之間在對話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融合其中。

這三個展覽,從宏觀到微觀,相互作用關聯。中國人的生命狀態,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是共同的線索。

「書齋·追古——中國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佘文濤看來展覽力圖以中國文化的詩性和意境來傳達生活方式中的美學觀念。展覽的每個空間都有氛圍的渲染和獨特的感染力,並不是展現某一器物。

從「書房」展來說,並非展現物質性的書房實體。以古代文人的書齋號,對應一位當代文化名人,產生的對話關係,形成新的書房概念。所以背後有人格精神的融入,並不是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來自於生活。每個書房都呈現今天人的精神深處的某些韻味,以視覺方式呈現。每件家具和器物只是載體,將人的靈魂氣質安放在空間中。每個人的精神在哪些家具跟器物上呈現,而組織所有的展品。這樣無論是藝術家的作品還是工藝美術師的藏品,在這裡都成為了空間大作品之中的局部。每個人都是不可分割的,畫作與器物、家具都有結構的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