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慈禧太后矛盾而複雜的一生

文史不假 發佈 2019-12-23T17:28:36+00:00

慈禧(1835年——1908年11月),歷史上最著名的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的妃嬪。因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而一步步崛起,最終成了清朝晚期的最高統治者,長期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繼武則天之後,又一位長期統治國家的女性。

慈禧(1835年——1908年11月),歷史上最著名的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的妃嬪。因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而一步步崛起,最終成了清朝晚期的最高統治者,長期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繼武則天之後,又一位長期統治國家的女性。

對於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歷史而言,慈禧可以稱得上是最複雜和最矛盾的人物,在後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

今天,文史不假藉助史料和史學家的研究成果,淺談和分析一下慈禧太后矛盾而複雜的一生。

一、成為貴妃

慈禧出生於滿洲大族葉赫那拉,在十七歲時被咸豐皇帝通過「選秀」而得以入宮,從此開始了她傳奇的人生,一步步成為了懿貴妃。

文史不假之前在今日頭條發表的文章《咸豐皇帝,不愛江山愛女人》中,已經詳細講述過咸豐皇帝的品行和能力。請注意,本人強調咸豐皇帝是「不愛江山愛女人」,而不是「愛美人」。什麼意思呢?因為,咸豐皇帝一生沉迷女色,除了後宮中人滿為患以外,還特別喜歡在外面撩騷。最終,因為縱慾過度,以三十一歲的高齡就活活把自己玩兒死了。

這樣,二十六歲的懿貴妃慈禧就成了一個寡婦。唯一慶幸的是,慈禧誕下了咸豐帝唯一的皇子愛新覺羅·載淳,自然就是大清帝國唯一的接班人。而慈禧,也成為了大清朝的聖母皇太后,開始了自己攫取權力的遊戲。

二、辛酉政變

1861年8月,無才無德又無能的咸豐皇帝為了躲避英法聯軍,竟在承德避暑山莊中病逝了。死前,他冊立唯一的皇子載淳為新帝,立肅順等八位大臣為顧命大臣,立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輔政。

表面看起來,咸豐皇帝的安排還算穩妥,這兩方勢力能夠相互制衡,保證皇權不會旁落。但實際情況卻是,顧命的八大臣絲毫不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尤其是肅順,在咸豐帝過世前就曾進言,建議咸豐帝效仿漢武帝「立子弒母」,誅殺慈禧以絕後患。

這樣,「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之間,很快就成了水火不容之勢。特別是,慈禧和肅順之間,已經到了漢賊不兩立和你死我活的地步,雙方的戰勢一觸即發。

為了取得先機,也為了避免肅順等八大臣專權,慈禧和慈安秘定聯合發動政變,徹底廢除顧命大臣集團。

可是,兩宮太后身邊除了太監就是宮女,比起顧命八大臣的勢力,毫無勝算可言。本著增加勝算的目的,慈禧決心引入外援,將目標選定為恭親王奕訢,希望藉助這個既有野心又有能力的小叔子來扭轉乾坤。

果然,在奕訢的積極協助之下,「兩宮太后」K.O了「顧命大臣」,取得了辛酉政變的勝利。

雖然,後世對於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推翻咸豐皇帝的遺囑頗有微詞,認為她勾結恭親王奪取政權是對江山社稷的背叛。但是,筆者覺得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肅順的人品和德行都有問題

肅順是愛新覺羅家的成員,典型的宗室貴族,經由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的推薦,逐漸被昏庸的咸豐皇帝所重用,成為了其心腹的大臣和權臣。

在「戊午科場案」中,肅順為了排斥異己,將僅犯失察之罪的柏凌就嚴厲處死,由此掀起了大獄,直接導致了咸豐時期的「士人滿獄」。

之後,權勢熏天的肅順開始在朝中結黨亂政,著力培植自己的勢力,搞得當時的政治環境極度惡劣。

(二)、 顧命大臣已經出現專權的端倪

咸豐帝臨終前,特意留下了兩枚私章,一枚是「御賞」,另一枚是「同道堂」,分別交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保管。

遺詔中,咸豐帝明確要求朝中的重大軍政事務,必須由兩宮太后簽章同意後方可推行頒布。此舉,就是為了防止顧命八大臣亂政,危及到皇權的統治。

但是,咸豐剛剛過世後,肅順等人就開始糾黨忿爭,越發的囂張跋扈和不可一世,絲毫不將兩宮太后放在眼裡。據《清史稿》記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

由此可見,政變的發生將是必然的。如果慈禧不出手,那麼她就只剩下了被動挨打的份兒。

三、垂簾聽政

慈禧通過辛酉政變,終於掌握了大清的政權。可是,她還沒來得及高興呢,就發現這個國家已經是一副荒敗不堪的爛攤子。

在咸豐帝的勵精圖治下,滿清國已經是千瘡百孔,舉步維艱。不僅,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江南最富饒的半壁河山。而且,回民、苗民等少數民族,也在西北和西南地區蠢蠢欲動,不斷造反作亂。

除了國內的危機,國外勢力也沒有消停。英國在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又聯合了法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打劫,兩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如何收拾這副爛攤子,是兩宮太后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慈安太后雖為東太后,但她歷來不戀權,也不喜政治,所以這就成了慈禧一個人的政治任務。

慈禧認識到,當前穩定的任務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的局面,就沒有了江山社稷,其他的一切都會成為浮雲。

在陪同咸豐皇帝的棺槨返回紫禁城後,慈禧立即安排小皇帝登基稱帝,將原先的年號「祺祥」改為了「同治」,由慈安太后和自己一同垂簾聽政,重用恭親王奕訢。

起先,恭親王奕訢並未對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之舉太過在意,認為兩個久居深宮的太后,無非就是表面尊崇和高級擺設罷了。據《慈禧外紀》記載,恭親王認為:

虛以垂簾聽政,而實權歸己。

隨著朝局的穩定和自身地位的穩固,慈禧太后自然不會善罷甘休,開始伺機奪回應該屬於自己的權力。畢竟,在慈禧看來,縱容奕訢專權和縱容顧命八大臣專權,本質上沒有區別。

慈禧太后暗中慫恿翰林院編修蔡壽祺等人,上書彈劾恭親王攬權和徇私,並且還羅列了他具體的一些貪墨罪狀。當然,很多都是一些揣測和懷疑,並無多少真憑實據。據《清史稿》記載:

奏摺一上,兩宮震怒,諸臣惶惶。

政治經驗豐富的恭親王,自然知道這是慈禧太后在對自己施壓,於是立即上疏請罪。藉此,他也想試探兩宮太后的底線和意圖。結果,短短兩日後,朝廷就明發上諭:

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預公事。

就這樣,恭親王奕訢被慈禧太后乾淨利落的罷職,僅保留了親王的爵位。為此,滿蒙宗室和朝中大臣,都紛紛上疏替恭親王求情,但慈禧太后卻頂住了壓力,堅決不同意恭親王復職。

另一方面,長期從事洋務的恭親王,得到了國外勢力的支持。外國的公使團聯合到總理衙門,向清廷提出嚴正抗議。

迫於國外的壓力,慈禧才最終同意恭親王復職。但是,此次罷職事件,已經充分打壓了恭親王的權勢和地位,也達到了向滿朝文武宣示自己主權的目的。

四、拒不歸政

1872年,同治皇帝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但是,同治帝卻並不成器,在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曾經多次提到同治厭惡讀書,厭惡政治,唯獨對於女色比較親近。看來,這是遺傳了他老爹咸豐皇帝的基因。

儘管,慈禧太后對權力心有不舍,但看到自己的兒子成人,也準備撤簾歸政和頤養天年了。

可惜,親政後的同治帝,他的心思並不在朝政上,這使得慈禧太后非常擔心,雖然撤簾了,但還得繼續理政。被後世吹上天的「同治中興」局面,其實真的和同治皇帝沒有多少關聯,應該歸功於慈禧太后的理政。

即便這樣,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不滿二十歲的同治帝還是一命嗚呼了。關於他的死因,民間也多有猜測,有天花一說,也有好色一說。但不論如何,同治帝駕崩,使得慈禧又一次面臨國家的重大危機。

1875年,經過左右權衡,慈禧立醇親王之子愛新覺羅·載湉為新帝,也就是光緒皇帝。

光緒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從小就體弱多病,作為姨母和養母的慈禧,對他算得上是照顧有加,視如己出。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慈禧都悉心照料,多方培養光緒帝。所以,光緒皇帝在早年間和慈禧太后的感情,一直都還不錯。

不過,由於光緒的繼位不正,所以他對於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總擔心被人質疑,凡事都惴惴不安,沒有展現出太大的政治能力。而且,他久居深宮之內,對於國情和民情都非常的陌生。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願意撤簾,真正歸政於光緒帝,除了自身戀權的因素外,更是由於她對於光緒帝能力的質疑,這才是慈禧拒不歸政的主要原因。

五、戊戌變法

伴隨著光緒皇帝的成年和慈禧太后的撤簾歸政,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日益緩和。光緒皇帝日日向慈禧請安問候,而慈禧太后也做好了移居頤和園的打算。

不僅如此,對於光緒皇帝吵吵嚷嚷的「變法維新」,慈禧儘管在內心並不完全贊成,但也沒有太過反對。或許在她看來,變法維新運動成敗與否都是次要的,讓光緒帝歷練成長才是主要目的。

在慈禧的默許下,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開始了,受到康、梁等人的影響,急於求成的光緒帝在一天內甚至會連續下達十幾道旨意,而改革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基本上涉及到了國家的方方面面。

看來,光緒皇帝實在太過理想,太過幼稚,殊不知「頑疾不能下猛藥」的道理。已經是病入膏肓的大清朝,被他這麼一通折騰,簡直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

史書記載,面對維新運動,頑固派和守舊派都紛紛出面,請求慈禧太后予以制止。被後世公認為頑固派的代表人物榮祿,其實絕非一個頑固不化之徒,他曾經致信維新派人士林旭,在信中提到:

變法應以補偏救弊下手,不在遇事分更。

可見,他並不是完全反對變法,只是反對如此激進的變法,基本算得上是老成謀國之言。

甚至於,就連一向擁護光緒帝,一向主張開明的恭親王,也對光緒進行上疏勸諫,提醒他謹慎對待變法。據《戊戌變法記》記載:

變法當慎重, 不可輕信小人言。

筆者個人覺得,對維新變法持保留意見的,並不一定就是所謂的頑固派和保守派。事實上,除了被康梁徹底洗腦的人以外,基本上所有明白事理的人都這麼認為,其中就包括慈禧太后。

那麼,進行維新變法確有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凡事都需要循序漸進,這樣全面和激進的改革,勢必難以達成。

在遭遇阻力時,光緒皇帝竟貿然接納了康有為「以現在之權,行可變之事」的主張,魯莽地將慈禧太后劃為徹底的對立面,甚至決心採取非常手段兵諫。

最終,在袁世凱的告密下,慈禧太后被迫出手,鎮壓了僅僅存續103天的戊戌變法。

六、辛丑條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面對國外的入侵,民間自發出現了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慈禧對於義和團運動,起先很緊張,但隨後卻開始暗中支持和引導,甚至縱容他們殺洋人、燒洋貨和滅洋教。於是,國外勢力不幹了,多個國家組團出面向清廷施壓。

而慈禧太后也不知是哪來的底氣,竟然在朝會上宣布,要同時向施壓的11個國家宣戰。結果,被宣戰的11個國家中,有其中8個選擇應戰,組成了「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後,慈禧太后眼見形勢不妙,立即任命李鴻章出任了直隸總督,由他具體負責停戰談判事宜。而自己,則緊急西逃,躲到了西安。

1901年,在徵得慈禧太后的同意後,李鴻章同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成為中國近代最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徹底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國家。

七、毒殺光緒

畢竟是自己的養子和親外甥,關於慈禧太后毒死光緒皇帝這件事,筆者個人認為似乎太過於決絕和冷酷了。

不可否認,光緒帝在戊戌變法中的確存在諸多不妥之處,甚至還計劃發動兵諫威逼慈禧太后。但是,慈禧之後將他囚於贏台也就罷了,何至於要下死手?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一前一後離世,兩人前後僅僅相差了二十個小時。對此,歷史上一直就存有疑問,推測是慈禧太后毒殺了光緒帝。

為了解開光緒帝之死的歷史謎案,國家成立了由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院和北京市法醫鑑定中心等單位共同參與的專題組,利用清西陵中光緒皇帝的頭髮進行科學檢測。結果,在頭髮和衣物中,測出了過量的重金屬元素。

正常情況下,人類服用60—200毫克的砒霜就會致命。而在光緒去世數十年,經過長期的分解和流失後,依然在其衣物和頭髮中測出了201毫克濃度的砒霜。

根據這個檢測結果,可以很肯定的說,光緒不僅是死於砒霜中毒,而且是重劑量的砒霜。

慈禧太后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人物,而且還是女性政治人物,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她卻維持著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不倒,起碼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只因其奢華無度和心性狠毒,尤其在對國外勢力中妥協退讓,終被後世所詬病。


原創作者: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