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 化妝品售假江湖「李鬼」易容術升級:層級代理難尋貨源、萊珀妮空瓶最高賣500

華夏時報 發佈 2020-03-15T20:49:35+00:00

3·15前夕,《華夏時報》記者深入國際大牌化妝品冒牌售假市場,以顧客或諮詢加盟代理的身份聯繫到多個做海外品牌化妝品代購生意的經銷商,發現僅靠口頭諮詢,產品真假難辨,貨源難調查。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

「進貨合作方是哪裡的?」「至於這裡面怎麼『操作』的,我沒法跟你說得那麼多……」3·15前夕,《華夏時報》記者深入國際大牌化妝品冒牌售假市場,以顧客或諮詢加盟代理的身份聯繫到多個做海外品牌化妝品代購生意的經銷商,發現僅靠口頭諮詢,產品真假難辨,貨源難調查。

對於最具購買力的女性消費群體來說,包括彩妝、護膚品在內的化妝品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剛需」,與其他快消品不同的是,化妝品市場有其自身特點,高端品牌售假暴利不斷吸引著不法者入局,造假手段升級下消費者難辨真偽,假冒偽劣現象「野火燒不盡」,虛假宣傳、非法添加等問題也依然存在。

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平台的興起與升溫,媒體平台流量的幾何增長與帶貨,化妝品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同時由於監管制度有待完善,造假售假形式多樣,導致市場監管難、消費者索賠難,在記者暗訪中,即便以有誠意加盟代理的名義進行諮詢,但是要想對上游供貨商知根知底,更可謂難上加難。

層級代理,「售假不問出處」

「比如顧客賣MAC的口紅,你發我顧客收貨地址,我發貨,你只需要給我代理價88元,你自己定價,一般在130到150元,那麼至少50的差價都是你的;天氣丹代理價1030元,一般代購賣1280元,一個你就賺150元……」一名自稱來自某外貿公司,做海外名牌化妝品生意6年的從業者小劉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代理規則中的「代發」模式,他重點提到,彩妝的利潤尤其大,他覆蓋的產品範圍包括大牌彩妝、護膚品、香水、首飾等。

記者詢問多個海外化妝品代購經銷商發現,此類團隊銷售產品以微商「層級」代理模式為主,小劉表示,代理商還可以自己發展「下線」,根據訂單數額,他可以提供更低的代理價格。除了線上微商外,小劉還發展了不少實體店代理商。

代理可以選擇「一件即可代發」或「10件起批發」兩種,大量批發可從「上線」拿到比代發價更低的價格。對方往往建議先從「代發」開始做起,「你相當於中間商,不用囤貨,所以沒有什麼成本。」

問到產品的供貨來源是哪裡,小劉對記者稱,其所在的外貿公司會和日韓免稅店進行合作,所以保證了進貨成本和免稅店一樣低,利潤空間很大。記者在和小劉通話中,問其能否出示公司營業執照,他以「怕流傳到網上被盜用」為由未出示,後答應發送公司名稱,但其後一直未發送。

除了所謂零成本的代理「代發」外,還有部分經銷商會要求繳納代理費,越高的代理費對應著更大力度的代理折扣。「您交代理費200拿貨價是原價,交300拿貨價98折,交500就是92折,不具體培訓,但是送一些微商的技巧等。」李冉(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她剛做這行不久,「我們是一手免稅店倉庫貨源,和免稅店的渠道聯繫批量拿貨,並不是具體的哪個免稅店,在深圳保稅區和海口保稅區發貨。」

「如果連合作渠道公司都公開,咱們還賺什麼錢呢!」被記者問到上游進貨合作渠道時,李冉回答,「我昨天拿了貨,是在深圳免稅區,廣州廣東永泰公司發的。」

不過,《華夏時報》記者還聯繫到了一位願意出示營業執照圖片的商家,這是一家位於吉林省的化妝品實體店,註冊於2019年,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確實查詢到了對應的店名和信用代碼。不過出示後,對方馬上在微信中將照片撤回,表示自家商品絕對保真,完全可以去專櫃驗貨。即便如此,她仍不願意將最上游供貨商對記者透露,只表示「沒辦法說太多」。

她介紹:「我自己有四個500人的群,代理都是導遊,因為我家之前是開旅行社的,正常情況下我家的代理一個月能賺1萬多。」 她給出的MAC chilli口紅的代發價是110元,批發價為105元,當記者提到小劉給的代理價只要80多時,她說到:「深圳還有60的,我這全部都保真。」

雖然大多商家都對產品詳細進貨出處含糊其辭,但發貨地各有不同,還有一位稱其貨源是河南或惠州的商家:「貨源有些是別的代理商的庫存貨,有些是專櫃撤櫃的美妝,如果不是從生產商那邊拿貨的話,中間會有好幾個環節。」

當《華夏時報》記者最終答應小劉先購買幾款產品驗貨,但嚴肅向他表明希望加入一個正規平台,如果發現假貨、真假混賣,一定不會加入的時候,小劉再也沒有回覆過記者。

北京新展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天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子商務經營者應辦理工商登記,並公示營業執照。《電子商務法》將此前熟悉的淘寶賣家、微店賣家、朋友圈微商等個人主體也納入了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範疇,相關賣家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同時,經營者還需要在店鋪首頁顯著位置公示營業執照信息及與其經營業務相關的行政許可信息。

偽裝術升級,「舊瓶裝假酒」

為了提高鑑別假貨的能力,女性朋友們幾乎修煉出了火眼金睛,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幾乎都可以找到「xx化妝品真假對比」的類似內容,從包裝的印刷字體清晰度、凹凸度、花紋角度,到產品的氣味、性狀……個個都是「找不同」的高手,up主、博主們紛紛痛斥當今假貨以假亂真之程度、制假技藝之精良。

對於所收到產品能否經得起假貨鑑定,李冉對《華夏時報》記者這樣解釋:「很多人會到『心心』等大的網絡假貨鑑定平台去驗,但有些產品是海外的不同版本,因為那些平台本身都是做代購的,會按照他們代購的版本來鑑定,所以不屬於標準鑑定。平台代購也找我們串貨,所以我們不能百份百肯定符合他們的鑑定標準。有的姐妹在專櫃買的口紅,就在網絡平台驗出是假貨。」

低端造假相對容易識別,高端造假則防不勝防,制假商家的偽裝術隨著顧客的鑑別能力一同「升級」,據記者了解,其中一類化妝品假貨屬於高仿,制假者的業務水平甚至可與正品產品開發者比肩,至少具備一定化妝品研發專業素養,參照原版化妝品配方進行成分甚至工藝幾乎相同的仿製,最終效果幾乎也與正品差不多。

回收正品瓶子進行「舊瓶裝假酒」是其中最難預防的一種。甚至有媒體報導,有消費者發現其購買的假貨面霜中,外包裝、容器內最上面一層霜體為正品,再往下就是假貨。

《華夏時報》記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發現,專門發布高價回收大牌化妝品空㼛的買家不在少數,「HR、LP、海藍之謎、sk2、希思黎全能乳、紅腰子、香緹卡、嬌蘭、法爾曼、黛珂、悅薇、赫蓮娜、蘭蔻、雅詩蘭黛、pola極光精華……」一位買家在其產品主頁上標註了大量可回收空瓶的品牌。

一個名牌化妝品空瓶的售價並不便宜,原價越貴的化妝品瓶子回收價越高。在鑑定完《華夏時報》記者出示的一個100ml蘭蔻小黑瓶的空瓶為正品包裝後,這位買家向記者報出了50元的回收價,他說到,最貴的化妝品如LP(La Prairie 萊珀妮)的鉑金面霜空瓶,售價高達500元。

記者對其感嘆,原來空瓶那麼值錢,他卻說:「不,只占原價的一小部分。」在記者詢問回收之後有何用時,對方表示:「收藏擺台。」這一回答顯然站不住腳,在記者向其表示有興趣合作,詢問這行利潤如何後,他改口稱:「怎麼賣給別人您也沒必要了解太多,如果您提供的量夠大,我就給您最高價,高端系列加的再多一些,比如『利潤』比較大的LP、海藍之謎。」

此外,電商平台的「合法冒牌貨」是一類特別的存在,因為某些商家搶先在國內電商平台註冊了海外某知名品牌商標,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李鬼」名正言順地使用這一品牌。原版「李逵」只得另行改名。例如,韓國化妝品品牌「愛麗小屋」在天貓平台被搶注後,更名為「伊蒂之屋」,日本資生堂旗下防曬品牌「安耐曬」則變為「安熱沙」。

除了產品設計,定價也有新「思路」,把假貨的價格定的跟真貨一樣甚至更高,利用消費者「便宜沒好貨」的心理,然而比正品便宜很多的大多是假貨,但是假貨不一定比正品便宜。

《華夏時報》記者在3月14日聯繫到了被稱為「中國打假第一人」的職業打假人王海,他認為,消費者買到冒牌化妝品後進行索賠比較困難,主要是由於購買渠道難以追溯,商家隱蔽性太強,建議選擇在線下專櫃、產品官網、海外亞馬遜等正規渠道購買。

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營表示,知名網絡平台集中經營者售假,平台提供者做不到核查和自律監管義務,並且有意識的對消費者維權設置障礙;微商及層級代理商銷售三無化妝品、保健品屢見不鮮,微信交易平台對此實質無約束,事後也未必能提供經營者真實的身份和聯繫方式;最近流行的網絡主播帶貨也出現售賣化妝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現象,由於其流量巨大導致消費者權益被損害嚴重。

楊天宇對記者表示,消費者買到假貨,可以要求商家退貨,同時要求商家按所購商品價款的三倍增加賠償金額,增加賠償金額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計算。他建議消費者購物儘量選擇正規商超或網絡購物平台,購買前可查看商家的經營信息、行政許可、檢驗檢疫證明及品牌授權文件。通過微商購物時要儘量留存賣家的聯繫方式,留存付款憑證,保存與商家的溝通記錄。

打假人力薦「吹哨人」制度

除了冒牌「李鬼」的制假售假伎倆之外,違反紀律的正牌「李逵」也在職業打假人的視線範圍之內。

王海對《華夏時報》記者提到,化妝品領域的打假方向包括虛假宣傳、非法添加、仿製假冒等。其中,非法添加抗生素、糖皮激素的問題在以微商為主要宣傳陣地的小品牌化妝品中尤為嚴重。

在王海向記者出示的資料中,有一份是他在2018年11月發往上海市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關於「LA MER海藍之謎官方旗艦店」涉嫌虛構品牌故事的投訴、舉報信》。

王海在信中指出,海藍之謎中國官網宣傳海藍之謎精華面霜涉嫌虛假宣傳。在海藍之謎中國官網展示的精華面霜的品牌故事中,太空物理學家麥克斯賀伯博士被實驗意外灼傷,後被海藍之謎的精華面霜修護,王海認為海藍之謎精華面霜不僅沒有該品牌故事中提及的「煥變出史詩般的愈顏奇蹟、讓容顏回復往昔」的修護效果,更是涉嫌虛構了麥克斯賀伯博士被灼傷後開啟幻變容顏探索之旅的故事,欺騙中國大眾消費者。被舉報人為LA MER海藍之謎所屬的雅詩蘭黛集團中國區公司,雅詩蘭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

不過王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此案截至目前還未出結果。記者在王海提供的上海市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2019年6月回復的告知書中看到,對海藍之謎的舉報已被立案調查。

即便調查結果未出,在王海舉報後,海藍之謎中國官網精華面霜的宣傳詞舊文案已被修改精簡,其中「煥變出史詩般的愈顏奇蹟、讓容顏回復往昔」被刪去,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最終煥變他的肌膚」這樣相對低調的措辭。

這不是王海第一次舉報化妝品公司,他曾在2008年把丸美股份(603983.SH)告上法庭。當年的丸美宣稱自己是日本企業,實際上其產品宣傳的日本背景並不符實,存在欺詐消費者行為。時任丸美生物副總裁的游昌喬後來公開道歉,承認丸美品牌是地道的中國品牌,希望公眾能原諒「承認錯誤的孩子」。

2019年1月,王海收到了其此前舉報的杭州微店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女王單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處理結果,因「蛇毒眼霜、刮痧美容儀」等產品發布虛假廣告,兩公司共被罰沒40萬元。此外,其於2019年9月份舉報的在京東網店銷售的九葉草祛斑霜、魅魔寶生堂祛斑霜,被認定為存在誇大宣傳的情況,構成發布違法廣告的違法事實,所屬公司為廈門紅秀才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因當地市場監管局未對其進行罰款,王海後於2020年1月提出申請行政複議。上述公司均同時涉嫌構成虛假廣告罪,已被申請追究刑事責任。

「是時候開始真正重視最根源的問題了,應從制度建設層面解決。」王海提出,最有效遏制市場違法亂象的辦法,就是推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和實施,儘快建立健全「吹哨人」制度,社會共治,罰款能夠被分配一部分給舉報人和受害消費者。人人都是吹哨人,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行政資源有限,而無法發現和處理大量違法企業的問題。

吹哨人,又被稱為告密者、內部舉報人,即內部知情人士揭發舉報違規違法線索。這一制度起源於19世紀美國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吹哨人」能夠大幅降低政府監管成本,對存在重大問題的企業和組織起到威懾作用。

王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電子商務法規定的處罰對於化妝品等日常消費品的經營者威懾小,實際查處難度大,市場監管機構執法廣度和深度也存在極大不足,使得經營者在積極追求經濟效益與在眾多消費者極少數人投訴對比後,絕大多數的後果是知假售假動作更大,以攫取高額違法利益。

2019年9月12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構建協同監管格局,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對舉報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隱患的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和嚴格保護。這是國務院層面首次對建立「吹哨人」制度作出部署。

提高對舉報人懲罰性賠償金額的分成,是「吹哨人」制度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如何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也仍有待完善。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