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長矛誕生記——前蘇聯圖4轟炸機研發始末

軍武視界 發佈 2020-03-15T02:35:38+00:00

作為蘇聯第一種戰略轟炸機,圖-4可謂是名聲在外,是蘇聯在冷戰中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壓力,構築洲際戰略轟炸能力的空中肱股之臣,可謂勞苦功高。

作為蘇聯第一種戰略轟炸機,圖-4可謂是名聲在外,是蘇聯在冷戰中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壓力,構築洲際戰略轟炸能力的空中肱股之臣,可謂勞苦功高。但是稍有點軍事常識的人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圖-4戰略轟炸機無論是外形還是主要性能指標均與美國同時期但早於圖-4問世的另外一型戰略轟炸機B-29非常的相似,在蘇聯時代這絕對是諱莫如深不可言說的,但根據美國《星條旗雜誌》一篇文章可得知:圖-4和B-29這兩型美蘇冷戰初期的空中對抗主力還真是一對「親兄弟」。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1944年7月29日,美國空軍上尉霍華德帶領著他的機組順利的執行完轟炸中國東北滿洲里的日軍後開始返航,不幸的是,剛裝備不久的B-29轟炸機很快的電子系統就出現了嚴重的故障,同時無線電通訊系統也出現了問題,只能接受信號而無法發出信號,這在當時嚴重依賴地面引導返航的B-29來說霍華德幾組此行要安全返航幾乎是不可能的,無奈之下,霍華德做出了一個讓他後悔半生的決定:迫降在蘇聯海參崴。

霍華德以為,同為同盟國的蘇聯肯定會熱烈的歡迎他們,甚至期望在完成飛機的維護和加油後第二天他們就能繼續剩餘的返程的,但他沒想到的是,當時已是二戰末期,法西斯滅亡的大勢已定,同盟國的徹底勝利近在眼前,但東西方美蘇對抗的端倪也明晰初現,面對集合了美國最新航空製造技術的B-29送上門,蘇聯人斷沒有讓她再回去的道理,扣留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了。其實早在1942年起,所有未經許可進入蘇聯領空的西方飛機就已經統統的會被蘇聯扣留。就這樣,霍華德人生中再也沒見過自己朝夕相處的座機,蘇聯也意外的擁有了垂涎已久的美國最新型的B-29戰略轟炸機。

決定「山寨」B-29

其實蘇聯一直在打B-29的主意,據說史達林多次要求美國根據《租借法案》為蘇聯提供B-29,而美國當然的一直在拒絕。雖然在戰爭後期蘇聯空軍規模和實力遠遠的強於納粹德國,但蘇聯的機群中占絕對主流的還是戰鬥機,嚴重的缺乏戰略轟炸機,由此蘇聯空軍只能是仍處於戰術空軍的範疇,與強大的美國空軍不可同日而言。構築戰略性空中打擊能力,也成為史達林戰後急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重起爐灶費時費力,依據到手的B-2戰略轟炸機,仿製研發蘇聯自己的戰略轟炸機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思路。之後,在困難重重的條件下,蘇聯人艱難的摸清的B-29的操縱原理奇蹟般的把霍華德的B-29又重新的飛上了天。

經過持續的試飛,蘇聯人得到了詳盡的B-29主要性能參數,為後面的仿製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架B-29甚至還被飛到了莫斯科讓史達林參觀,蘇聯人對空中戰略打擊能力的渴望可見一斑。此外B-29先進的增壓倉、遙控航炮、觀瞄系統、電子系統等先進設備也讓蘇聯人大開眼界,也讓蘇聯實實在在的摸到了美國戰略轟炸能力的真實水平,奮起直追。在1945年1月,蘇聯啟動了戰略轟炸機的研製計劃,代號「64計劃」,是一個由蘇聯獨立進行的原創機型,之後,考慮到進度以及蘇聯當時的技術水平,決定放棄此計劃,全力推進B-29的仿製計劃,代號「B-4」,並由「64計劃」的主設計師圖波列夫擔任總工程師,雖然他堅信自己的「64計劃」要優於仿製B-29,之後,蘇聯對B-29的「山寨」工作,正式啟動。

困難重重的仿製

由於機況較好,霍華德的座機被編入蘇軍第890飛行團繼續進行著試飛,圖波列夫設計局決定拆解另外一架B-29戰略轟炸機(蘇聯人當時共得到3架B-29)來就行逆向測繪工作。1945年7月10日,圖波列夫首次登上了B-29,整個仿製工作開始加速推進。設計工程師、技術員等不同的專家日以繼夜的在B-29上忙碌著,所有的設備、零部件被完整的拆卸下來編號、照相、測繪、測試,之後相關的科研企業再進行相關的仿製工作,整個工作艱難又有條不紊的推進著,圖波列夫的副手馬爾科夫為仿製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一過程也有力的助長他自身的設計能力,到日後他設計出了大名鼎鼎的圖-22已是後話。

當第一批仿製零件完成後,圖波列夫在莫斯科舉行了一個展覽來展示整個仿製工作的巨大成果和尚需努力的差距,極大的促進了整個仿製團隊的工作積極性。但整個B-29的複製工作還是及其艱辛和困難的,B-29全機有多達十萬多個零部件,蘇聯需要完成四十多萬份逆向測繪圖紙,工作量和工作強度巨大,再加上當時蘇聯與美國的技術差距是系統性的,幾乎在加工、裝配、工藝標準、甚至生產理念上均落後於美國,按蘇聯當時的技術水平幾乎是不可能完成仿製工作的。

比如B-29的標準的鋁合金厚度是1.6毫米,當時蘇聯的加工廠完全達不到這樣的工藝標準,需要另外在攻克鋁合金加工的技術難題之後再進行相關的零部件加工,而且這樣的情況是伴隨著整個的仿製過程,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好在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下,相關的難題一個個的被攻克,仿製工作不斷的向前推進,最了不起的是圖波列夫最後在僅比美國貨重1%的前提下仿製成功了B-29的中央火控系統,能讓炮手在一個位置上遙控飛機上的任何一門火炮,這在電子技術發達的今天輕而易舉就能實現,而在當時簡直是機械設計的巔峰之作,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此外,在仿製過程中圖波列夫也沒有完全的照抄B-29,創造性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比如雷達、彈藥等,甚至連發動機也改用了蘇聯自己設計的ASH-72K,功率最大可達2300匹,比B-29自己的美國貨還大,這也是後來的圖-4的航程遠大於B-29的主要原因。

艱難的首飛

到1947年,蘇聯按計劃完成了B-29全部的仿製工作,首架圖-4至此也組裝完畢,剩餘的就是最關鍵的一步:試飛。1947年5月的一天,在數以千計的仿製工作參與人員及其家屬的見證下,圖-4戰略轟炸機進行了其首次試飛,在響徹天際的歡呼聲中一飛沖天,蘇聯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首型戰略轟炸機,有了和美國空軍叫板的底氣。隨即圖-4在1947年的8月的蘇聯航空節上首次公開亮相,並進行了飛行表演,一時讓蘇聯普通民眾極大的感受到了蘇聯的強大和自豪。難得意外的是,蘇聯甚至公開的向外國武館和技術專家展示了這架飛機,雖然有人咬定這是是失蹤的B-29,但大氣磅礴的機翼和前所未有的巨大載彈量還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到1948年,圖-4正式的加入到蘇聯空軍服役,兩年後達到了驚人的9個戰略轟炸機的裝備量,到韓戰爆發甚至超過了800架,成為蘇聯戰略轟炸能力當之無愧的核心。

之後,圖-4還承擔了蘇聯首顆原子彈的投擲任務,讓蘇聯具備了空中核打擊能力,後期甚至還發展出了空中加油型。

雖然圖-4研發確實源於B-29的基礎設計,甚至有誇張的傳聞說蘇聯人連B-29機身上的破洞都照抄。但無可辯駁的是,圖-4作為一型戰略轟炸機本身是完全合格的,她的研發也是世界航空器研發史上精彩的一頁,她的成功研發對蘇聯後續空中戰略打擊能力的發展演化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對蘇聯當時戰略打擊能力的構建也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