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被偷襲後,航母的作用已得到證明,美國為何依然建造戰列艦

劍起紅休 發佈 2020-03-15T03:58:43+00:00

曾經有一種觀點廣為流行,說二戰時日本人思想保守,即使在用航母取得了偷襲珍珠港的巨大成功後,依然痴迷於戰列艦的巨艦大炮,反而是因為戰列艦都被偷襲擊沉、擊傷而不得不重用航母的美國海軍因禍得福掌控了海戰。

曾經有一種觀點廣為流行,說二戰時日本人思想保守,即使在用航母取得了偷襲珍珠港的巨大成功後,依然痴迷於戰列艦的巨艦大炮,反而是因為戰列艦都被偷襲擊沉、擊傷而不得不重用航母的美國海軍因禍得福掌控了海戰。


可事實上,日本海軍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只有12艘戰列艦, 也就是4艘「金剛」級、2艘「扶桑」級、2艘「伊勢」級、2艘「長門」級,以及2艘「大和」級,其中前面的四級10艘都是早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就建成服役的,其中最晚的「長門」級也是在1920年下水。而最後服役的同時也是最強大的「大和」級,首艦「大和」號在1937年開工,1940年8月下水,並於1941年12月7日(幾乎和偷襲珍珠港同時)完成海試並隨後不久交付部隊;二號艦「武藏」號在1938 年開工,1940年11月下水;三號艦在1940年5月開工,以最後建成為標準的話,這已經是日本最後一艘戰列艦,全都是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一年以前下水。

也就是說,戰爭開始後,日本沒有再開工建造過一艘新的戰列艦,像完成度低的「大和」級的四號艦直接就取消了。


相對於戰列艦建造的全面停止,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就將有限的資源儘可能地集中於航母建造,戰前日本有10艘航母,而在空襲珍珠港後,日本海軍陸續又接收了13艘航母,如全新設計的性能優良的「大鳳」號航母,總數量甚至還超過戰前,和戰列艦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

隨著戰爭的進程,日本甚至早早就開始將已經或者還沒有建成的戰列艦改裝為航空母艦,比如「伊勢」級戰列艦限於工期要求,在1943年改造為一種四不像的航空戰列艦,也就是既保留了8門主炮,同時在艦體後部拆掉兩座雙聯裝主炮炮塔後鋪上了40米長的航空甲板。

至於「大和」級,則乾脆將三號艦「信濃」號投入大量資源改造為完全的航空母艦,而且是當時世界上裝甲最厚、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這足見看出日本人對於航空母艦如饑似渴的態度。


更有意思的一點是,美國海軍反而是在繼續建造新戰列艦,美國在戰前有18艘戰列艦,其中停泊在珍珠港的8艘都在日軍空襲珍珠港時或被摧毀或受損,但後來美國不但將受損的那些全部修好,還在戰爭期間新完工了4艘「南達科塔」級以及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其中第四艘「衣阿華」級,也就是「威斯康 星」號是在1942年戰爭全面爆發後開工建造的。

美國繼續建造戰列艦並非是頭腦僵化看不到海戰的新趨勢,事實上美國戰列艦固然造了不少,但航母造的更多,戰爭期間美國下水了20艘全新的「埃塞克斯」級航母、2艘「中途島」級重型航母、9艘「獨立」級輕型航母,以及100多艘商船改裝的護航航母,總數遠遠超過戰前。


所以,實際上美國人繼續建造戰列艦主要就是兩個原因:首先這點花費和對工業產能的占用對美國來說不算什麼大事,那些已經開工的就繼續建好了;其次就是這些戰列艦還有點用,比如每一支航母編隊總得配上幾艘作為護航,不然英國那艘被德國戰列巡洋艦擊沉的「光榮」號航母的悲劇出現怎麼辦,再有就是搭載最多防空炮火的戰列艦對保護航母也是有重大價值的。


當然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反攻需要大量對岸轟擊的炮火,戰列艦的大口徑主炮在這方面的效果也是無可替代的。

總的來說,日本人並沒有認錯海戰主力,在有限資源情況下優先發展航母,目的是強化爭奪制海權的主戰用途,而美國人同樣沒有認錯海戰主力,但是在資源充沛的情況下,有條件繼續強化戰列艦力量,但主要是看重其用於防空護航和對地攻擊的「功能性」用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