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天下都是「先南後北」,為何周世宗比宋太祖「狠」得多

風雪西樓夜 發佈 2020-03-02T08:21:22+00:00

從此,燕雲十六州就成為中原歷代帝王心頭之痛,為了奪回故土,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付出過努力,並各自製定了統一天下之策。


五代宋初,在對外戰爭中,必然都繞不開契丹這個國家。契丹曾趁中原內亂之機,扶持石敬瑭當上後晉王朝的開國皇帝,繼而獲得了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燕雲十六州。從此,燕雲十六州就成為中原歷代帝王心頭之痛,為了奪回故土,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付出過努力,並各自製定了統一天下之策。

「先南後北」統一天下之策。

在印象中,周世宗曾北伐契丹,大家就對他統一天下的順序,產生了一種錯覺,即「先北後南」;而宋太祖的「先南後北」之策,則受到後世人的詬病。但其實,無論是周世宗還是宋太祖,統一天下的策略,都是「先南後北」,只是前者有根據時局的發展,及時調整了一下統一天下之順序。

顯德元年(954年)初,後周太祖郭威病死,周世宗柴榮即位。北漢劉崇認為柴榮不過是個黃毛小子,毫無政治和軍事方面的經驗,國內必定「人心易搖」,就想趁機撈取一些便宜。於是,劉崇聯合契丹大舉入侵後周。但是,讓契丹、北漢沒想到的是,周世宗御駕親征,率領後周大軍與契丹、北漢聯軍激戰於高平,結果北漢大敗,契丹看形勢不妙,則不戰而退。從此,後周掌握了與契丹、北漢「和戰」的主動權。

周世宗「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經常為唐僖宗廣明年間以來中原王朝日益衰弱而憤慨,這次高平大捷,讓自己信心大增,頓生統一天下之雄心壯志,就經常向大臣們詢問良策。當時,多數士大夫不主張用武力,認為應該以文治為先,只有王朴等少數謀臣主張用兵之策。

王朴向周世宗獻《開邊策》,提出了統一天下之方略,認為「中國之失吳、蜀、幽、並,皆由失道」,而「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中原王朝之所以丟掉了吳國、蜀國、幽州、并州(北漢),都是因為沒有制定統一良策,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先征服實力稍弱的諸侯。即先取江北諸州,然後得江南(南唐),只要拿下南唐,則嶺南(南漢)、巴蜀可傳檄而定。如果南方統一了,那麼燕雲守軍必定「望風內附」周朝,最後再攻取北漢。這就是周世宗與王朴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計劃,而這個計劃也被宋太祖大體上遵循。

不過,宋太祖在確定「先南後北」的統一大策之前,先徵詢過大臣們的意見。軍人出身的宋太祖,其實還是蠻喜歡啃硬骨頭的,對宰相魏任溥說「朕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則說「欲速則不達」。雖然魏仁浦反對征北漢,但宋太祖還沒有死心,這回問的是武將張永德,但張永德也給他潑了盆冷水,說「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為援,未可取也。臣以為每歲多設游兵,擾其農事,仍發間使以諜契丹,絕其援,然後可下也」。北漢兵力雖少,但都很強悍,再加上有契丹人幫忙,不好打啊。就這樣,宋太祖先不攻打北漢,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案。

後周「先南後北」調整為「先北後南」。

不過,雖然周世宗和宋太祖統一天下都是「先南後北」,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略有不同。

周世宗在確定了統一方案之後,就立馬派兵從後蜀手中收復了關中秦、成、階、鳳四州,穩固了西部防線,然後大舉南攻南唐的江北地區。周世宗攻打南唐的理由是南唐勾結契丹,經過三次親征、數年激戰,奪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但是,當南征高奏凱歌,周世宗卻突然停下來了,沒有再按照王朴所設計的隨後攻取江南,而是調轉槍口指向了北方強敵契丹。

原來,當周世宗南征正酣之時,契丹是知道後周「先南後北」的戰略,為了打亂其統一的計劃,便不斷派兵南下牽制後周,如會同北漢兵馬侵襲後周河北、河東邊境州縣,施加了很大的軍事壓力,使後周無法全力以赴攻取南方諸割據政權。

周世宗親征淮南之時,契丹「出騎萬乘餘掠邊境」,遭受後周打擊的南唐、西蜀也暗中聯絡契丹、北漢,當周世宗進攻南唐揚州、泰州,南唐中主李璟便「遣人懷蠟丸書走契丹求救」,派人向契丹求援,而這個求援的證據,剛好也被後周邊境官員獲得,「得契丹諜者,索之,有與西川、江南蠟書」。也就是說,後周已經掌握了確鑿的證據,南方諸割據政權與契丹有軍事方面的勾結,如果此時再不顧一切攻打南方,萬一契丹大軍南下,後周將面臨南北兩線作戰的壓力,這將在戰略上出於被動地位。

因此,周世宗考慮再三,還是暫停南征事宜,見好就收,把主要精力放在勁敵契丹身上。如果能把契丹解決了,那些依附於契丹與後周抗衡的諸侯,將不戰而降,只需一紙詔書,皆可傳檄而下。不過,在北伐之前,一方面,周世宗就有意安撫之前被自己打得很慘的南唐;另一方面,大肆渲染要「謀伐蜀」的假消息,以震懾西線,使蜀國不敢輕舉妄動。完成了上述兩個舉措之後,周世宗立即就親征契丹了。

由此可見,周世宗是本沒打算攻打契丹,但是契丹經常在背後搞小動作,為了避免陷入雙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轉而停止南征,北攻幽州,是根據時局的變化,對統一天下的順序,進行了一下調整。

宋朝北伐失敗,繼續「先南後北」。

北宋面臨的國際形勢,其實也與後周有點相似,如建隆元年,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宋,就曾向北漢「納款求援」;後蜀後主孟昶也曾聯絡北漢,欲南北夾擊宋朝關中等地。但宋太祖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先南後北」的統一計劃,而是堅定地征伐南方割據政權,這主要是因為他有自己的考量。

當初,周世宗北伐攻取契丹關南之地,欲乘勝北攻幽州時,諸將皆以為不可行,認為「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契丹騎兵都在幽州附近聚集,我們不宜深入敵境攻打幽州。時為周世宗帳前大將的趙匡贏當時也在場,後來他登基為帝,自然也明白契丹騎兵不是好啃的果子,奪取幽州並非易事。契丹不好啃,北漢也不好打,畢竟有契丹當靠山,弄不好與契丹火拚,就不太划算。

再者,當時先不攻打北漢,也是有意讓北漢當宋朝與契丹的屏障,「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我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宋朝認為北漢與契丹接壤,如果攻下了北漢,那麼宋朝將直接面臨契丹的威脅。不如讓北漢當宋朝的屏障,等我們國富兵強了,再拿下北漢不遲。

正是基於以上的考慮,宋太祖才堅定不移地執行「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順勢攻取了荊湖、後蜀。後來,北漢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亂,宋太祖覺得有機可乘,就暫時改變了「先南後北」的方針,轉而圍攻太原。但是,宋太祖親征北漢並不太成功,久攻不下太原,契丹援軍也來相助北漢,宋太祖為避免腹背受敵,就退兵了。

這次親征北漢失敗,讓宋太祖又把目光轉向了南方,準備攻打南唐。南征前夕,宋太祖遣使入契丹「請和」,兩國還建立了和平的外交關係。當宋朝攻滅了南方諸國中實力最強的南唐,大體上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宋太祖又準備將兵鋒指向北漢,計劃分兵五路,圍攻太原,但宋太祖突然猝死,北伐作罷。

周世宗愛啃「硬骨頭」,宋太祖愛捏「軟柿子」。

從以上可以看出,周世宗和宋太祖都曾調整過統一天下的順序,不過,調整的方式和原因不同。周世宗是覺得南方諸政權與北敵有勾結,就立即轉向北邊攻打契丹去了;但是,宋太祖並未因南方政權勾結北漢而去攻打北漢,而是北漢出現了內亂,才去攻打北漢,但堅決不敢主動攻打契丹。

也就是說,周世宗調整計劃後,想到的是擒賊先擒王,先拿下最強敵契丹,再滅北漢;而宋太祖卻還是柿子撿軟的捏,先打弱敵北漢,契丹的事先放一放。這就讓人納悶了,宋太祖時的宋朝國力,實際是要比周世宗的後周要強很多的,為何宋太祖還是不敢硬碰契丹呢?

也許有人說,宋太祖是懼怕契丹人的厲害,始終採取守勢。宋太祖為了避免與契丹發生兵戈,甚至還設立了「封樁庫」,每年從國家財政中,提取一部分資金存進去,等錢存夠了,就與契丹商量,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務保境息民,不欲生事夷狄」,嚴令邊疆將帥不准主動攻擊契丹。其實,這只不過是宋太祖的託詞而已。契丹人雖然厲害,但真要打起來,以宋太祖的能耐,還真不怕他們。契丹人幾次南下侵宋,還不是照樣被宋太祖打得狼狽逃竄。因此,宋太祖不先打契丹,必定是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在個人威望方面,宋太祖一直想壓倒前任周世宗,就想通過建立更多的功業來實現上述意圖,也曾有過北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打算。但是,宰相趙普卻威脅宋太祖說:「孰取幽燕,孰可代之?」這話什麼意思呢?誰能攻下燕雲,誰就能當皇帝了。一語驚醒了宋太祖,自己的皇位是靠武力撿來的,一旦派大將收復燕雲,必然要賦予大將兵權,大將掌握了兵權,說不定也會上演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呢。正是基於這樣的擔憂,寧願不要燕雲十六州,也不把兵權交給大將。

但是,周世宗卻沒有宋太祖這種顧慮,當把「先南後北」改成了「先北後南」之後,周世宗就專門找硬骨頭啃,擒賊先擒王;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周世宗的這種策略無疑是對的。當時,南唐賓服,後蜀已被後周軍隊打怕,南方基本安定了。幾年時間,周世宗就威震天下,「契丹屏氣不敢南牧」。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契丹皇帝是人稱「睡王」的耶律璟。耶律璟最大的愛好就是睡覺,睡王當政,其朝政自然腐敗不堪,此時去攻打,正是好時機。

當然,周世宗北伐契丹,最終並沒有與契丹人真刀真槍打起來,但是,如果周世宗沒有突然得病,是有很大勝算奪回燕雲十六州。也許有人說,周世宗之所以能兵不血刃地奪得關南之地,是因為契丹守將都是漢人,如果碰上的是契丹王牌主力,未必能打贏。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周世宗碰上了契丹主力,能打贏嗎?

據史料記載,當「睡王」耶律璟聽說周世宗北伐,表現得很驚恐,「契丹聞其親征,君臣恐懼」。也就是說,契丹上下根本就沒有與後周決戰的勇氣,甚至在周世宗奪取關南三關之後,耶律璟竟然說「三關本漢地,今以還漢,何失之有?」這只是皇帝的表現,再看一下幽州統帥蕭思溫的表現,據《遼史》記載,他聽說周軍打來了,嚇得「不知計所出」,束手無策,還不准契丹將領與周軍交戰。

也就是說,契丹上下聽聞周世宗北伐,都嚇傻了,這樣的戰鬥意志,只要周世宗強攻幽州,成功的機率非常大。

而宋太祖面對契丹,卻死守不戰,白白浪費了「睡王」在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卻先把目標釘在了北漢身上。話說回來,就算宋太祖滅掉了北漢,自己也會元氣大傷,再進攻契丹時已是強弩之末,後來的宋太宗就是這樣敗的。如果能先打敗契丹,就算宋軍也元氣大傷,但契丹也一樣傷元氣,肯定不敢再救援北漢,北漢失去契丹的支持,自然撐不了多久。

總結:統一天下之策,北周和宋朝都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但在具體實施上,兩者都有不小的區別。面對北方勁敵,周世宗是撿硬骨頭啃,先取燕雲、再滅北漢;而宋太祖則是根據實際情況,撿軟柿子捏,先滅北漢、再取燕雲。從這一方面來看,周世宗比宋太祖要狠得多。

相關推薦:

《周世宗病重,連犯四大致命錯誤,導致後周江山被趙匡胤篡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