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老子創道,開啟中國智慧哲學

草莓駱駝影視 發佈 2019-12-22T02:50:46+00:00

一、老子其人老子的生平,一直存有爭議,有的說他是陳國人(今河南和安徽交界處),有的說是楚國人(今湖北地區),具體哪裡人,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已經無從考證。但老子生活的年代還是有共識的,都認為是春秋後期,和孔子是同一時代,但是又有分歧的是,有的認為老子早於孔子,有的認為老子晚於孔子。

一、老子其人

老子的生平,一直存有爭議,有的說他是陳國人(今河南和安徽交界處),有的說是楚國人(今湖北地區),具體哪裡人,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已經無從考證。但老子生活的年代還是有共識的,都認為是春秋後期,和孔子是同一時代,但是又有分歧的是,有的認為老子早於孔子,有的認為老子晚於孔子。據史書記載,老子應該和孔子同代是最準確的,當時,老子是個史官,就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館長,可見老子的博學,肯定是就掌握了很多的知識和學問,這點是肯定無疑的。

據考證,老子是貴族出身,當上了周王朝的史官,吃上了皇糧,他任史官時,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周禮,後來,周朝衰敗,老子就棄官而走了,然後就沒人知道他去哪了,原話是「莫知其所終」。所以,他的死亡和出生一樣,都一直是個謎團,沒人知道,史書也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只能靠推演或揣測,去了解老子的生平。

但在《莊子·天道》中,記述了一件事應該是屬實的,那就是老子西出函谷關,騎著青牛,為守關的頭頭尹喜寫了部上下篇的《老子》或者稱為《道德經》。除此外,還有人說老子後來去了當時的梁國,又到了秦國,因此才會有「老聃死,秦失吊之」的說法,並由此推論說,老子死於秦國,但這也僅限於推演,沒人能具體確切的知曉。

在《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了一個老萊子,並說「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的周太史襜,人稱老萊子,這個人其實是老子。更有史學家認為,《左轉》中所記的老陽子是老子,是在楊朱之後的人。這些也僅限於討論,爭論,沒人能給予100%的肯定。

從以上可以看出,老子確實是個神一樣的人物。神人也,國人之思想楷模。

二,道家的萌芽

在《論語》中曾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經過陳、蔡等地遇到了一些隱士,這些隱士就是最早的道家思想的萌芽。他們中的有些人原來就是貴族,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但在一系列的政治鬥爭中,喪失了原有的政治地位,轉而把思想的主力轉移到了對自然天道的追求和鑽研上面。道家與儒家著重研究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為主的學說相反,是一種研究自然界為主的學說,其中老子和莊子是道家的兩位傑出人物。


準確說,老子的道家學說中,還存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內容,有不少來自官方的知識。但到了莊子,道家幾乎完全拋棄了政治和社會的內容,而是徹底返歸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學。

三、《道德經》的成書

《道德經》或《老子》的成書和老子這個人一樣,一直也是有著很多謎團,學界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有學者認為《道德經》成書的日期是戰國中期,有學者認為《道德經》的後半部分是後來加上去的。更有不少學者認為,《論語》中的「無為而治」「有若無,實若虛」等語句是出於《道德經》。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古代的書籍形成時有很長的過程,不像今天一樣,很快就出版了(比如《紅樓夢》和《儒林外史》)。不少人認為《道德經》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有人修訂和補充,最終成為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墓坑中發現了兩種《道德經》抄本,與現在市面流轉的《道德經》有很大的不同。抄本中的《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因此,也有人認為《道德經》準確說應該被稱為《德道經》。

四,老子的思想

第一:無為而治: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他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即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烹小魚一樣,放在鍋里不要多動它,否則小魚就爛了。在59章,老子說統治者治理天下,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不要使用智慧,而要無為而治。把政治搞得混亂不清,百姓反而會變得質樸。把政治搞得有條有理,百姓反而多生詐偽。在57章中,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反對儒家和墨家的做法,他認為法令越明確,盜賊反而越多。標榜聖人推崇聖人的同時,大盜和大惡也就出來了。老子既反對儒家的禮治,反對法家的法治,更反對墨家的尚賢。在3章中,他說:「不尚賢,使民不爭。」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無為而治,因為無為而無不為。就算要有為,也要選擇好時機,不要在錯誤的時間亂為。

除了無為而治,老子還提倡小國寡民,認為最好的社會就是小國寡民,人民即便老死了,也不相往來。有些類似於原始的氏族社會。

同情下層民眾,警告統治者善用權力,不要輕易採取鎮壓或屠殺的政策,這些都是老子提出的治理思想。他說「統治者,損不足補有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二:反對商品經濟:

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是原始的氏族社會,這樣的社會肯定是沒有商品經濟的,人們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商品流通和交易。老子認為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賣,而是為了用,所以一個商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人民帶來使用價值,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便利。在這樣的社會,勞動者只是生產有使用價值的產品,雖然不多,但是大家都能很愛護,不使其損壞。他說:「大盈若沖,其用無窮。」即社會的積蓄雖然不是很多,人們或許會感到不夠用,但是人們勞動生產卻很努力,不貪污不隨便浪費積蓄,因而使用時也不至於窮盡。

在57章,老子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意思是商品的出現導致了社會的分工,而社會的分工導致了智巧和欺詐的可能,為人心的私慾和權謀洞開了方便之門。商品經濟使得社會出現了奴役和被奴役者,社會財富雖然增加了,但是卻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大部分生產者越來越貧困。社會上開始出現棄人,即被拋棄無家可歸之人。而這樣的社會只能使人們產生「大怨」。他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認為社會的「大怨」一旦出現,即便去調和,也必然會有餘怨,是不會達到完善的地步的。

對於理想社會的生產方式,老子說:「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識是說,在理想社會中,管理國家的聖人只需和民眾簽訂一個一式兩份的契約即可,有德之人保管好契約就行,並不會向民眾收稅。這樣的人管理國家,民眾就不會起怨恨。這樣的社會沒有對立和紛爭,生產資料共有,人人都勞動,這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規律。因此,天道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沒有親疏厚薄,經常與善於人。

第三:道的二元論:

老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道二元論,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是建立的天道的基礎上。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他拋棄了傳統的天命和上帝,認為道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聲音、沒有形體的「太一」。道先天地而生,是萬物的主宰,比上帝還出現的早,所有的事物都由道中化育而出。在42章中,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是一,而無就是道。老子說的道或無從哲學意義上講,不是物質實體,而是強調道是第一性的,現實世界是第二性的。先有了道,然後是一,然後是陰陽,陰陽之後,萬物化育出現。

無與有是辯證發展的,不是孤立和靜止的。道雖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但是其中蘊含著宇宙演變的規律和自然之原理。這些規律和原理表現在後來生出的萬物之中,世界萬物本身所體現的都是「道」。道是本,而德是術,是用。

很多哲人認為老子的道帶有一定的客觀唯心主義,但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樸素唯物主義。因為老子的道不是靜止的存在,不是完全虛無,而是循環往復運動的二元論+一元論的綜合。從老子開始,中國的哲學才開始對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加以重視和研究,後世的很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在無意或有意地沿用著老子的觀點。

第四:寡慾養生:

老子認為人想要活得長久就不能脫離自然之道,做到忘記生死,不結怨,不爭鬥。按自然規律辦事,積德行善,像大樹一樣把根深深地扎進土壤里「頤養天年」。

要做到與世無爭,像水那樣處下而不爭,無形而至善,做到心胸寬廣,容納百川。

要做到清凈寡慾,不隨意妄為,不讓內心起浮塵和躁動。只有清靜了,才能「為天下正」。

要做到崇尚自然,正確認識自己。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的命運要靠自己把握,而對自我有了清醒的認識後,才能正確的對待和掌握命運。

要做到以柔克剛,知止守弱。不貪財,不追求最大限度的占有財富。認為「多藏必厚亡」,應該像天道那樣「損有餘而補不足」,扶貧濟弱。

要以民為本,認識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道理,從小處做起,端正態度,調整氣息。他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當把自我的私心徹底忘記了,你也就能安享長壽和生命之樂了。

了解了以上這些,你覺得老子厲害嗎?如果覺得厲害,厲害在哪裡呢?在幾千年前社會生產那麼落後的情況下就提出了那麼多和那麼深的哲理思想,這肯定是常人做不到的。這也許就是老子的偉大之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