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陽明的時代: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實事求是

走遍大江大河 發佈 2020-04-06T23:25:44+00:00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提出唯有知行合一才能達成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行,心外無事,唯有如是,才是真正實事求是。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提出唯有知行合一才能達成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行,心外無事,唯有如是,才是真正實事求是。

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良知或真理是人們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良知或真理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致良知"的工夫,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是一種內省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在實踐中不走彎路、不走邪路,才能在實踐中檢驗真理。

知行合一:先行動起來

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學習、詢問、思考、分辨,這些都是為了學習某一件事,而要掌握這件事,光學不做是不可能的。

有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得,有很多事情我們知道怎麼去做,可很多時候就是做不到。然而如果做不到,又何談懂得呢?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沒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猶豫不決,遲遲沒有行動。

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

做,還有成功的機會,而不做,卻是一點機會也沒有。

不要想太多,先行動起來,縱然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鍊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

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要注意鍛鍊自己的心態,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是在修行。

王陽明被朝廷任命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上任後第一天,「驀有鄉民千數擁入縣門,號呼動地,一時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寬貸」。

他很快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鄉民們鳴冤,是因為廬陵這個地方不生產葛布,卻要繳納繁重的葛布稅。

弄清了事情原委之後,王陽明先安撫鄉民的情緒,然後,立刻召集縣府有關人員開會,了解到這葛布稅並非國家應收的稅種,而是貪官搜刮民財的一種惡劣手段。之後,他向鄉民們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稅。

王陽明剛剛新官上任,還沒有跟上下級溝通,也沒有跟官僚體系整體協調好關係,他就敢立刻宣布免去葛布稅,這得要擔多大的責任與風險。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事上練。首先是具備調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後就是敢於擔當,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於迎難而上。

王陽明的知,是明明德,是尊德性而道學問,既包括道德意義上的良知,又包括圓融宇宙人生實相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自性識別善惡;

王陽明的行,是親民,是運用良知教育人民又運用良知服務人民,能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止於至善」。

唯有良知指引下的實踐,才不會走彎路,才不會走邪路;唯有知行合一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他智慧的結晶,他主張在「事上練」,一心一意的省察克已,通過反省檢查發現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否有不良傾向、毛病、習慣,不斷去除,保持純正之良知,然後在實踐中磨練心志,磨礪心境。

《王陽明傳》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這兩本書一共才79塊錢,也就是幾頓飯錢,你就可以領悟古人的智慧,受益終生,是非常不錯的。

喜歡的朋友請點擊下面的圖片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