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基督教徒占25%,基督教在韓國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0-03-02T19:45:15+00:00

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迅速蔓延,韓國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韓國的面積人口密度大致和浙江省相仿,但確診人數已經遠超浙江,且數字仍在不斷上漲中。


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迅速蔓延,韓國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韓國的面積人口密度大致和浙江省相仿,但確診人數已經遠超浙江,且數字仍在不斷上漲中。在韓國疫情擴散過程中,基督教異端組織「新天地」的大規模人群傳教活動,被看作是險情加急的「幕後黑手」。

▲「新天地」在韓國是一個會員超過20萬人的龐大宗教團體,他們甚至還舉行過內部的運動會

「新天地」的勢力之大,實則是基督教在韓國影響深遠的一個縮影。韓國國內推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在當地均有著不小的受眾。其中,基督教的占比最高,達到全國人數近30%。甚至在政壇上,也不乏基督教徒的身影。基督教在韓國大致可分為兩派,分別是傳統的天主教以及新教。

▲韓國宗教信仰情況分布圖。新教和天主教合計起來,讓基督教毫無疑問地成為了韓國第一宗教

在古代,由於受到古中國傳教和交流的影響,佛教曾一度是朝鮮半島最為盛行的宗教;可到了近代以後,風向為何驟轉?宗教和經濟政治,往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於韓國來說,這樣的規律,是否同樣適用?基督教在韓國的深植,利與弊又夾雜著多少呢?

▲韓國教會舉行的盛大集體婚禮活動


一、後來者居上

朝鮮半島的宗教活動,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早在封建社會以前,當地就流傳著供奉自然神靈的傳說。在後來規模化和系統化的發展下,巫教便隨之應運而生了。該教將自身定義為是「人和神或亡靈的中介」,勸導當時受壓迫的人們不要恐懼死亡,以正確心態去看待生死。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宗教,也是本土宗教中影響最大的一支。

▲首爾民俗村的巫教盛典。在佛教和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衝擊下,巫教在韓國已經是相當小眾的存在了

公元5世紀,各部落首領強硬力量的促統,最終構建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足鼎立的局面,自此開創了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當時的三國,都接受了來自古中國南北朝前秦的冊封。其中高句麗因距離相近的優勢,與前秦的關係最為密切。這些與鄰邦密切的外交活動,後來促成了朝鮮半島宗教多元化的特徵改變。

▲三國均勢時期。高句麗與古中國接壤,自然受到的影響也最為直接

古中國可以說是朝鮮半島引入佛教的領路人。早在兩漢時期,佛教就已經傳到中國,歷代不同的君主對它都「各有偏好」。南北朝時期前秦的苻堅,就是一個十分推崇佛教的君主。

為促進與高句麗的民間交流往來,苻堅曾譴派幾批僧人到當地展開佛教宣講。那時的半島文明開化程度,相對於中國來說,較為落後;因此鄰邦使臣帶來的先進思想,讓高句麗以一種更加虛心學習的心態,去接納吸收。

佛教在高句麗的順利生根,很快也蔓延到了百濟和新羅。這兩個國家,先後也邀請了古中國的高僧到當地進行傳教活動。佛教在朝鮮半島的普及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超越了所有原先的本土宗教,一度被公認為是三國的國教。

▲前秦君主對佛教的大力推崇,是朝鮮半島佛教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期分裂且對立的三國相爭狀態,讓朝鮮半島逐漸出現了統一趨勢。在大唐王朝的協助下,新羅一步步將其他兩個對手給吞噬掉,最終讓半島進入到統一新羅時代。這個時期的佛教,也出現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趨勢。

統一新羅時代後的高麗王朝,佛教可謂是風靡了整個半島。政府層面,君王派遣高僧到大宋、天竺等地學習,汲取先進理論知識;民間方面,各地寺廟如雨後春筍般建設起來,信教的群眾越來越多。

▲高麗大藏經,是高麗王朝高宗花費16年時間雕刻而成的經書,已經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再流行的風向標,也有走向凋零衰敗的一天。15世紀的朝鮮王朝時期,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統治者崇儒排佛,全國各地內大量的寺廟被燒毀。更甚的是法條規定,出家即可被認定為違反國禁,將遭受嚴厲處罰。一時間民眾聞風喪膽,佛教在半島進入發展的停滯期。

而當時的大明王朝,除了儒學當道,另一位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先驅——利瑪竇,也受到了不少士大夫的敬重。他從西方帶來的基督教理念和科學技術,引起了這個不少知識分子廣泛的思潮,這其中便有朝鮮半島派來的使臣。

這些使臣在回到祖國的時候,順帶也將一些基督教著作帶回了半島,一時間引起了坊間熱議。但當時的朝鮮王朝,儒學正當道,是無可動搖的主流思想。基督教的教義,被不少學者所狠狠批評,反響因此也十分有限。

▲朝鮮王朝時期教授儒學的書院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基督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長期處於的是較為緩慢的狀態。直到1786年,在如今的平壤,第一座天主教祈禱所被建立起來;次年,第一個天主教團體——明道會,也隨之應運而生。越來越多人從這個宗教的思想中找到自己的心靈寄託,並為之忠誠追隨。朝鮮半島神職人員的隊伍,逐漸開始成長起來。

▲早期的朝鮮文聖經

在當地建設學校和醫院,是基督教傳教士在世界各地散播思想的兩個重要媒介和手段。在朝鮮半島,他們當然也不例外。基督教長老會於1885年承辦的培材男校,是韓國第一個公認的高等教育機構。

在這些學校里,除了學習基督教的教義,還會教授西方不少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這大大開拓了年輕人的眼界和思想。基督教在朝鮮半島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準備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梨花女子大學,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也是少數且久負盛名的女校。它的前身是基督教創建於1886年的梨花學堂

就在基督教在朝鮮半島初具規模的時候,朝鮮王朝的政治風向,也悄然發生了改變。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後,朝鮮王朝被迫和大清解除藩屬關係,外交方向上開始被迫倒向日本。

那時候的日本,處於轟轟烈烈的「維新時期」。思想文化「朝西看」,脫亞入歐甚至一度成為國內輿論的主旋律。基督教作為西方政治經濟紐帶的重要產物,在日本也頗為盛行。為了更好地將政治力量滲透至半島,日本基督教傳教士,開始將活動中心擴延到朝鮮半島。

政治立場上的脆弱性,讓朝鮮王朝深刻地認識到了西方科學技術,在當時國家競爭中的重要性。他們開始引進歐美的科學著作和生產技術,並對思想傳播重要媒介的基督教,持有更開放的態度。基督教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漸朝著第一大教的目標前進。而作為舊先進文明代表的佛教,在打壓和不受重視後,便慢慢變得黯淡了。

1897年,朝鮮高宗宣布將國號更改為大韓帝國,並踐行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除此之外,政府頒布一系列的金融、貿易、工業等改革措施。這一次的「光武改革」,被看作是朝鮮半島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大韓帝國金融大樓,它的成功運轉與基督教牽線的資本力量不無關係


二、助國家於危難之中

作為一個外來輸入的宗教,基督教若想當地民眾中間引起更加廣泛的認可,就必須通過植入具有本土特色的故事,來彰顯其神秘的「不可或缺性」。他們以朝鮮半島原生巫教的造物主經歷為藍本,宣揚基督教與造物主「三位一體」的神聖特性,鼓勵人們通過信教,來獲得與神直達心靈的「虔誠交流」。

▲朝鮮半島神話中的檀君,他被認為是最早人的始祖。基督教就是通過它的故事,將「三位一體」的基本信條植入其中

如果說基督教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只是吸引了部分有著相同訴求的人;那麼他們在民族危亡時刻所發揮出來的帶頭作用,則真正引起了半島人民一致地高度讚賞。

1910年,隨著日本政治勢力在半島的不斷壯大,日韓合併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漲。在這一年,大韓帝國領導人李完用和日本簽署了《日韓合併條約》。條約的生效,意味著朝鮮半島作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歷史被中斷。

▲《日韓合併條約》中李完用方的全權委任狀

主權的拱手相送,讓國民陷入到一片哀怨之中;而很多具有西方民主思想的基督教徒們,更是有著無以言表的感同身受。1919年3月的第一天,33名宗教領袖和大批愛國人士在京城府(今首爾)的塔洞公園舉行集會,通過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獨立宣言》。在這群義士中間,基督教的信徒占據絕大多數。

▲通過《獨立宣言》的「三一運動」。浩浩蕩蕩的人群,表達了對殖民統治的極度不滿

基督教信徒捨身為國的無畏精神,贏得了半島人民的廣泛好評。在日本近乎高壓的統治下,為尋得精神的慰藉,越來越多人選擇信仰基督教。祈望在凈化心靈的同時,也能為民族的興亡,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1939年,天主教獨立運動團體——義民團成立。該團體的宗旨,致力於為大眾和主權發聲,凝聚更多海內外有志之士的力量。基督教教會和信徒在這個時期的大義之舉,將他們的形象和國運,緊密地聯繫了起來,地位甚至遠超於當時淪為日本傀儡的朝鮮總督府。

▲朝鮮總督府前升起日本國旗。主權的葬送,讓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光環徹底喪失


三、壯大背後也有暗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霸權的倒台,讓朝鮮半島重新恢復了主權。但因為意識形態對立以及東西方陣營分化等原因,朝鮮半島被三八線一分為二誕生兩個政權:北邊是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南邊則是大韓民國。

由於朝鮮推行的是不鼓勵信教政策,致使當地的基督教徒活動受到極大限制。據不完全統計,在韓戰的動亂之際,北邊約有三分之二的基督教信徒逃亡南邊。

▲朝鮮官方不鼓勵民眾信教,這讓他們的宗教成分,與韓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反觀另一邊的韓國,則可以稱得上是基督教繁衍壯大的沃土。背靠西方陣營的他們,對基督教的傳播幾乎不加以任何限制;再加上原先就龐大的教眾基礎,以及朝鮮逃離而來的大批信徒。韓國的基督教,具備前所未有的廣泛民間力量。

▲韓國建國初期的傳教士和教徒們

基督教除了在民眾中有著較高的威望外,在政治層面,也向外界傳達著意味深長的訊息。韓國開國總統李承晚,在留美期間成為了基督教長老會長老,他的當政,無疑是基督教在韓國發展的一大利好;而除了他之外,第一屆的政府總理以及九位部長,均無一例外地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韓國首屆國會中的基督教徒人數竟多達25%

20世紀60年代的韓國,進入到朴正熙領導的軍政府統治時期。軍事管理下相對戒嚴的環境,引發了不少民眾對於民主社會的強烈渴求。他們以基督教信仰自由為口號,聲討政府的管理體制和模式。這一次集會,更加強化了基督教在社會生活中的正面形象。

▲70年代天主教堂前的示威活動,學生和青年人是主力軍

基督教在韓國的蓬勃發展,讓其他一些「邪門歪道」的人,動了壞心思。從70年代開始,韓國陸續衍生了五花八門的基督教門派,這其中不少是被基督教正統認定為異端的教派。

所謂異端,就是在基督教思想上和主流有著較大差別,且嚴重違背社會存在常理,對生產生活秩序產生負面影響的組織。這些異端教派,在教義的解讀上是模稜兩可的態度,大肆鼓吹對某位教主的推崇;更有甚者還慫恿教眾干擾社會秩序,以達到對神的所謂景仰……這些匪夷所思的行為,與基督教原本所宣揚的普世思想,可以說是大大地相背離。

▲新天地教會是韓國異端教派中的「代表」

除了新天地教會,目前在韓國還存在著包括萬民中央總會在內的數十個基督教異端。他們之中有不少組織可以說是小有規模,且經費充裕。他們善於披上宗教外衣美化自己,以達到滿足私慾、到處斂財的目的。

目前這些異端傳教的範圍不僅僅限於韓國境內,近些年在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時常也爆出他們的活動蹤跡。

▲韓國目前的邪教信徒數量,已經占到了基督教徒總數的近20%

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在韓國的蔓延,徹底地將基督教異端的問題暴露出來。如何遏止住這股逆流的增長,讓基督教重新拾起原先正面的形象?政府和基督教會,應該拿出更有強有力的手段和措施。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