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雕版印刷術探析唐朝宗教文化的燦爛及唐朝文明走向世界的步伐

遨遊史海 發佈 2020-02-04T06:59:38+00:00

雕版印刷術的廣泛應用並留下諸多古蹟,也正在訴說著唐朝文化以及唐代宗教達到了我國古代的一個巔峰,反過來正是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唐朝對外文化技術的交流和輸出,形成了聞名世界的大唐盛世。

導語:眾所周知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加快了文明前進的腳步。而在古籍記載和近代發現的印刷品文物中,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已經廣泛應用。應用的範圍已經應用到佛經佛像、官府的管理文書、重要的史書醫籍、民間的曆法以及小學的教學書籍和民俗刊物等。雕版印刷術的廣泛應用並留下諸多古蹟,也正在訴說著唐朝文化以及唐代宗教達到了我國古代的一個巔峰,反過來正是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唐朝對外文化技術的交流和輸出,形成了聞名世界的大唐盛世。讓唐朝文明的腳步走向世界各地。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發明的背景:

佛教自西漢傳入中國後經過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廣泛傳播已經在民眾間形成較為龐大的受眾群體,這就需要大量的譯本、經書的供民眾閱覽交流,而一直以來靠著手寫抄謄已經遠遠不夠。同時此時不論經濟的發展還是文化的傳播以及宗教的交流都需要更高效的複製手段,這就為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提供了時代需求。

而此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為印刷術的應用提供了紙、墨、石刻等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在這種社會的迫切需求和齊全的物質技術的歷史背景下雕版印刷術在唐代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了初步的發展。

由此可見最早促進印刷術的出現是源於宗教文化的發展需求,這也算是宗教傳播過程中的一項有益的作用。


2、雕版印刷術在文物和古籍記載上應用於唐朝的佐證。

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機械廠發現雕版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現存的大英博物館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824年,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說道:「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像經書而擴大到文學詩歌方面了。



二、唐朝宗教文化簡析

1、雕版印刷術與宗教文化的淵源

從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我們得知,正是宗教文化的廣泛傳播需求導致了雕版印刷術的應用,順其自然雕版印刷術也廣泛的出現在宗教文化中,從最初簡單的佛像、譯本到大量的經文書籍都有雕版印刷術的身影。例如《金剛經》《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等等。

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也使得宗教在唐朝開始從皇家貴族走向平民百姓,加速了宗教在百姓中的傳播,降低了宗教傳播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2、唐朝兼容並蓄的宗教文化

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時達到頂峰,這本身與唐朝開明的文化政策有關。在唐朝對宗教文化的包容和自信之下,佛教、道教、儒家成三足鼎立之勢,同時吸納著伊斯蘭教、景教(屬於基督教的一個派別),給予外來宗教文化以足夠的尊重和包容。

道教:道教尊奉老子李耳為神,而唐朝統治者則把自己當做李耳的後代,唐高祖,特別在終南山建太和宮,來祭祀老子,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詔令王公百官研習老子的《道德經》。武則天上奏請令王公百官都學《老子》,每年依《孝經》例考試士人。玄宗、代宗亦大力提倡道教,使其在中國的地位達到頂峰,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開元年間全國有宮觀1687所,其中女觀550所。玄宗親自註解《道德經》並在科舉考試中作為教本,明顯有將道家列為國學,頗有與儒家經學齊足並進的意義。


儒家:自從設立科舉考試以來,儒家學說就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教本,唐朝也不例外,自認而然的就將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承作為了統治的文化和道德基礎。比如唐高祖曾說「父子君臣之際,長幼仁義之序,與夫周禮之教,異轍同歸」,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唐朝還是奉行歷代統治者所尊崇的儒家之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其根深蒂固的政治指導思想。


佛教:佛教的政治地位雖不及道教,但其傳播範圍之廣、經濟實力之大、信徒人數之多都遠在唐代道教之上。統治者也非常重視佛教的整頓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師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唐代的譯經基本上由國家主持,太宗即位之後,重興譯經的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一共七所,這樣促進了當時佛教的開展。武則天時期在全國各州建造了大雲寺,又造了白司馬坂的大銅佛像,並封沙門法朗等為縣公,又授懷義為行軍總管等,這使佛教參與到政治中來。


其他宗教:與唐朝同時代的阿拉伯帝國也正處於強盛時期,兩大帝國之間通過絲綢之路保持著貿易往來,大食使節和「貢使」不斷前來中國,據《舊唐書》載,自651~798年間阿拉伯來唐使節達39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來華更是絡繹不絕。而這時伊斯蘭教跟著貿易和文化交流的腳步走進唐朝。高宗時曾立火夭祠並賜官。

同時當時的稱之為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派別也走進唐朝這個宗教的大熔爐裡面。太宗曾經昭准景教徒阿羅本在中國傳教,並為其建造大秦寺。高宗時封阿羅本為鎮國大主教,並在各州建立大秦寺。

代宗還允許摩尼教在長安建寺,並賜名大雲光明寺。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統治者對宗教政策是兼容並包的,以其強大的自信心包容和尊重各個教派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世界不同文明在中國的碰撞,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三、唐朝宗教文明走向世界的腳步

通過上節的分析我們看到唐代統治者吸納和包容不同的宗教文明在中國發展,接來下我們也舉例說明唐朝宗教文明對外的傳播步伐。

玄奘西天取經: 公元629年秋,玄奘從長安出發玄奘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公元631年,玄奘經過了二十多個國家後才終於到了夢寐以求的印度那爛陀寺。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641年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厚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戒日王又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占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玄奘西行促進了唐朝文明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傳播,同時把最正宗的佛教帶回國內。也正是源於雕刻印刷術而流傳至今的舉世名著《大唐西域記》為印度文明提供了火把,讓印度人知道了佛教發源於本國,也正在雕版印刷術的廣泛使用,使《大唐西域記》能夠廣泛傳播併流傳至今。《大唐西域記》記載了西域、南亞等國的人文風貌、地理知識、風土人情以及政治制度等,為後世再現和研究當地的歷史提供了一手資料。


文成公主入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到達唐朝下屬的吐谷渾,松贊干布親自到青海迎接,並行子婿之禮。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看到吐蕃人都用紅色塗面,文成公主及其不適應,松贊干布要求吐蕃人廢除塗面的風俗,並學習唐朝的穿著打扮。松贊干布還派人到唐朝學習儒學《詩》《書》等;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因為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並在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修建的寺廟中保存了大量的壁畫,描述了唐朝帶去的宗教文化,以及文成公主入藏路途中的各種奇聞軼事和艱難險阻。很多宗教文化通過壁畫的形式傳播並保存下來。

文成公主攜帶的佛經以及從唐朝學習的儒學經典都需要雕版印刷術這個載體去傳播,也正是利用這個載體讓西藏的底層人民看到了唐代的先進的文明。

一次民族間的和親行為,把唐朝宗教文化和唐朝文明帶去了西藏,是西藏人民見證了先進的文明,並把先進的文明帶進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為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統一帶來積極的影響。一次和親,一段文明出使西藏的進程。宗教的輸出,夾雜著文明的輸出,使我們看到文化行走的力量。


鑒真東渡日本:唐朝德高望重的僧人鑒真,先後在長安、洛陽等地求學佛法,造詣深厚。遇到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並要求鑒真到日本傳佛,鑒真答應後,歷經十二年,五次東渡都失敗告終,此時的鑒真已經失明。但是仍然沒有放棄,與753年第六次東渡日本,終於到達日本並給日本天皇、皇后以及太子開戒,為眾多寺僧開戒,為原來受舊戒律的寺僧改受新戒律,自此日本有了正規的律宗,鑒真也被日本尊為律宗之祖。

756年天皇任命鑒真為僧督,統領日本佛教事務。759年鑒真和弟子們修剪了唐招提寺,開始在寺內傳經頌佛。寺廟的建設帶著唐朝的文化色彩,寺廟內的壁畫佛像都是學習唐朝的工藝,寺廟的結構建築也是仿照唐朝的建築風格。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

鑒真及其大弟子還是書法愛好者,去日本時帶去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真跡,並為日本人民所熱愛,使日本也興起了書法熱愛潮。間接為日本帶去儒家文化

鑒真對日本人民另一項突出的貢獻,是醫藥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民奉為醫藥始祖。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鑑真所授。

以上所有的宗教文化的載體還在體現在雕版印刷的書籍和經文上,沒有這些載體,相信再好的記憶力也帶不走這些文明的字符,也正是因為雕版印刷使文明大批量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可以說鑒真東渡日本藉助雕版印刷術給日本人民帶去了唐朝最先進的宗教文化和工藝技巧,把唐代的文明的腳步傳到日本,使日本的文明大踏步的向前進步。





結論:當然通過唐朝宗教傳播文明的實例很多,我們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論述,但是我們通過上面的實例可以看到宗教只是文明傳播的載體,一切都是在宗教的載體上帶著文明的符號。宗教必然就會有寺廟,寺廟就會有壁畫,這都是宗教的載體,這些載體的背後都帶著文明的字符。而這些文明要想更快更方便的傳播就需要我們開題所講的雕版印刷術,我們看到雕版印刷術即是作為一項發明傳到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各地的文明進步,同時又作為一項工藝技術,推動了文明出發的進程,加速了文明更快更廣的傳播。

唐代文明註定是燦爛光輝的,但是這個燦爛光輝的形象能夠讓世界各地的人民所認識,這裡面雕版印刷術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