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三國:諸葛亮5次北伐,為什麼不走同一條路?

貪慕小喬的曹操 發佈 2020-03-16T04:06:05+00:00

背景: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方既定,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去,魏明帝曹叡登基,此時,北魏軍事多囤於東南戰線與東吳對峙,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諸葛亮看到了最好的北伐時機,蜀漢偏安於一州,不思進取,則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北伐開始了!

背景: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方既定,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逝去,魏明帝曹叡登基,此時,北魏軍事多囤於東南戰線與東吳對峙,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諸葛亮看到了最好的北伐時機,蜀漢偏安於一州,不思進取,則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北伐開始了!

益州有天險,自古皆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外進攻益州難,而想要從益州伐外同樣困難重重,《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但實際記載中,諸葛亮只有5次主動北伐的記錄,還有1次是北魏伐蜀,諸葛亮僅是率軍防守。


但即便是這5次主動北伐,諸葛亮也並沒有「五出祁山」,因為他選擇的北伐路線不同,真正走到祁山的,只有2次,那麼說到這裡,就不禁納悶了,蜀漢出兵伐魏,本就困難重重,為何每次走的路還都不一樣呢?如果走的是同一條路,不是更加輕車熟路嗎?從不同的路線出兵為了什麼?又有什麼好處呢?

一、北伐大軍的5路選擇

諸葛丞相北伐,自古及今都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以區區一州之地以小搏大,沒人會相信諸葛丞相會真正的成功,可能諸葛丞相自己也不相信有生之年能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一點從諸葛丞相的進軍路線就可以充分的說明。

從蜀漢川中到曹魏腹地關中,道路並不好走,因為中間隔著一組茫茫無邊無際的大山,這組大山有一個響徹寰宇的名字,叫「秦嶺」!

從漢中出發,翻越莽莽秦嶺,有4條路可以進入關中,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



除此4條路線外,還有1條行軍路線「祁山道」,也就是被後世津津樂道的「出祁山」。

不過從圖中可以看出,「祁山道」其實已經不在秦嶺範圍內了,而是更向西靠近隴右的一條大路。

那麼這裡的問題在於,按理說,諸葛丞相北伐中原,最該選擇的應該是最近的一條路線才對,畢竟古代後勤運輸格外困難,蜀漢北伐大軍也曾多次因為後勤補給的問題被迫退軍,那麼諸葛丞相為何在進軍路線上偏偏捨近求遠,獨獨偏愛「出祁山」呢?

二、為何不走最近的1條路?

從蜀漢北伐的5條線路圖可以看出,從漢中出兵,最近的1條線路應該是出「子午道」

提到「子午道」想來大家也不會陌生,蜀漢大將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正是希望率領一直奇兵,出子午道,奔襲長安,十日之內,即可兵臨城下,且不談魏延之謀能否成功,但足可見,從「子午道」是出秦嶺的確是最快的路線。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裴松之注《三國志》「魏略」

既然「子午道」線路最近,為何諸葛丞相不就近選擇「子午道」呢?就算「子午道」路途艱難不利於大軍出發,那麼再不濟也可以走「儻駱道」或者「褒斜道」也好啊,也是要比「出祁山」近很多的,可是諸葛丞相不僅沒有選擇最近的道路,就連最靠近子午道的「駱谷道」也從來沒有走過,而是偏偏直接挑了一條最遠的進軍路線,「出祁山」!



難道是諸葛丞相嫌蜀漢糧食太多,後勤補給太快,故意挑最遠的路走?

究竟是不是這樣,咱們姑且不談,而是先來說,如果咱們按照現在的思路「就近原則」,不出祁山了,而是改走「子午道」,那麼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魏延曾經提到,兵出「子午谷」,十日即可拿下長安,到時候和丞相合兵一處鎮守長安,即可成大事矣,那麼這樣想的話,還於舊都興復漢室就真的有望了,不過被後世無數爭議的地方卻在於,魏延一支奇兵,真的能夠拿下重鎮長安嗎?

當然了,咱們也不談一支奇兵是否能夠拿下長安,而是要說,即使魏延真的如願拿下長安,那麼然後呢?

長安固然乃一座金城,但也不能忘了,這時候北魏可是占據了整個雍州關中以及隴右地區,即使蜀漢拿下了長安,其結果也無非就是「孤軍守孤城」



長安距離蜀漢前沿陣地漢中有千里之遙,軍隊尚且不易穿梭,更別提後勤補給了,到時候哪怕蜀軍拿下了長安,面對的卻是,西有隴右關中大軍,向東更是北魏核心腹地,兩面受低,困守孤城,這樣的局面對蜀漢大軍真的有益嗎?試問一支無險可守懸空於敵方腹地的軍隊,要怎麼才能守得住一座孤城?

所以縱觀諸葛丞相五次北伐,都沒有選擇過最近的「子午道」,不是不敢冒險,而是認為冒險了也沒用,孤軍拿不下長安,只拿下了長安也沒用。

那麼不說最近的「子午道」,丞相兵出「祁山」卻又是為了那般呢?

三、「出祁山」的魅力何在?

縱觀諸葛丞相五次北伐,「出祁山」有2次,出「陳倉道」有1次,出「褒斜道」1次,還有1次取武都陰平,沒有到達祁山。

咱們先來說「出祁山」,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自漢中出兵伐魏,那麼「出祁山」其實是最遠的1條路線,而丞相第一次北伐,就選擇了「出祁山」,無疑是經過了深思熟慮,那麼「出祁山」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地名,「隴右」

蜀漢以一州之地伐魏,即便在現在看來,也像是一種妄想,丞相自己也不可能不知道蜀漢和北魏的差距,但有差距難道就不伐魏了嗎?那麼蜀漢立國意義何在?

伐魏肯定是要繼續伐的,不過得講究策略,以小搏大該怎麼搏呢?兩軍對壘一戰定輸贏?即便丞相真是神機妙算,在絕對差距的實力面前可能也顯得乏力,所以丞相選擇「出祁山」的原因就來了,「出祁山」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或者說,北伐的第一階段目標只有,那就是「取隴右」!

蜀漢妄想以一州之地,抗衡占據天下十分之七的北魏,別說還於舊都了,就是和東吳相比也相差甚遠,但如果能搏取隴右,自隴右和漢中雙線出兵,就極有可能拿下關中,到那時便可效仿高祖以爭天下!

所以對於國小而力少的蜀漢集團而言,「隴右」就成了是否能夠興復漢室乃至存活與否的關鍵命脈,「隴右」不平,則關中不平;關中不平,則天下難定!



我們現在翻看史書可以看到,丞相一輩子的北伐,基本上都是在跟「隴右」做鬥爭,與其說丞相一生困於祁山,但不如說丞相一心只在隴右!

四、為何不走同一條路?

既然「出祁山」意義如此重大,那麼丞相五次北伐,為何不都走同一條路呢?出陳倉道,出褒斜谷,屯兵五丈原又是為了什麼呢?

且不談走同一條路,敵方有意防備外,咱們再來看另外2條出兵情況。

丞相第2次北伐,經陳倉道伐圍陳倉,遇到了守將郝昭堅守不出,再加之蜀漢大軍後勤補給不足,無奈退軍;第5次北伐,也即丞相最後一次出兵伐魏,屯軍於五丈原,正面對峙司馬懿,可惜司馬懿同樣也堅守不出,丞相最後積勞成疾星落五丈原。



「陳倉」在歷史上可是赫赫大名,屬於扼守關中的重鎮,西漢開國將軍韓信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而取三秦平關中,以至定鼎天下,足可見陳倉在地位之重要,丞相選擇進攻陳倉不足為奇,只是沒想到的卻是,遇到了魏將郝昭堅守不出,攻打多日不下,只好無奈撤軍。

而「五丈原」呢?除了那是丞相殞身之所外,可能大家對此了解不多,但看了這張圖之後就會明白丞相駐軍五丈原的深意了。


「五丈原」本身是一處高地,蜀漢軍抵達五丈原後,便採取了一邊練軍一邊屯田的攻略,這一次丞相擺明了是要做持久戰的準備,可為什麼偏偏選擇了五丈原呢?這是因為,五丈原易守難攻,且連通渭水北岸的北原後,就形成了一種扼守之勢,即可切斷關中與隴右的聯繫!

不過該想法卻被魏將郭淮識破,提前領軍駐守北原,還沒等修建好防禦營壘,就迎來了蜀軍衝鋒,可見丞相屯軍五丈原,對北原是早有想法的。

郭淮曾向司馬懿進言:如果諸葛亮占領北原,連接北山,就可能切斷關、隴通道。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嗎?雖然諸葛丞相五次北伐都沒有走同一條路線,但不管是直接兵出「祁山」,還是選擇進攻陳倉,亦或是屯軍五丈原,其實都只有一個核心目標:志在隴右!

五、成於隴右,敗也隴右

還記得馬謖失街亭嗎?區區一個小鎮何至於被丞相如此看重?其實也正是因為,街亭乃扼守關中支援隴右的重要戰略點,街亭一失,連通了北魏關中和隴右的路線,本來已經拿下的隴右三郡,也只能被迫放棄。

說到底,還是蜀漢國力不濟,以小搏大,打贏了對方只能傷筋動骨,可打輸了自己卻承受不起那個代價,所以諸葛丞相不敢犯一次失誤,哪怕錯失良機,也不敢冒險搏擊,只能寄希望於「蠶食」,第一步拿下隴右,而後可徐圖關中,再取天下。



要說丞相北伐的最好機會,其實也就只有第一次,兵鋒所指所向睥睨,那也是丞相離拿下整個隴右最近的一次,如果馬謖堅守街亭,等到丞相拿下整個隴右,那麼三國鼎立又將會出現另一種局面了,可惜世事沒有如果,此後半生,諸葛丞相乃至整個蜀漢國運,都只能被隴右所牽制,可以真正的說:

「成也隴右,敗也隴右!」

往事一杯濁酒,慣看秋月春風。客觀看待丞相的用兵方略,不敢說完全正確,但至少沒有出現過大錯,如果說,丞相還有什麼沒有是算到的,那麼也就是他自己也沒想到,五丈原會成臥龍的殞身之所。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晉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