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建立的趨勢與實操分析

職場 發佈 2020-03-16T06:02:38+00:00

我們更應該在企業各發展階段都嘗試建立「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集中資源統一調配和管理,以最小的成本做最大的效果,降低企業發展階段中的各類法律風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楊淼 北京金山雲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原標題: 「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建立的趨勢與實操分析

智慧財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為了讓企業更早獲得專有權,獲得一定的壟斷資質和擴張能力,且增加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我們更應該在企業各發展階段都嘗試建立「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集中資源統一調配和管理,以最小的成本做最大的效果,降低企業發展階段中的各類法律風險。正好在當下這經濟暫停,條件有限的這特殊的背景下,淺談一下——「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建立的趨勢與實操。

寫在前面:

2020年,生活似乎被按了暫停鍵,很多事情都變得模糊和迷茫。經歷了彷徨,經歷了恐慌,但同樣也看到了更多的堅強與陽光,為了能和大家一起走在奮鬥的路上,寫一些經驗和想法,拋磚引玉,望大家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近幾年,隨著智慧財產權基礎的改善和意識的提升,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智慧財產權申請及運用的環境。據報導,中國的專利、商標、著作權申請量持續飛速增長,其中,專利申請量更是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在如此巨大的申請量的情況下,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制度就被提上了討論和構建日程。

但基於企業發展階段不同,特別是對於企業的管理制度來說,很多人對智慧財產權的認識程度還不夠,通常會有劍走偏鋒,厚此薄彼的狀況,特別是單一管理或者分散管理的情況比較常見。

但是,智慧財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為了讓企業更早獲得專有權,獲得一定的壟斷資質和擴張能力,且增加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我們更應該在企業各發展階段都嘗試建立「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集中資源統一調配和管理,以最小的成本做最大的效果,降低企業發展階段中的各類法律風險。

正好在當下這經濟暫停,條件有限的這特殊的背景下,淺談一下——「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建立的趨勢與實操。

為什麼建立「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是趨勢?


一、國際及國家管理制度的趨勢:

世界範圍內,官方對智慧財產權事務基本都實行集中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大體可分為兩種具體模式:一是「三合一」模式,即集專利、商標和著作權為一體的集中統一管理模式;二是「二合一」模式,即專利和商標為一體,著作權另行分設的相對集中的管理模式。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188個成員中,有181個實行綜合管理體制,其中采「三合一」模式的近40%,采「二合一」模式的占55%。

自20世紀以來,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涵蓋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誌、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半導體晶片等各類無形財產的法律體系。基於此,有必要構建一個智慧財產權與科技、文化、經濟、貿易、外交相關的統一運行機制。(文字引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勢在必行》)

而我國在2018-3-21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其中特彆強調其綜合管理和保護的只能: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為解決商標、專利分頭管理和重複執法問題,完善智慧財產權管理體制。

而由於經濟限制和重視程度的原因,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存在著著對智慧財產權的內涵理解不全面、管理不到位、智慧財產權意識薄弱、自主創新能力弱和智慧財產權產出少等問題,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的認識和全局觀念,建立「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制度成為了大勢所趨。

二、智慧財產權量變到質變的升級要求: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智慧財產權經歷了野蠻發展和大量無序申請的初級階段,隨著競爭環境的日益成熟和對智慧財產權的認識程度不斷提高。國家和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概念正在有量到質的方向改變。毫不誇張的說,智慧財產權數量為王的初期已經結束,智慧財產權開始探索和尋求中期突破,新的智慧財產權發展階段,讓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制度成為一個新的要求和趨勢。

舉個直觀的例子,2019年,專利方面,中國共授權45.3萬件發明專利。截至2019年底,中國國內(不含港澳台)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3件。

商標方面,2019年中國商標註冊申請量為783.7萬件,商標註冊量為640.6萬件,其中國內商標註冊617.8萬件。截至當年底,中國有效商標註冊量達2521.9萬件,同比增長28.9%,平均每4.9個市場主體擁有1件註冊商標。

如此多的數量儲備,而且儲備的內容也多是針對某一問題做出的應急式申請,涉及內容較多,數量較大。而質變的升級需要,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智慧財產權系統梳理,把方方面面均兼顧和管理起來,以期實現資源的準確調配和合理運用。

三、降低智慧財產權布局成本和法律風險的必然要求:

當今智慧財產權階段,頭部和一些較早布局智慧財產權的公司,開始享受智慧財產權帶來的紅利,特別是智慧財產權作為市場競爭的武器被揮舞的時候,他的力量變得格外引人注目。

2019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全文發布,《意見》明確,要建立智慧財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

作為一種具有獨占屬性的法律武器,讓智慧財產權維權獲益越來越高,而對於被維權公司,他的法律風險及損失將不可預估。

2019年的幾個例子,會讓大家深切認識到智慧財產權方方面面都不容小覷:

(1)國內訴訟標的最高的專利侵權案開庭。被訴對象 「插座一哥」公牛集團,訴訟標的高達10億元,刷新了中國專利訴訟索賠金額的紀錄。

(2)華為起訴包含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傳音及關聯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一案立案。華為起訴傳音的主要原因是傳音部分機型的開機畫面使用了華為的畫面,涉嫌侵犯智慧財產權,索賠千萬。

(3)「杭州中院」宣布小米因侵犯"米家"商標,被判賠償1200萬元,並承擔維權合理開支103767元,兩項共計人民幣12103767元。小米將提起上訴。

一個專利,一張圖片,一件商標都可能是天價的訴訟金額,這讓智慧財產權工作變得格外的受關注,智慧財產權的靈活運作和維權,讓智慧財產權管理更加的精細和具有前瞻性。

怎麼樣構建「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呢?

個人從實操的角度,詳述三位一體智慧財產權體系的結構及意義:


一、工作內容的全面管理,實現狹義的專利、著作權、商標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和規劃。

通常,我們說智慧財產權是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以及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它有兩類:一類是著作權(也稱為版權、文學產權),另一類是工業產權(也稱為產業產權)。

我一般把產品與智慧財產權的對應關係比喻成神龜,龜這種動物很有特色,進可攻退可守。針對公司或者產品,我們的工作就是用相應的智慧財產權來武裝這個「神獸」。

核心的思維創新、解決方案等可落地的、擁有三性特點的技術或者方案,需用專利進行提前布局。往往一個公司或者產品的誕生,最初可能就是基於要解決一個技術問題或解決一個社會需求。當然,我們在實踐起來去做這款產品的時候,發現可能要解決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好多問題,這樣針對每個問題產生新創性方案,我們都可以申請專利。

有了一個技術和解決方案還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其上層搭建相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現有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是圖片、文字,也有可能是音樂,更有可能是原始碼。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創意,我們需要用著作權給予保護,通常我們分作品著作權和軟體著作權。

產品搭建好後,上市銷售,一個產品的銷售離不開一個匹配且便於宣傳的名稱。而這個名稱,我們通常用商標的形式來保護,一個授權商標可以讓產品在同類和近似產品中獲得壟斷名稱,這對商品市場來說極其重要 。

總體來說,不同的智慧財產權工作保護不同的角度和範圍,但彼此形成互補和補充。「三位一體」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會讓一個公司或者產品走的更穩、更遠。


有人會問,這麼多智慧財產權工作同時啟動?會給智慧財產權團隊代理很大壓力。

其實,公司或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工作是一個動態的工作,他並不是靜止的過程,我們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是隨著產品的發展階段而不斷匹配的過程,且必須在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讓智慧財產權與產品不斷地碰撞和融合,而且基於智慧財產權新穎性或者註冊在先的原則基礎之上,要做到同步產出。比如在產品立項的時候,我們通常要做背景調查,通過專利檢索了解現有技術、競爭對手和我方所處的位置,然後再確定空白領域或者薄弱環節做一定的布局,明確研發方向。盡調之後,可能會與產品團隊有一定的碰撞,但這不妨礙產品的研發進度,我們的工作需要積極協調,找到解決方案,將解決方案當然也要用專利的形式保護起來。背調之後我們對產品或者項目的名稱需要進行可用性評估,提前布局商標儲備。產品研發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跟進技術團隊,深挖技術創新點,讓專利實時產出。產品第一次研發或者測試之後,基本框架已經確定,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對他的產品介面或者表層裝飾進行外觀設計申請和著作權登記,包括圖形介面、美術設計和原始碼。產品正式上市之後,我們也要進行查漏補缺讓產品與智慧財產權共同發展和升級疊代。


二、工作模塊的適度分配管理,實現基礎業務、風險防控、運營增值三位一體的側重管理。

目前不管是處於初創期還是成熟期的企業,都已經離不開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的加持。無論是通過智慧財產權獲取市場競爭力,還是利用智慧財產權規避法律風險或者增加資產價值,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每個致力於長遠發展的中國企業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那麼,針對長遠發展,我們就要對智慧財產權的工作模塊進行適度分配,規劃不同的工作內容。基礎業務、風險防控和後期的運營增值都要做適度考慮,工作不能局限於一點,要做長線的、統一管理,在基礎工作基礎上要根據企業現有狀況多做延伸布局,儘可能實現智慧財產權的最大利用率和價值。當然,關於怎麼風險防控,怎麼運營增值,這需要根據行業特點針對性規劃。

三、部門配合的協調管理,實現產品部門、智慧財產權部門、宣傳部門的三位一體協調管理。

公司經營環境不斷變化,發展模式及產品技術日新月異,一個公司或者產品在用戶心中的形象和品牌價值就變得更加重要了起來。怎麼樣讓用戶對我們有一個積極正向的認識?怎麼樣讓技術產品的研發能力得到宣傳卻不影響專利的新穎性?

產品部門是智慧財產權的源頭部門,由他產生專利的技術創新點、名稱、代碼、設計等需求,我們要加強對其的培訓及啟迪,提高部門的主動性和需求量。

智慧財產權部是加工部門,由智慧財產權部門加工後,讓產品的需求更升華且具有條理、方向,給公司建立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武器體系。

市場部門是輸出部門,由他輸出之後讓產品的名譽及口碑得到提升,他代表著公司、產品的整體形象。

智慧財產權部門支持但監督對外宣傳內容,是其宣傳內容不破壞產品的法律屬性和客觀條件,從而讓對外內容變得提前感知並清晰可控。

源頭、加工、輸出做三位一體的立體管理,對產出內容全方位挖掘並反哺,對輸出內容做到提前感知和合規,三個部門間協商可控,確立一個循環及反哺的良性促進系統。


四、公司整體規劃的匹配管理,實現公司戰略、產品側重、執行落地的三位一體匹配管理。

智慧財產權工作在各個公司的地位不同,但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智慧財產權的綜合管理體系建立,就必須做好對上管理和對下落地的匹配工作。智慧財產權工作要時刻緊跟公司整體布局,特別是在公司產品側重和國家拓展階段,要做好排頭兵的作用,敢於人先,提前布局,為後期的市場宣傳及產品落地提前布局好的法律環境,最少要擁有自保之力。

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三位一體」的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模式會被更多的企業所接納。綜合管理的概念讓企業的智慧財產權預算及布局,更加的集中和直觀,可以集中更多的優勢資源面對企業的各種突發情況,特別是在訴訟構成中,可以構建一個明確的訴訟思路。你訴我專利侵權,我反手給你一個著作權訴訟,你來我往增加談判及訴訟籌碼。

綜合管理體系也更符合智慧財產權申請及維護的法律程序特點,進一步驗證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理念。如果布局在先,全面考慮,一定在很大程度上節省後期法律漏洞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當然,智慧財產權不限於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雖然在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中各種權利存在明顯區別,但對於企業來說,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針對企業發展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讓企業在綜合中量體裁衣,將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得到全面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化的智慧財產權收益。

希望綜合管理的體系,會讓好鋼用在刀刃上,讓我們共度難關。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楊淼 北京金山雲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編輯:IPRdaily王穎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