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著作《孫子兵法》:不僅作者是軍事天才,其取勝之道更是一絕

點點文史 發佈 2020-03-02T09:21:29+00:00

《孫子兵法》1、《孫子兵法》是一部戰略經典著作,它不是《三十六計》《孫子兵法》這本書,我們大家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很多人一提起《孫子兵法》經常會跟另一部兵書混為一談,這本書就是《三十六計》。

「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孫中山

《孫子兵法》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兵學聖典,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深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1、《孫子兵法》是一部戰略經典著作,它不是《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這本書,我們大家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很多人一提起《孫子兵法》經常會跟另一部兵書混為一談,這本書就是《三十六計》。

其實,這是兩部不同的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兵聖孫武,它產生於春秋末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明的一個突破時代,也是最有創造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產生的著作有很多都是中華文明的經典,它們都有一個很高的境界、很大的格局以及很深的意蘊。《孫子兵法》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的戰略性的著作。

而《三十六計》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時期,真正在社會上開始流傳則是在民國年間。我們知道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因為過於成熟而走向衰落,所以這個時代所產生的兵書的水平跟春秋戰國時代是無法相比的。

《孫子兵法》是一部講戰略的兵書,《三十六計》則是講術的層面、謀略層面的東西,比如聲東擊西、隔岸觀火、桃李代僵等等,它跟《孫子兵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孫子兵法》全篇共有五千九百多字,一共十三篇,「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 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它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哲學層面,高度的概括,高度的抽象,高度的凝練,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就是由於這個特點,使得《孫子兵法》不好理解,因為太抽象,太概括,太凝練,一般人不容易讀懂,再加上它又是一部兵書,如果對軍事不了解的話,那就更不容易把握它的妙處。

而《三十六計》則是講「故事」,譬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美人計、圍魏救趙,走為上計」等等,這些東西我們一聽名字就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讓人記住,因為通俗的東西總是更容易傳播。這就是如今我們很容易把《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混為一談的很重要的原因。

《孫子兵法》是從哲學的高度揭示戰爭取勝之道的書,它是一部戰略的經典著作,它代表了戰略思維的最高境界。所以,從《孫子兵法》一產生,它就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它的作者孫武,更是一位軍事天才。

2、作者孫武:用兵的絕世之才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為「孫子」,他是春秋末期齊國人,出身於齊國的一個軍事世家,他所在的家族在齊國是世代為將,他的祖父因為立有戰功,被齊國的國君賜姓為孫。所以孫子一出生就是要作為將軍來培養的,他接受了非常好的軍事教育。這是孫武能夠寫出《孫子兵法》的很重要的一個背景。

在孫子之前,他的祖先就有很多關於戰爭經驗的總結,只是沒有形成一部兵書而已。孫子的貢獻是把歷代祖先關於戰爭的一些智慧總結了出來,並且把它體系化,最後形成了這樣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不僅代表的是孫子本人的智慧,而且還代表了他的先人關於戰爭理論的一些總結。

孫子雖然是齊國人,但是展現他用兵之才能以及他建功立業的不是在齊國,而是吳國。

孫子二十多歲的時候,齊國發生了內亂,他的家族也被牽連了進去,為了避亂,孫子就離開了齊國,南下到了吳國。因為吳國一心要想爭霸,急需軍事人才,所以孫子才到到吳國去。在吳國期間,孫子認識了一個人,大家熟悉的伍子胥,伍子胥非常欣賞孫子,於是把孫子推薦給了當時吳國的國君闔閭,孫子把他所寫的兵書十三篇呈獻給了闔閭,闔閭看完後,很是欣賞,於是他就想考驗一下孫子:

闔閭給了孫子一百八十名宮女,這實際上是給了他一個難題。孫子將這些宮女分成兩隊,還挑選了吳王最喜歡的兩名妃子當隊長,然後就開始訓練。宮女們哪見過這種場面,她們只是覺得好玩,很快就嘻嘻哈哈亂成了一團。

孫子就下令終止訓練:

約束不明,號令不清,這是我為將者的責任;但是三令五申既然已經清楚,還不執行那就是隊長的責任。於是下令將兩位妃子隊長斬殺了。

孫子的這一舉動,震撼了所有的宮女,接下來她們都服服帖帖聽從孫子的調度。

而吳王雖然惱怒孫子殺了他的愛妃,但最終還是理智戰勝了感情,因為孫子的確是一個用兵的絕世之才,他不能因為區區幾個愛妃而丟失了這樣的一個軍事天才,於是拜孫子為將軍。

這就是「吳宮教戰」的故事,它揭示了孫子在軍事管理方面的一些道理:

(1)「以法治兵」

作為軍隊的管理來講,法律法規是首要的原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遵守,這樣才能把軍隊管理好。

(2)「授權」

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國君已經把軍隊交給了將軍,那麼就要放心地讓他去使用,而不能過於地去干涉將軍的管理權力。

其後,孫子就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吳國訓練出了一支精銳的部隊。而吳國依靠這支部隊東征西殺:

南邊打敗了越國,北邊降服了齊國和晉國,西邊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這樣一來就把吳王闔閭推上了霸主的寶座。從此以後,《孫子兵法》就在世間得到了傳播。

孫子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用他高超的軍事之才總結出了一套軍事戰略經典——《孫子兵法》,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其中關鍵性的東西就是的「取勝之道」。

3、《孫子兵法》千古一絕的取勝之道

今天,《孫子兵法》已經不再被視為簡單的戰爭著作了,它已經變成了一部戰略的經典著作,揭示了戰略的基本內涵,它構成了戰略學大廈的一個基礎。它的理論幾乎延伸到了所有涉及競爭的領域,包括商業、體育、國際關係等等。講到戰略,就不能不提《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可以說就是圍繞「取勝」來展開的,它揭示的是取勝的基本道理、原理,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取勝之道的一部專著。

(1)從取勝的境界來講,《孫子兵法》強調的是全勝(最完美的勝利)。

《孫子兵法·謀攻篇》:「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不主張簡單地通過力量的對抗來取得勝利,達成戰略目標,他強調的是潛在地或者無形地使用力量,用非直接對抗的方式,儘可能用最小的代價來取得最完美的結果,達到不戰而勝這樣的一種境界。這樣一來,就可以儘可能地減少暴力對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從取勝的重心來說,《孫子兵法》認為勝利不是靠偶然的運氣,而是靠清晰的戰略,還有周密的計劃。

其實勝負在制定戰略的階段就已經決定下來了。

真正的成功者在出手之前就已經勝利了,失敗者總是在倉促進行戰爭之後,才去乞求僥倖取得勝利。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

《孫子兵法·軍形篇》:「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3)從取勝的策略來說,《孫子兵法》認為戰爭的本質是智慧的對抗,而不是單純的力量的對抗。用他的話就是:

《孫子兵法·始計篇》:「兵者,詭道也。」

所以一定要根據對自己有利的條件,靈活地採取權變之策,因利而制權。有創造性的這種思維才可以「以正合,以奇勝。」

(4)《孫子兵法》很看重一個優秀的領導(將軍),將其地位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步。

《孫子兵法·作戰篇》:「夫兵久而囯利者,未之有也。」

不要陷入長期的對抗之中,戰爭拖的時間太長,對於國家有利的,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領導(將軍)要清醒地認識到戰爭背後的巨大的風險。

《孫子兵法·作戰篇》:「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如果你不能完全地吃透這個戰爭背後可能帶來的風險,你就沒有辦法享用戰爭活動給你帶來的收益。

而這些的前提是,它需要有一個卓越的領導:

《孫子兵法·作戰篇》:「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真正懂得戰爭規律的將軍,他是老百姓命運的主宰者,同時是國家安危的掌握者。

(5)《孫子兵法》的取勝之道,它不是雜亂無章的,它是緊扣「取勝」這個主題而展開的,它有四個部分:

「全勝,知勝,先勝,戰勝。」

全勝」這是孫子取勝之道的靈魂所在,它展現了孫子對於取勝的基本理解和追求,他貫穿了《孫子兵法》取勝的基本內容、階段和過程。它影響並決定了孫子取勝之道的目的、偏好、氣質、境界以及它的文化精神。《孫子兵法》之所以在世界軍事學中獨具特色,跟「全勝」這種追求密不可分。

知勝」,通過了解對手,了解自己,了解環境,然後保證勝利的基礎,正是:

《孫子兵法·用間篇》:「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那些明智的君主,賢能的將領,為什麼一出手就能將對手打敗,建立的功業超出常人之上呢?就在於他提前了解了對手的情況了。

所以,孫子說:

《孫子兵法·地形篇》:「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了解對手,又了解自己,你的勝利才不會出現問題;了解天時又了解地利,你才能保證自己勝利完美地取得。

它是建立在一種清醒、冷靜、理智這樣一個現實主義的基礎之上的。

先勝」,先要保證取勝的基礎,然後再投入戰爭,也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講的「不打無把握之仗。

一定要具備取勝的這個基礎,然後才進入對抗的這個環節。

《孫子兵法·軍形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先不要去想著如何打敗對手,先要保證自己不被對手打敗,然後再去尋找打敗對手的機會。於是孫子就提出了「修道而保法」,奠定內部管理的堅實基礎,這樣一來,就可以主宰整個對抗的格局。

從戰略層面來講,取勝者必須在道、天、地、將、法等方面都取得優勢,才能達到控制戰爭結局的目的。所以先勝是《孫子兵法》的取勝之道深入到了一個組織的層面,他體現了取勝之道的深度。

戰勝」,是《孫子兵法》的主體部分,《孫子兵法》本質上還是一部兵法,它必定要去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在戰爭上去取勝。知勝,先勝,是為了達到「戰勝」的目的,而全勝的落腳點也必須是在「戰勝」的這個基礎之上,如果根本就沒有「戰勝」,那何談「全勝」。所以,在「戰勝」的戰略層面,孫子依然追求的是「全勝」。

4、結語

由此可知,孫子取勝之道的核心就是:不是通過力量的直接對抗,而是要通過謀略、智慧達到「勝於易勝,勝已敗者」的結果,就是在相對比較容易的情況下,去取得勝利,打那些已經處於失敗狀態下的那些對手。將「力量的對抗」轉化成「智慧的對抗」,並且通過「智慧的對抗」達到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勝利的這樣一個結果。《孫子兵法》中的一些基本作戰原則,像避實擊虛,出奇制勝,造勢,借勢,我專敵分,示形動敵等等,這些都是圍繞「取勝」這條主線來展開的。這就使得《孫子兵法》的「戰勝」的理念體現出了「以智克力,破中求全」的這樣一種文化特色。

不得不感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智慧,寫出了這樣的一部曠世奇書。


本文作者:點點文史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史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