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延禧攻略》發現的育兒秘籍:原來,孩子的有效期只有6年

羽木舒親子育兒 發佈 2020-03-01T12:09:25+00:00

01 父母的關懷,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愛 同事教過一個5歲的孩子小羽,爸爸是台灣富商,媽媽是瑜伽教練,兩人的事業都很成功。

最近在家重刷了一遍《延禧攻略》。

除了愛情和宮斗,裡面有這樣一段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四阿哥永城因母親嘉嬪犯了錯,皇上下令,讓2歲多的永城離開生母,由嫻妃照管。

一開始,孩子整個人都很抗拒,不吃也不喝,吵著鬧著要找自己的娘親。

可過了一段日子,由於嘉嬪沒有再出現,換作嫻妃整天陪著永城,他開始接受沒有娘親的日子,也慢慢恢復了往日的笑臉。

甚至後來,嘉嬪去世,永城也沒有再哭鬧,完全忘了娘親的事,好像陪著他的嫻妃,才是自己的生母。

雖說電視劇略有誇張,陪伴不夠,孩子居然連親媽都分不清。但在現實中,如果我們的陪伴姿勢不合格,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亞於此。

01 父母的關懷,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愛

同事教過一個5歲的孩子小羽,爸爸是台灣富商,媽媽是瑜伽教練,兩人的事業都很成功。

今年暑假,小羽跟媽媽一起回來大陸,又在同事那裡報了班。

同事說,一年多沒見,往日裡乖巧的小淑女,出現在她面前時,穿著不合年齡的衣服,帶著樣式誇張的耳釘,整個小辣妹的打扮。成績落了一半不止,上課專注力也沒以前好。

工作上的安排,小羽媽媽要臨時出差一天,保姆又提前請了假。

沒辦法,同事上完課,只好把孩子帶回家住一晚。

那天晚上,她炒了兩個很簡單的蔬菜。本以為小羽會鬧騰,結果乖乖地吃完,還特意舔了舔盤子,以此表示:同事做菜真的很好吃。

晚上洗完澡,同事給小羽穿上自己的睡衣,陪著她看故事書,姑娘樂得在床上不停地蹦躂。

臨睡前,小羽抱著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同事眼圈立即就紅了。

「老師,你要是我媽媽就好了。」

原來,小羽爸媽去年就離婚了。

從那之後,上半學期,小羽跟媽媽住。開心時帶她逛街買衣服,不開心時凶她罵她不理她,平時上學吃飯都是保姆負責,媽媽整天忙於自己的工作,從來都沒有好好陪過她。

下半學期,跟爸爸住。一心只有生意的父親,對這個女兒,只是盡到金錢上的責任。後媽又生了弟弟,她在父親家的日子,過得一點兒也不開心。

看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童年過得好不好,第一條標準就是,有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心靈的成長是不完整的。這樣的一種影響,會延續一生。

我們一直都覺得,有錢就有了一切,高額的教育,昂貴的吃穿,看起來比所有孩子都過得好,就足夠了。

就像小羽爸媽,的確,孩子輪流跟在他們身邊,吃得好也住的好。

但事實上,0-6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如果父母的陪伴不到位,比父母離異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

沒有實實在在的關懷,父愛母愛的缺失,是多少錢,都不能彌補的。

03 陪伴,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鄰居家的孩子浩浩,從一歲多開始,就是奶奶帶。

為了讓浩浩能從小快人一步,浩浩媽媽忙於生意,早出晚歸,一周陪孩子的時間,還沒有3小時。

姐姐跟浩浩媽差不多同時生的孩子,雖然也曾想過把孩子丟給婆婆,但想著這幾年能好好地看著孩子長大,姐姐咬咬牙,差不多全職陪娃。

差距出現在這兩年,浩浩奶奶經常帶著孩子來我家玩。

姐姐發現,在自己孩子能對人說:「你好」「謝謝」「沒關係」「讓我來」還有「媽媽喝水、媽媽我愛你、我喜歡爸爸……」的時候,浩浩還哼哼唧唧,不能表達清楚。

著急的時候,甚至還大喊大叫,打奶奶,拿自己的頭撞牆……

有一次,兩個孩子一起在家玩,姐姐把新買的玩具拿出來,一人分了一個。結果在幫浩浩拆包裝時,他怎麼都不願意,大哭著喊:「拆了會壞的。」

後來才知道,浩浩的玩具大部分都沒有拆過包裝,就因為害怕玩壞了。

聽浩浩奶奶說,除了悲觀,孩子還很沒有安全感,經常做噩夢,被嚇得尿褲子,打冷顫。

卡爾·威特說,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持續地、耐心地陪伴,不是說這樣做就會有多大的回報,至少我們會少很多的遺憾和痛苦。

孩子性格的養成,就在這幾年。過了這個關鍵期,再有錢,也很難糾正過來。

帶孩子,誰都可以;但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紮實的起跑線。

04 高質量陪伴,孩子將受益一生

現在很多父母總是強調自己忙忽視孩子。

其實忙,不過是我們認為其他事情更重要,但時間最終會讓我們了解什麼才最重要。

所以,如果你今天真的不能給孩子太多時間,就一定要在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給他們有質量的陪伴。

就像薩提亞心理學提到,我們大都是在外在的行為上對待孩子,卻沒有時間聆聽孩子內在的聲音。

真正的陪伴,不見得需要去接受孩子的感受,而是應該花時間聽一聽到底孩子的內在發出了哪些聲音。

了解一下,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就像小羽,想要的,也不過是媽媽能好好地陪她一天。

心理學臨床實踐中顯示,孩子生命的早期,是形成對父母依戀的關鍵期。如果錯過,將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全世界。對孩子來說,父母又何嘗不是全世界呢?

你以為,錯過幾年,後面還能彌補;可真的等孩子長大了,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換不來那個,願意與你親近的孩子了。

就像歐巴馬也曾感慨說:「我非常珍惜跟女兒在一起的時光,再過幾年,她就成人了,她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跟我們在一塊兒了。」

我一直都難以忘記,董卿在《朗讀者》里說的那段話:

陪伴意味著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而真正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孩子還未長大的這幾年,花費時間,付出精力去關懷。

畢竟一眨眼,孩子就要長大遠去。

到那時候,我們只能無奈地看著背影,說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