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美學 I 攝影作品中的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

潑辣修圖官方 發佈 2020-02-21T10:26:51+00:00

《鐘聲》 於雲天 攝如果仔細欣賞這幅作品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原本是靜態的風光攝影藝術作品,但整個畫面又給人以強烈的動態感覺。

於雲天老師的攝影作品《鐘聲》拍攝的是青藏高原的高原風景,群山高聳,雲霧低回,一道殘陽照亮古塔,古塔悠揚的鐘聲仿佛傳到畫面之外,引來一群野鴿子繞塔飛翔,作品拍攝得形神兼備,讓人如身臨其境,此作品獲得1986年《中國攝影》雜誌年賽一等獎。

《鐘聲》 於雲天 攝


如果仔細欣賞這幅作品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原本是靜態的風光攝影藝術作品,但整個畫面又給人以強烈的動態感覺。


如果將視野放開,就會看到,許多攝影藝術作品裡都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如攝影作品《聲震山河》攝於20世紀50年代,作者本想拍攝遼寧本溪的風光,但當他乘坐的火車經過鐵橋時,車窗外雄偉的高爐和發電廠的新貌打動了全車的人,作者也被東北的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成就所感動,激發了創作慾望。


《聲震山河》張甸 攝


要拍好一幅攝影藝術作品,必須要選擇好的地點、角度和時間,他用了四天時間走遍了周邊的山山水水,進行觀察、選擇,更重要的是他發現火車經過鐵橋時在心靈上產生的震撼,使他產生了創作靈感。


當他選定這個山坡作為拍攝點時,腦海里已經有了拍攝預案:畫面上大部分都是自然風光,其中必須要有火車開過時的形象,即使小一點也行。


經過反覆拍攝,終於成功,時間是上午8時左右,畫面上大部分是靜態的景物,作者特別抓住火車經過鐵橋的瞬間拍攝,雖然火車只占了畫面很小的部分,噴吐的白煙也表現得較淡,但畫面卻產生了強烈的動感,作品的標題《聲震山河》也很好地配合了這種動感的表達。


這幅作品是靜態的風光攝影藝術作品,但又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因此廣受好評,不但在第一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中獲獎,而且被印成明信片在國內廣為發行。


攝影作品《鴿哨巡過大劇院》攝於北京國家大劇院,一般的拍攝方法多是利用早晚光拍攝,只為了表現光影的效果,這本無可厚非,可這樣的畫面都是靜態的影像,但如果在畫面中加入飛鳥,效果就不同了。作者特意等到一群鴿子在國家大劇院上空盤旋時拍攝,雖然鴿子在畫面中占的位置不大,但整個畫面卻產生了與眾不同的活力。


《鴿哨巡過大劇院》 王越 攝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這種現象呢?這就是美學中的似動理論在起作用,似動理論是西方美學家首先提岀並進行深入硏究的一個理論。那麼,什麼是似動理論呢?西方美學家阿恩海姆說:「一件靜止的藝術作品,可以使人產生出動的感覺。」


我國美學家朱狄對似動理論作了一個簡述:「雖然刺激物的各種的(主要)刺激成分都是靜止的,但整個的刺激模式產生了無法否認的運動特徵。」講得通俗一點,似動理論就是將攝影作品中靜態的風光、環境或物體顯出動態和有活力的效果。

《長空雁叫》 黃勝利 攝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風景作品的例子,雖然古塔、山巒、大劇院和樓宇都是靜止的,但畫面卻有著強烈的動感和活力。攝影作品《長空雁叫》是一幅城市風光作品,一個居住小區的幾棟樓房矗立在河邊,清晨的微光使畫面呈現為冷色調,如果單拍這幾棟樓房,其畫面的表現效果肯定很普通。但是,當一群白色的飛鳥從樓房上空掠過,河邊也有飛鳥停歇時,畫面就增加了活力,這些飛鳥雖小卻清晰可見,這就是似動的效果——作品雖是城市風光作品,卻帶有明顯的動感。


註:本文節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圖書作品《攝影美學》三部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