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導⑤ 強大古麇國曾參與周武王伐紂

十堰晚報 發佈 2020-05-08T16:28:59+00:00

「周武王十一年,以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與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伐紂,會諸侯於孟津之上」。

堯舜時期,麇是由三苗分化出來的獨立部落

大自然格外厚愛鄖陽這方水土,賦予它優越的生態環境,使之成為古人類的搖籃。進入文明時代,古麇(音「君」)國更如巍巍高山,雄踞於此。

據考證,麇在四五千年前的堯舜時期,已是由三苗分化出來的獨立部落。至少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在漢水中上游秦巴腹地經營的古麇部落已發展為方國。麇地著名的遼瓦店子遺址、青龍泉遺址所反映出的南三苗文化特徵,是其重要佐證之一。

商代,麇依附於商,受到商的保護。商衰周興,麇部落又參與周武王滅商之戰,被封為子爵之國。春秋時期,麇國漸次強大並威脅到楚國,終為楚所滅。

周武王伐紂,麇人是主力軍之一

從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鄖陽區遠在夏、商、周時代,就已有載於史書的著名部落與方國了。根據殷商武丁時期甲骨卜辭「乙酉卜,爭,貞麇告曰……」(公元前1296年,麇受到鄰國攻擊,向商王武丁報告並求援),說明古麇部落早在距今3300餘年前,就已存在並為殷商時期甲骨所記錄。「麇」,原為商周鄖境的部落方國。「周武王十一年,以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與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伐紂,會諸侯於孟津之上」(《尚書·牧誓》)。這就是周武王姬發會盟八百諸侯討伐商紂王的歷史記載。

周武王當時號稱會盟八百諸侯,但史書上記下的名稱僅有上述8個部落。可見這8個部落是著名的大部落,而其中庸、盧、濮、彭部落在湖北境內。庸、盧、濮、彭四族除盧在襄陽附近外,其餘都在鄖陽區及周邊。「濮」又稱「百濮」,是較鬆散而占地較廣的部落,他們與麇是羋姓同族且從屬於「麇」的(《左傳》有「麇為百濮長」和「百濮帥乎麇」的記載)。由此可見,鄖縣人,或者說鄖陽人,是隨周武王伐紂的主力軍之一。

正因為如此,周武王滅商後,因鄖陽人征戰有功,封「庸」為「庸國」(今竹山、竹溪一帶),封「百濮」為「麇國」(今房縣、鄖陽區、丹江口一帶)。而位於漢水中游的鄖陽區,對於周王朝開拓疆域十分重要,因此至周宣王時,命大臣召伯虎(周宣王堂兄,其父召公奭系周文王子,亦為周室重臣)以鄖地為中心向四方開拓周的疆域。這是有《詩經》為證的:「漢江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詩經·大雅·江漢》)。

從此,麇、庸古國即如巍巍高山雄峙秦巴腹地,推動著漢水文明的演進。

麇國強大危及楚國,後被楚秦巴三國聯手剿滅,故事記於《左傳》

古麇國的都城,據清代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稱:「鍚(yang)穴為麇子國都城。」據《元和郡縣誌》和《太平寰宇記》所載:鍚穴位於鄖鄉縣西一百二十里,在當今鄖陽區五峰攔馬河。

又據清代同治丙寅版《鄖縣誌》載:「五豐山,城西百二十里,故鍚、長利之南豐山也,高千仞,上即五豐觀。」

五峰東峰庹家州位於漢江邊,有著豐厚的古文化遺存。打擊石器及磨製石器常常在農民的菜地、荒坡上拾得。每當夏秋多雨季節,漢江水漲,江岸崩垮,則可從斷裂的岸邊更清楚地看到原始人生活的遺存:燻黑的洞壁、燒過的殘灰、獸骨、陶紡輪、骨針、鑽有圓孔的精美的石斧……上世紀六十年代,筆者親見且收集到不少,後丟失。而五峰觀山腳下的農民在農作中,也常常刨出或殘缺、或完整的青銅器及大批的三棱青銅箭頭。

正因為古麇國部族眾多,疆域廣大(含今鄖、房、丹江地域),國都險固。因此,古麇國在春秋時期,是處於秦、楚、巴、庸之間實力強盛的大國。

麇國之強大,竟至於與崛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抗衡。周傾王二年(公元前617年)冬,楚國大會盟,「厥貉之會,麇子逃歸」。說明麇開始擺脫楚的聯盟,因而次年遭到楚的討伐。楚將「成大心伐麇,敗麇師於防渚(今房縣)」。隨後,楚將「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但這一次楚人打到麇國都城,並未滅掉麇國。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麇人乘楚國大饑荒,且戎人大舉攻楚,與庸、戎、倏、魚、夔、百濮等結盟伐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陂高……」。對楚構成巨大威脅,楚人甚至計劃遷都以避。

後來麇聯盟離異,楚莊王駕馹車親征麇、庸。楚人聯合秦國、巴國,從南、北、西三面夾擊,由巴國攻擊庸國之南;秦國攻擊庸國之西;楚將廬戢黎攻打庸國都城,楚莊王則親率大軍征麇。楚軍先是自鄖西天河口欲渡漢江攻占麇國都城之郊的喬家院,麇人憑江設防,屢創楚軍,楚人不得渡(其後此處稱「攔馬河」),轉戰至麇國都城四十里外的大樹埡(今五峰鄉塔峪灘南岸)一舉殲滅了麇軍主力!

惜墨如金的《左傳》詳細記載了楚滅麇之戰!

楚莊王為慶祝這場血腥大決戰的勝利,令全體將士在此歡宴數日。楚人還於此建「莊王廟」,以紀念楚莊王之文德武功。兩千餘年後的今天,大樹埡「莊王廟」遺礎猶存,原著居民依舊有人焚香膜拜,祈莊王爺庇佑賜福。

鄖陽境內的麇、庸古國就此結束了久遠而輝煌的歷史!

楚人滅麇國後,以其國都「鍚穴」之名,改「麇國」為楚之「鍚縣」。後世沿用「鍚縣」之名近九百年(公元前611—公元285)。秦、漢、三國、晉時期,鄖陽區轄境建制皆用「鍚縣」「長利縣」二名,且以「鍚縣」之名居多。至晉太康五年(公元285年),才把「鍚縣」更名為「鄖鄉縣」。足見「鍚穴」影響之久遠。從此,鄖陽區歸於楚國,因此,清同治丙寅版《鄖縣誌·序》中言:「鄖鄉古麇地,楚之邊陲也。」

古麇國後人今何在?

麇國滅亡,楚人入主鄖縣,古麇人下落如何?楚曾將麇國公族強遷於今湖南嶽陽市東三十里的麇城(今屬五里鄉梅溪村梅子市)。古籍《春秋》《通典》《岳陽風土紀》《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長江圖說》對此都有類似記載。另一部分麇國遺民不願降楚,便往西南越過大巴山,遷移至現在的四川眉山縣,復南遷至於今雲南永仁縣。

古麇國被滅之後,被強制遷徙和逃亡的多是麇國貴族,大批百姓仍然留居麇地。因此,《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麇為「周國名,祁姓,一作贏姓。子爵,春秋滅於楚,今湖北鄖縣治即其國。」《文獻通考》又稱麇為「贏姓。子爵,國近楚,今均州鄖分」。

當然,對古麇國實際狀況的考證、研究,專家們還沒有統一意見。相信隨著實證的進一步發現和研究的深入,會勾畫出這個巍巍聳峙鄖土之古國的「廬山真面目」。

但商代甲骨文、西周青銅器及先秦典籍《左傳》對古麇國的記載,說明鄖陽是古文明的起源之一!

古麇國雖然被楚國所滅,但鄖陽人沒有忘記他們值得驕傲的根基:

明清《鄖陽府志》《鄖台志》都對古麇國有記載;

清順治十年(1653年)的朝陽庵碑,強調了鄖陽來自古麇國;

清同治五年(1866年)所修《鄖縣誌》,主編賈承昭所撰序文開篇即稱「鄖鄉為古麇地,今楚疆西陲也」;

清同治五年(1866年)《鄖縣誌》編定,次年按例規維修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軍轟破的府城城牆,當時新制的城牆磚,都刻著「古麇城 同治六年重修」的銘文

……

近年五峰出土的大量文物令世人瞠目,史界驚嘆:刻有「韁王之孫叔姜」「申王之孫叔□(此字模糊無法辨認)」「唐子中瀕兒」銘文的春秋中期青銅器,「楚國第一玉劍」、漢代青銅搖錢樹……古麇都城周圍近年屢有春秋青銅器出土,引起國家級專家的高度關注。考古專家認為,古麇國所在的鄖陽區,在春秋時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古麇國雖然消逝在歷史的煙雲中,但它的歷史影響卻是深遠巨大的。(撰寫:邢方貴 編輯:柚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