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康熙,兩個千古一帝,對待太子卻為何大相逕庭?

國學小陳 發佈 2020-01-31T16:26:47+00:00

朱元璋,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清聖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這兩位皇帝前者是開國皇帝,後者雖然不及前者,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兩位皇帝都是威名赫赫的。

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順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尊為「千古一帝」。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康熙,兩個千古一帝,對待太子卻為何大相逕庭?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聖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這兩位皇帝前者是開國皇帝,後者雖然不及前者,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兩位皇帝都是威名赫赫的。

兩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千古一帝,但是在繼承人太子的態度卻是大相逕庭。朱元璋很信任自己的兒子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康熙卻要提防自己的兒子胤礽,最後搞得是一點親情都沒有了,兩費兩立,甚至還鬧出了歷史上有名的九龍奪嫡。

可以說太子與皇帝的關係是相當之敏感,在最高權力面前,父子二人的關係,是很難把握的。相對來說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的相處方法,在歷朝歷代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首先父子二人的性格,朱元璋是霸道強勢,朱標是寬仁,這種組合是很好的。因為父子二人的相處,往往是平衡很難把握的,最好的狀況就是皇帝強勢太子弱勢,這樣最起碼太子不至於滋生出野心。康熙這個人先不說,太子胤礽這個人有著很大問題,雖然這位廢太子被很多人低估,並非一無是處,但就父子相處方面,胤礽是真的一無是處。

諸如胤礽十八弟從病重到病死,胤礽一點傷心難過都沒有表現出來,被父親康熙評價為「絕無友愛之意」。當時康熙年事已高,大家都擔心康熙因為喪子之痛而病倒,胤礽竟然「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是偷偷地觀看康熙怎麼樣,意思很明顯,是巴不得父親康熙病倒然後駕崩,自己好繼位。

可以說朱標的性格,就適合當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處於弱勢一方,威脅不到皇權,所以朱元璋很信任自己這個兒子。而胤礽的性格就顯得薄情寡義了,而且比較陰險,不像朱標那般正大光明,是一個很不穩定分子,所以康熙自然要提防他。

明朝在建國伊始,準確來說在還沒有建立明朝的草創時期,就確定了嫡長子繼承制。在朱元璋稱吳王當年,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和康熙,兩個千古一帝,對待太子卻為何大相逕庭?

建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又迅速確定了藩王分封制,以藩王為中央朝廷的藩屏。這樣客觀上使太子沒有壓力,最起碼藩王成年以後都分封到外地了,對於京城是鞭長莫及,不存在與朝臣勾結對付太子的情況。可以說明朝的環境使太子朱標沒有競爭壓力,不存在鋌而走險的風險。而清朝就不一樣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在康熙之前清朝在繼承人制度其實根本沒有形成一種制度,都是屬於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