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家長,要以身作則

文拓說教育 發佈 2020-02-29T06:59:53+00:00

教育有三個階段,就是興趣、學習和應用。可是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在孩子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始終應該是家長。

教育有三個階段,就是興趣、學習和應用。

當我們學習一門課程,首先要有興趣或是目的,也就是驅動力。學習效果最好的階段,就是對知識有新鮮感的時候。所謂「人生不如初見」,往往驚鴻一瞥,方能窺探所學科目的關鍵和特點,但是想要深入了解,肯定需要大量閱讀和勤加練習,才能突破膚淺簡單的粗略印象。

其次是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經過長時間的大量累積,都會積存下浩若煙海的典籍資料,如果沒有親身去閱讀和學習充分的關鍵材料,就不可能在腦海里建立起這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因此,沒有興趣階段的整體認識,學生在學習課程細節時就會感到困惑和迷茫;如果沒有學習階段的基礎鞏固,那麼僅憑興趣階段的粗淺認識,學生對於所學課程的知識細節,也一定不夠深入透徹。

最後是知識應用階段,不管我們學習哪一門學科和知識,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應用到工作和實踐中去。因此我們在學習課程的具體過程中,就要聯繫實際生活去學習知識,看到概念、原理和公式,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不明白和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

實際上,小到一堂課,大到初中或高中的學習,每一門課程的展開,都要經過興趣、學習和應用的過程。而教育,正是這三個階段的不斷循環重複。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教育如何讓學生感到「不惑、不憂、不懼」呢?老師和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常識,有判斷力,還要有明事理、知榮辱的智慧。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沒有常識的人,如果不會用手機電腦、不守規矩不懂禮貌,那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肯定是處處碰壁、步履維艱。判斷力也很重要,就像高考複習,什麼時候該抓課本背誦記憶,什麼時候該刷題磨練解題思路,什麼時候該調整狀態,這都需要判斷力。而明事理、知榮辱,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不能說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就只負責教給學生文化知識,這肯定是不夠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肯定還包括培養孩子端正做人,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不惜省吃儉用,降低家庭生活標準,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讓孩子報培訓班、興趣班,想要讓孩子學有所成。可是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在孩子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始終應該是家長。

想要讓孩子有學習興趣,父母就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逼迫教育」;想要讓孩子深入學習並能靈活應用,父母就要給孩子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並在生活實踐中引導孩子聯繫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想要讓孩子在學習和做人中「不惑、不憂、不懼」,父母就要首先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在生活和家庭中做出表率,及時教給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識;想要讓孩子少犯錯,父母自己就要明事理、知榮辱,不能整天在孩子面前指手畫腳,更不能指著連自己都沒有勇氣和能力實現的目標,要求孩子必須考上清華北大,必須進入外企國企,這顯然不是正常合理的教育。

教育的重點是過程,只有好的過程,才會有好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