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開學期間孩子在家學習,一位小學教師發現的家庭教育3大誤區

教育好文 發佈 2020-02-28T08:48:27+00:00

以前,我跟很多朋友帶著各自家的孩子出去玩兒,其他人不是做教育的,大家就會對我說:這次孩子們就交給你了,反正你是當老師的,比我們會管孩子。

  •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遇見更多教育類文章和材料


"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這是老話,也是一句大實話。以前,我跟很多朋友帶著各自家的孩子出去玩兒,其他人不是做教育的,大家就會對我說:這次孩子們就交給你了,反正你是當老師的,比我們會管孩子。

可見,大家都把帶孩子這件事當成苦差事了。我實話告訴大家,這真是個苦差事。尤其是這次因為疫情又再次推遲了開學時間,孩子天天在家裡那個不服管著實讓我這個搞教育的都傷透了腦筋。

我最喜歡讓爺爺奶奶帶孩子了,以便我可以自己有自己的空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陪著孩子,自己的事情根本做不了。我對女兒說:

"我要寫文章了,我的粉絲們等著看我的文章呢。"

你猜她怎麼說:你要寫可以啊,早上五點起來寫,寫到我起床就不准寫了,晚上等我睡覺了你再寫,寫到多晚我都沒意見。

在寒假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三大誤區:

誤區一:堅決不能打孩子

聽了無數教育專家的講座,說孩子不能打,打孩子是最沒用的教育。於是我傻傻地將專家的話奉為圭臬,以至於家裡人非常反感我的教育方式:

"誰說孩子不能打,你不打孩子,孩子越來越沒規矩"

"黃荊條子出好人,不打不出息"

"你看看人家的爸爸,一動手孩子馬上不敢調皮了"

我卻常常勸他們說:要換位思考嘛,你現在是大人,打她很容易,要對孩子有耐心,靜待花開,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啊

後來我真發現"堅決不打孩子"或許真是我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所謂"物極必反",孩子鬼精靈,她知道我不會打她便越發"囂張"起來。

有一次,她把房間門鎖了起來在屋裡玩手機,我怎麼敲門她都不開,後來她提出了條件:爸爸我開門後你不打我,我就開門。

我同意了,開門後我教育了她不能把門反鎖了在裡屋玩手機。結果後來無數次這丫頭都用這樣的方式對付我,我真是拿她沒轍了。

三天前,我為此打了她一頓,從此再也不鎖門玩手機了。

"打"其實也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千萬不要給孩子承諾你不打孩子。沒有嚴厲處罰的教育,孩子心裡沒有一個尺度,不知深淺,不明是非。看似愛孩子,實則害孩子。

誤區二:讓孩子自己學習

學校里發了每天的學習任務單,任務單做得非常好,寫得很清楚,每天起床時間,學習安排,任務明確,非常合理,我得到這個如獲至寶,天真地認為萬事大吉,熊孩子終於可以消停了。

於是我把學習任務單列印出來交給孩子,說:就按這個安排上的執行,鍛鍊你自覺性的時候到了,你好好學習,我好好工作,大家相安無事。

結果我高估了我家孩子,昨天和學校行政開了一個網絡會議討論學生延遲開學的相關安排。開完會已經接近中午,我興高采烈地走進孩子書房,準備驗收上午的學習成果。

我傻眼了,這半天孩子該讀的沒讀,該寫的沒寫,該背的沒背,感情在自己房間裡閒坐了一上午。

後來,我在一篇文章里讀到:

中國2.8億在校學生里,有至少90%的孩子,在自律和放縱之間,選擇了後者。

看來我家的孩子屬於正常值,妄想孩子自覺自愿開展學習,真是太理想主義了。

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里,曾記錄過美國一個研究組織。他們花了10年之久,上至採訪政界、商界的無數名人,下至調查在校學生成績的影響因素。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把一個優秀人和平庸的人區分開來的品質,不是天賦,不是教育背景,也不是智商。跟任何性格特徵都無關,除了自律。沒有它,即使是最簡單的目標,看上去也可能就像白日做夢。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作為學生的責任。

我們或許喝多了這些毒雞湯的,忘記了自律的前提是他律。


"自律就是在該做的時候,不管喜不喜歡,都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保持百分百的熱愛和沉浸,那就註定會擁有百分百完美的結局。"

算了吧!我們有多少成年人能夠做到自律?奢求自己的孩子自覺學習,有點痴心妄想了。別給孩子講這樣的道理:"孩子,你吃過的苦都會鋪成一條通往成功的路;你偷過的每一個懶,都會在日後成為最深的遺憾。"

連父母都想躺在床上多刷會兒手機,多發會兒呆,何況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說實在點:要麼陪著孩子學習,要麼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公約,有要求,有監督,有評價,有反饋,有改進……否則一切以培養孩子自律品質為目的的講道理想偷懶都是耍流氓!

誤區三:成為孩子膜拜的榜樣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和孩子母親簡直太想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了。小心,小心,這樣做一般孩子根本不感冒,不僅不膜拜,還極其反感。

我常常跟女兒說:你來看看我這篇文章寫得多好,你來聽我讀一讀吧!這篇文章將近100萬閱讀量了,大家評論區都為我點讚叫好。

"且,我不想聽你的這些文章!有那個時間我不如看看動畫片。"

孩子媽媽常在她面前說:"想當年我是班上的數學課代表,數學題沒有不會的。"

女兒聽了這些並沒有對媽媽心生敬佩,反而私下對我說"又在炫耀,耳朵都聽起繭巴了。」

我發現這招根本沒用,對孩子教育最有效的不是成為榜樣,而是成為她可以碾壓的對象。

我反正試了試當"榜樣"的感覺,不僅孩子沒感覺,效果不明顯,連我的感覺也很不爽。

結束語

"事非經過不知難。" 沒帶過孩子不知道帶孩子的辛苦,沒跟孩子鬥智鬥勇,不知道鬥爭的艱辛。各位父母,不要花自己的時間,去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要麼是天生的傲嬌,要麼是父母精心的培育。

疫情還未結束,越是特殊時期,特殊環境,越是學習精進,拉出差距的時機。幸運屬於努力者,成長只配有心人。加油!

打字不易,且看且點讚轉發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收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