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小龍到許冠文,成龍到周潤發,邵氏電影錯過了多少巨星?

電影新世界 發佈 2020-03-18T23:09:22+00:00

邵氏不僅是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也差點是唯一的巨頭,只可惜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機會,然後完美的錯過了這些機會,最終成就了其他電影公司,也成就了香港電影整體百花齊放的繁榮。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邵氏兄弟電影】

因為LOGO上的兩個標誌字母「SB」,而被無數人嘲笑的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是香港影壇最大最著名的電影公司。

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

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

邵氏不僅是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也差點是唯一的巨頭,只可惜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機會,然後完美的錯過了這些機會,最終成就了其他電影公司,也成就了香港電影整體百花齊放的繁榮。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逸夫二哥邵邨人收購,並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想重振電影製片業務,與二哥分道揚鑣;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父子」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營製片業務

邵氏的發展歷史脈絡清晰: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是邵氏飛速發展的二十年,特別是前10年,幾乎是邵氏一家雄霸天下。【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邵氏電影不僅是香港影壇的巨頭,更是時代的創造者,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從黑白片到彩色電影,都是在邵氏一步步完成的升級。

那個時期,邵氏擁有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四大導演

在四大導演旗下,匯集了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樂蒂、蕭芳芳、王羽、羅烈、岳華、谷峰、鄭佩佩、關山、陳觀泰、劉家良、劉家輝、許冠文、石天、胡艷妮、何莉莉、林嘉、沈依、丁茜、狄娜、胡錦、甄珍、謝賢、南紅、呂奇、李香琴、陳寶珠、狄龍、姜大衛、爾冬升、鄭少秋、李修賢、傅聲、錢小豪、惠英紅,等等。

他們擅長的黃梅調電影、風月片、喜劇片、劇情片、武俠片,包括新派武俠和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改編的奇情武俠電影等等,所有觀眾喜愛看的電影。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樣的口號代表了邵氏電影的實力和雄心。

1970年,邵逸夫入主香港無線電視台,開始經營正迅速起飛的電視業,還開設藝員培訓班,源源不斷的為邵氏娛樂王國輸送人才。

那時候幾乎有點名號的電影明星和導演等電影人才,全部都拍過邵氏的電影或在邵氏工作過,加上無線訓練班的學員,都出自邵氏門下。剛剛出道,從武師混起的洪金寶、成龍等未來功夫巨星,全部都在邵氏混過。

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影星出邵氏。

可以說,邵氏電影加上無線電視台,幾乎可以壟斷整個香港及至東南亞的邵氏事業。然而,邵氏卻在1985年宣布停產了,並出售旗下院線,正式放棄電影。

事實上,從1970年邵氏開始涉足電視業,香港電影開始進入輝煌燦爛的黃金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一直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電影行業霸主。

在這幾十年里,香港因為電影業的火爆,湧現出上百家電影公司,包括嘉禾、新藝城、德寶、永盛等等這樣的新老巨頭。

那時候邵氏早已是香港影壇的巨頭,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巨頭,但它錯過了無數的黃金機會,而這些機會造就了嘉禾、新藝城等新巨頭的崛起。

邵氏電影當年錯過了哪些黃金機會呢?


最早在1966年,邵氏四大導演之一的胡金銓就因為拍攝理念的衝突離開,然後在台灣拍出那部驚艷時代的《龍門客棧》,破了整個東南亞的票房紀錄。【最早1963年李翰祥也離開邵氏,但1972年又回歸。】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邵氏說一不二的獨裁作風和它的統治地位。

1970年,在邵氏已經做到執行長的鄒文懷離開,並且帶走何冠昌、梁風、陳自強等一批干將,創立嘉禾電影公司。

這次邵氏的人才流失,不是電影創作上的問題,而是管理上的。一是邵氏保守吝嗇的薪金制度,二是邵逸夫派他的紅顏方逸華掌管採購部,狠卡開支,更分權鄒文懷。

1971年,李小龍回港。原本是想找邵氏合作,但邵氏拒絕了李小龍開出的1萬美元片酬的報價,激怒了李小龍。同年,嘉禾用1.5萬美元2部電影的價格簽下了李小龍

那年,李小龍在嘉禾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取得350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不僅轟動亞洲,更帶動了香港功夫電影的升級和興盛。

嘉禾靠著一個李小龍,得以在邵氏霸權的夾縫中活了下來。

1973年,李小龍意外去世。

這一年,邵氏靠著楚原的喜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重奪票房冠軍,並以563萬港元的票房打破李小龍《猛龍過江》的票房紀錄。

1974年,在邵氏拍過電影又在無線主持過節目的許冠文離開邵氏,又投靠了嘉禾。最初是許冠文拿著《鬼馬雙星》的劇本直接找邵逸夫談合作,提出了合資拍片平分利潤的合作方式,但邵氏拒絕了。

嘉禾接受了許冠文的所有條件,還讓他帶著兩個弟弟許冠英許冠傑,成立許氏電影公司,成為嘉禾的衛星公司。那年,《鬼馬雙星》以625萬港元的票房,再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1979年,嘉禾以480萬港元的天價簽下成龍。當時,邵氏也加入了成龍的爭奪,最後支票金額開到500萬,但因為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已經在嘉禾當了導演,所以成龍也選擇了嘉禾,邵氏再失良機。

最開始,成龍也是做武行出身,1976年加入羅維影業,開始擔綱主演,可惜不紅。1978年,出演了吳思遠的功夫喜劇《蛇形刁手》和《醉拳》,才一舉成名。【吳思遠也是邵氏出身。】

羅維也是邵氏出身,後轉投嘉禾,李小龍的《精武門》就是他做導演。羅維電影能力三流,看人眼光一流,但也因為出手太小氣,留不住人。

1980年,成龍加盟嘉禾後,第一部自導自演的《師弟出馬》取得1102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千萬的香港電影。

接連錯過李小龍、許冠文和成龍三大票房巨星,不僅成就了嘉禾的崛起,更加速了邵氏電影的衰落。

也是在1980年,得到九龍地產財團支持的新藝城電影創立。憑藉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創作小組,和奉行向好萊塢看齊的大卡司大製作,推出《最佳拍檔》系列喜劇電影,迅速成為可以抗衡邵氏、嘉禾的新巨頭。

新藝城七怪中,石天、黃百鳴、曾志偉都是邵氏出身,石天是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畢業,黃百鳴在邵氏做過編劇,曾志偉早年跟著劉家良做武行。

也是在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的董事長,最大股東。

香港電影進入短暫的三國鼎立階段。

到了1985年,邵氏的幾大導演中,只剩下楚原和劉家良。那時,楚原的金庸古龍武俠片和劉家良的少林功夫片,都已經過時,早已沒有當年的票房號召力。【劉家良最後為邵氏拍的電影就是李連杰的《南北少林》。】

最重要的是,香港的電視機達到了很高的普及率,電視業的發展也進入了最黃金的時期。在電影業,邵氏有嘉禾、新藝城和其他無數大大小小的對手;而在電視業,邵氏無線是一家獨大。

所以,這一年,邵氏做出最重大的決定就是邵氏片場停產,主動放棄電影業。

這一年,香港票房榜前5全是嘉禾作品,新藝城因為內部分裂,已經打不過嘉禾,邵氏的退出助長了嘉禾的霸權確立。

1985年,還有一件影響深遠的事,就是無線封殺了劉德華。封殺的原因就是劉德華想離開無線,轉向電影業發展,而邵氏剛剛才放棄了電影。就在那年的金馬獎,劉德華的師兄周潤發成了影帝,這是劉德華向電影圈發展的最大動力。

周潤發和劉德華都看好電影,偏偏邵氏自己不看好。

雖然十幾年來,邵氏人才嚴重流失,錯過了很多黃金機會,但仍有無數力挽狂瀾的機會,但邵氏都放棄了,因為邵氏從來都不缺少人才。

邵氏入主無線之後,從1972年開辦藝員訓練班,十幾年來培養出無數的人才,堪稱香港娛樂圈的黃埔軍校。

【加上無線主辦的香港小姐選美,入選的港姐都簽約為無線藝人,也湧現出張曼玉、袁詠儀、鍾楚紅這樣的影后巨星。】

這批人才漸漸成長,最終成為引領整個香港娛樂圈事業的核心力量。

然而,邵氏無線的問題依然是留不住人。

1986年,新藝城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票房達破紀錄的3465萬港元。

《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是張徹的徒弟,從邵氏出身的;男主角狄龍曾經是邵氏的當紅武打巨星,因邵氏停產剛剛失業;周潤發是邵氏無線培養出來的第一位巨星,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閃耀的。

1987年的票房亞軍《監獄風雲》是新藝城出品,導演林嶺東是周潤發在無線訓練班的同班同學。

雖然停產,但邵氏還是可以拍電影的。

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是香港電影最後輝煌的十年,也是最巔峰的十年。對於這主動放棄的十年,邵氏曾經也有過挽回的想法。

1988年,洪金寶獲影帝的文藝片《七小福》有邵氏的投資;1993年的《濟公》和1994年的《破壞之王》等,都有邵氏的出品。

《濟公》的導演杜琪峰,主演周星馳吳孟達,都是無線訓練班出身的學員;女主角張曼玉是港姐出身。甚至武術指導程小東,曾經也是無線的人,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就已經與無線合作。

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是雙周一成的票房格局,成龍是嘉禾的王牌,挖不動,但周潤發和周星馳都是無線的嫡傳弟子,完全可以招安重用的。

從《英雄本色》開始,周潤發是新藝城的一哥,但他同時也和嘉禾、德寶、金公主、永盛等公司合作,並只不屬於哪一家公司。

同樣,周星馳在影壇爆紅之後,也和嘉禾、永盛,包括邵氏合作過,也自組過自己的電影公司。

曾經被無線封殺的劉德華,之後被無線捧為四大天王,和無線關係重修於好,也不影響未來電影上的合作。

那時候最有票房號召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導演王晶,也是邵氏出身,他父親王天林更是無線的元老。

最後這十年,邵氏完全可以靠著這批自己培養出來的頂級電影人才,重回巔峰。

然而,邵氏無線依然固執的堅守電視業,堅持不懈的在內地捐款建樓,完美的錯過這最後的黃金十年。

1985年開始,邵逸夫先生在內地投資興建逸夫樓;截止2014年,全國已有近3萬座逸夫樓,捐贈金額超30億。

最終,邵氏帶著超過1000部電影,全國近3萬座逸夫樓的驚天偉業,走進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