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習俗知多少,跟隨古詩詞品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網 發佈 2020-03-18T00:07:09+00:00

古人但凡有節日處必有詩詞,可以說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文學史上的一次詩詞盛會,自然,清明節也不例外。關於掃墓,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很是細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杜牧·清明節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偉·重陽節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中秋節

……

古人但凡有節日處必有詩詞,可以說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文學史上的一次詩詞盛會,自然,清明節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詩詞中,感受古人傳統的清明習俗,接下來隨小編一起,品味古詩詞中的清明習俗。

清明習俗一:祭掃

提起清明節習俗,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要數掃墓了。關於掃墓,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很是細膩: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從白居易的詩中,我們可以遙想古人掃墓時的淒涼景象,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在唐朝的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每當清明時節,漂泊在外的異鄉人,便會從心底生出對故人的緬懷與思念。

清明習俗二:插柳

除了掃墓祭祖,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有插柳的習俗。人們不但在自家門楣上插柳,還要在去掃墓的途中,把柳枝插在衣物上。

此外,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前往郊外掃墓時,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這種種景象,誠如清人楊韞華詩云: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

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

古人清明插柳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表達對先祖的懷念、挽留之意,「柳」與「留」諧音,表達生者留戀、眷念。其二、據說後人清明節插柳,可以避免鬼祟的侵擾,有辟邪的效用。其三、生者祭拜死者的一種裝飾品,以表示對逝者的敬重,一如現在祭祖獻花一樣。

清明習俗三:吃寒食

唐朝詩人張繼在《閶門即事》有關於吃寒食的描述: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從《閶門即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清明有不動灶火、忌食熱食的飲食講究。既然有忌食熱食的講究,那麼古人在清明節「清明幾處有新煙」不開火吃什麼呢?答案就是:吃寒食。在北方,人們吃事先做好的棗餅、麥糕等,而在南方人們在清明節常以青團和糯米糖藕為食。除了以上習俗外,古人在清明期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清明習俗四:踏青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代吳惟信所作的《蘇堤清明即事》詩,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清明踏青的盛景。從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已把祭祀、遊樂結合起來,因為祭祖要到郊外,所以祭祖之餘又可以踏青,而且往往把這種踏青作為清明節的重頭戲,使得肅穆恭敬的清明節增加了回歸自然、享受人生的世俗內涵。

清明習俗五:盪鞦韆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鞦韆。

唐朝詩人韋莊關於「盪鞦韆」的描述。而宋人沈遘在《清明後書事四首》這樣寫到:

說少年

「可惜男兒輕壯力,為他紅粉送鞦韆」

說少女

「游罷不知蠶事迫,寤言猶自說鞦韆」。可見盪鞦韆是一項頗受古人歡迎的活動。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習俗六:蹴鞠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里有「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的描述。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他也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可見,當時男兒在清明蹴鞠,多愛炫耀其身手和高超球技,目的一是為了吸引妙齡少女,二是為了升官發財,水滸傳里的高俅就是因為踢得一身好蹴鞠,便飛黃騰達。

清明習俗七:放風箏

羅隱《寒食日早出東門》

「向誰誇麗景,只是嘆流年。

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

可見,清明節古人必定會放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要放。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也帶有一些巫術行為: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