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天京作戰:北伐中原,石達開獲勝概率很大

巖巖說史 發佈 2021-10-16T15:42:06+00:00

1863年5月,石達開對天長嘆,金田起義以來,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號稱「戰神」,名震一時。誰知,脫離天京作戰後,幾乎沒有贏得像樣的勝利,前後六年時間,石達開如同無頭蒼蠅,到處亂竄,狼狽不堪。無奈之下,石達開走進四川總督駱秉章大營,進行「請降」,保全部下性命。

1863年5月,石達開對天長嘆,金田起義以來,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號稱「戰神」,名震一時。誰知,脫離天京作戰後,幾乎沒有贏得像樣的勝利,前後六年時間,石達開如同無頭蒼蠅,到處亂竄,狼狽不堪。無奈之下,石達開走進四川總督駱秉章大營,進行「請降」,保全部下性命。

想法固然美好,現實則很殘酷,石達開窮途末路,已經沒有談判的本錢,駱秉章絲毫不理會他。石達開,凌遲處死,據說割了一千多刀,他不吭一聲;兒子石定忠,一說被石灰粉悶死,一說被送入宮廷,服侍皇室。石達開單幹失敗,與其選擇的進軍方向密切相關,若是北伐中原,石達開獲勝的概率很大。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太平軍內部相互廝殺,遠在燕京的咸豐皇帝終於舒了一口氣。即便如此,清軍還是沒有把握滅了太平天國,因為當時的戰略局勢依然相當嚴峻,清朝可以轉入反攻,但沒有實力攻入天京。

八旗、綠營,隨著「江南大營」被摧毀,已經分散在江蘇、浙江、安徽各地,短期內很難聚集在一起,更別說立刻投入戰鬥。況且,八旗、綠營戰鬥力堪憂,只要太平軍嚴防死守,並不時襲擾,清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曾國藩麾下湘軍,雖說驍勇善戰,畢竟人數太少。況且,曾國藩沒有得到咸豐皇帝的重用,沒能掌握地方實權,作戰行動受到掣肘。此外,列強虎視眈眈,跟清朝矛盾激化,隨時準備爆發戰爭,清朝不得不抽調兵馬,守衛東南沿海,以及京畿重地。

從大環境上考慮,太平天國雖然元氣大傷,但清朝短期內也搞不定,雙方進入拉鋸戰狀態。1857年5月,石達開外出單幹,沿途號召將士追隨,麾下兵馬達到十餘萬,聲勢浩大。但是,石達開先選擇江西、浙江、福建作為基地,後則進入四川,這是一大戰略錯誤。

石達開麾下兵馬眾多,但不適合在南方立足,因為太平軍有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短板」,石達開在南方作戰,除了消耗兵力外,沒啥作用。太平軍兩大短板,一個是缺乏專業化水師,一個是缺乏足夠的攻堅武器,這對作戰制約很大。

沒有足夠的攻堅武器,石達開怎樣攻取城池呢?要知道,南方是清朝與太平軍爭奪的重點,清軍防備比較森嚴,兵力比較集中;太平軍想無堅不摧,或「傳檄而定」,只能是個夢而已。

沒有專業化水師協助,太平軍在南方作戰,只能是死路一條。要知道,江南地區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沒有水師協助戰鬥,很難取得勝利。首先,水師可以協助陸軍戰鬥,在江河中發炮轟擊岸上的敵軍,或者登上沿岸地區,摧毀對方的防禦工事。

其次,水師可以運送糧食,保證自己的後勤補給充足、穩定,從而支撐起持久作戰的本錢。再則,強大的水師,可以截斷對方的後勤補給線,並封鎖沿江重要城市,將對手困在城裡。如此,即便沒有攻打城池,對方也會被餓死,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缺乏水師,缺少攻堅武器,石達開在江南地區吃盡了苦頭。例如,江西轉戰3個月,無法渡過贛江,救援江西行動失敗,被迫進入浙江。在江浙、福建,依然受困於水師。大渡河畔,若是有水師協助,石達開不至於全軍覆沒,被凌遲處死。

南方地區,不適合石達開立足,北伐中原則有獲勝的概率。中原,是清朝的京畿重心,是王朝的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清軍在中原的防守力量非常薄弱,算是勁旅的,只有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馬隊。此時,「捻軍」崛起,縱橫中原大地,蒙古馬隊疲於奔命。

平原地形,沒有眾多的河流,非常適合石達開的大兵團作戰,因為水師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有「捻軍」支持,石達開實力大大增強,擊敗僧格林沁的概率非常大,或者說是毫無懸念。那麼,清朝會不會抽調兵力,增強中原的防禦力量呢?

抽調兵力,理論上可以,但清朝做不到。很簡單,「江南大營」圍困天京,一旦抽調北上,則陳玉成、李秀成乘機奪取江浙財稅重地。沒有江浙,清朝賦稅收入減少一半,處境更加艱難。再則,「江南大營」士兵,並不擅長陣地戰。

湘軍,戰鬥力強悍,可以跟太平軍正面硬剛,但清朝不會輕易調兵,除非太平軍兵臨燕京城下,咸豐皇帝才會放手一搏。原因很簡單,湘軍是私人武裝,不是清朝直屬武裝力量,咸豐不想讓曾國藩染指中原地區。湘軍進入燕京,與太平軍進入燕京,沒什麼區別,咸豐皇帝不希望看到這景象。

如此,若是石達開離開天京後,沒有轉戰江南,而是率兵北伐中原,獲勝概率非常高。即便無法攻入燕京,石達開也能奪取河南、河北,以及兩淮一帶,建立根據地,在亂世中立足。控制中原,清朝無法直接與南方各省聯繫,咸豐難以指揮各路兵馬,清朝名存實亡。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