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思維,敬畏自然,死磕單品!日本農業的「變態」美讓人驚嘆

農財網種業寶典 發佈 2019-12-21T04:12:10+00:00

儘管,還有很多人對以色列農業、荷蘭農業等國家的膜拜,但是相比之下,日本的農情和中國更加接近,並且日本的「變態」農業也讓世界震驚和叫絕,因此,日本農業實際上更加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

向西學習德國,向東學習日本……這是許多中國農業經營者的想法。儘管,還有很多人對以色列農業、荷蘭農業等國家的膜拜,但是相比之下,日本的農情和中國更加接近,並且日本的「變態」農業也讓世界震驚和叫絕,因此,日本農業實際上更加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鑑。

中國90%以上農業還是小農戶

目前,小規模的兼業農戶占大多數,2.6億小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

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左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規模總體還不大,仍然以小農為主。

中國小農戶在經營方法、規模上都存在弱小和被動地位。

中國的小農的情況,直接導致2個結果:1)土地沒有辦法集中;2)競爭力很難發揮。雖然,國家已加頒發扶持小農戶政策,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日本不一樣。

日本農戶的生產規模都較大,一般農戶全家只有2~3個勞動力,擁有土地50~70畝,個別農戶達到200多畝,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小型農業企業。

尤其是,日本農協的作用。

日本農業因為農協周到的服務而得以迅速發展,日本農協也因其無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壯大。

日本農協已發展成為集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於一體的民間團體,不僅負責組織農業生產,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出售農產品等經濟活動,而且還負責將政府的各種補助金分發給農戶或有關團體,同時代表農民向政府行政部門反映意見,以保護農民的利益。

商業思維:品質與產業化

中國農業經營者的產品商業化或者產業化上存在很多盲區,或許「等靠」思維的慣性,而缺乏主動性或者突破性。

日本農民對農業商業思維有3個方面:1)產品品質;2)生態閉環;3)產業溢價;下面來分析下:

1、產品品質:精益化 死磕單品

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所以日本農產品不但銷路暢,而且價格優。

同時,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死磕單品的態度贏得消費者或市場的青睞。

2、生態閉環:尋找溢價空間

日本人很會做生意,同時他們對一件事的考慮也是很完善的。這也許是他們從小就灌輸的一個思維方式吧,在農業問題上給他們很早就採用了「閉環式」的發展模式。

任何一個模式的商業或者什麼服務,只要能實現閉環式的發展就能拉大利益空間。他們將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形成一個農業特有的閉環式產業連結,從而增加利益和發展的原動力。

3、產業溢價

「六次產業」最早是由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當時的日本面臨著農業後繼乏人、農村衰落的問題。

為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開始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藉此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比如:馬路村,村長和農協會長一起帶領全村「伐木工」轉型向「6次產業創業者」。種有機柚子,再組織村民把柚子進行深加工,製造柚子果醬,柚子飲料,柚子湯料等。

同時修溫泉民宿、農林產物直賣所,吸引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費者來馬路村遊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萬多人成為馬路村特別居民。一年接待300多個團體來體驗與遊學,賣出1000多萬件商品,年銷售高達2億元。

變態的日本農業成為世界學習的樣板業化

一直說日本很變態,除了他們文化、還有農業創意,也非常變態。但他們呢這種變態農業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學習。

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導致了農地棄耕、農業後繼無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日本把農業生產和藝術加工融為一體,利用田園風光滿足人們遊樂的需要,以此作為產業升級、價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其實,日本農業有2大特色:1)創意農業;2)農產品包裝

先看日本的創意農業,稻田畫是日本農業的核心創意。

田舍館村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該村村民開始製作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題材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將雄姿,也有蒙娜麗莎、拿破崙,甚至還有哆啦A夢這樣的動漫形象。

這種稻田藝術根據不同設計的種植方法,可分為兩種觀賞法:一種是俯視觀賞。觀賞的遊客乘坐吊車或是直升飛機,不過這種方法對於恐高症的遊客有點尷尬;第二種方法叫「遠近法」。所謂「遠近法」,是為了便於遊客們在地面的觀賞台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稻田裡的巨幅畫卷,而設計出的一種由近至遠的稻田畫種植方法。

如今,每年去田舍館村的參觀旅遊人數已超過20多萬人。這真是種田種出的「旅遊業」。甚至,還有一些大企業找上門,希望能利用農民們的稻田畫來為他們做「宣傳廣告」。

其次就是農產品包裝。

日本農業之所以「享譽全球」,除了質量之外,就是包裝。日本的農產品包裝可謂驚艷來形容。

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同時,白菜有賣整箱的、一顆的,也有切成半顆或四分之一顆的,全都用塑料紙密封包裝。切開的白菜如當天賣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個、也有5個一盒的,全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貨架上。蘿蔔、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的漂亮外觀和鮮美口味,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內部排列包裝之外,還有就是外形包裝設計,已經到了驚艷的變態環節了。

因為,日本是世界上最講究包裝的國家之一,他們將日本文化中的禪意精髓提煉出來,再傳達出深融入一些自然、樸素、可愛的元素,最終呈現出來的設計簡單卻別有滋味,邃的極致品味。

日本的創意農業和農產品包裝已經成為全球農業學習的樣板或案例。面對這些,我們也要思考3點:

1)中國農業的創意點在哪裡;

2)中國農業需要什麼動力;

3)農產品包裝如何創新。

最後,我們到底要學習日本農業什麼?對農業的態度,對消費者的責任;對自身的追去。當然,還有制度和思維上。

追趕日本農業,我們還要用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來源丨搜狐網、農資與市場雜誌

編輯丨農財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