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指導」高三考生如何快速補基礎

教育面對面rbc 發佈 2019-12-21T06:52:31+00:00

為此,基礎題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於考生穩定心態,正常發揮水平,還有利於保證高考卷難度的穩定性。回答:高分是相對的,就拿北京市高考前10%的考生成績來參考,這個群體在高考中,答基礎題部分,同樣存在不足,例如2018年高考化學,前10%的考生,答化學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題,得分率是0.

12月18日,祝雲天老師做客《教育面對面》,眾多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熱門話題「補基礎」,在這次訪談中,祝老師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給考生和家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內容如下:

問:

高三了,總會有老師提醒「注重基礎,注重考綱,回歸課本「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分拿到,就能過600分了「,由此可見」基礎「,是眾多高三學生和老師始終掛在嘴邊的關鍵詞。

那麼究竟什麼是「基礎「?

回答:

高考命題,幾乎每一科高考卷都要體現「注重基礎、突出主幹」的特點。

為此,基礎題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於考生穩定心態,正常發揮水平,還有利於保證高考卷難度的穩定性。這樣,基礎知識、基本題型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

究竟什麼是基礎知識?從學科知識內容上,基礎知識一般是指:概念、特徵、原理、定理、規律、常見的因果關係等內容。

舉兩個例子:

地理學科

例如「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這兩個概念,如果學生分不清,可能答題時候就會出錯。

(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像背斜、向斜、斷層等。構造地貌: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如谷地和山嶺等)

(特徵好理解,如「城市三大功能區的特徵、農業生產的特徵、幾種常見交通運輸方式的特徵等等)。

規律:如世界降水分布規律、全球氣溫水平分布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規律等。

常見的因果關係:大氣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世界漁場成因、北京修建大興機場的原因等。

以上這些都屬基礎知識部分內容。

理科生物來講,例如生物學科中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常見的判定方法、結論和規律等等,也是屬於基礎知識。

問:

根據這些年一線教學的經驗,學生自行補基礎的可能性大嗎,高三開學後很多基礎比較弱的學生,他們結局如何?

回答:

根據這些年經驗,考生通過自身努力,補基礎的難度非常大,經常見到學生說:「我想想補補基礎,再回來學什麼什麼「,結果,很難見到這個學生再回來學習,因為他們多數都沒有把基礎補上來。

問:

學生補基礎過程中,他們通常會走哪些彎路,或者說哪些做法是行不通的,收效甚微。

回答:

首先高三學生補基礎難度本身就很大,因為:

(1)六個學科,涉及的內容很多;

(2)基礎偏弱的考生,學習能力、思維品質通常不是很強,例如一個高一、二幾乎荒廢的考生,學習資質一般,讓他自己努力,在短時間內補基礎難度自然很大。

(3)時間問題,進入高三以後,儘管考生自己也意識努力,可是課業很重,每天做完作業以後,很難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補基礎,時間不足。

(4)沒有掌握真正的方法。

等等。

其次,他們在補基礎的過程中,也會走一些彎路。例如:

(1)輕描淡寫的做法:要想擁有紮實的基礎,涉及到理解、運用、聯繫等多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可是很多考生輕描淡寫,覺得自己看看就行,文科的覺得背背就行,結果走馬觀花,表面似乎把基礎知識過了一遍,結果依然沒有掌握。

輕描淡寫是最大失誤,因為要想把基礎補起來,沒有那麼簡單。

(2)不能持之以恆:要想補基礎,堅持、專注是最起碼的要求,然後還有足夠的時間作為保證,現實中,很多學生不能做到堅持和專注,每天完成作業之後,就很少有時間用來自由複習。很多考生都堅持不了多久,補基礎的計劃自然就落空了。

(3)把希望寄托在「無效的補課」上:

高三的學生,除了周末的時間,平時很難抽時間補課,特別是對於成績一般的學生,心理壓力本來就大,效率也不高,周末能抽時間補課,僅僅是一種形式化,甚至有的學了前面忘了後面,這周上課,上周學的內容就忘記了,該鞏固的、訓練的都沒有達到一定要求。

很多家長也覺得,基礎差補課就行,其實多數都不會有實質的進步。

(4)投機,追求一勞永逸:很多考生追求一勞永逸,追求什麼解題的神方法、神技巧,結果眾多考生一直到高考也沒有掌握多少神方法和神技巧。

問:

2020年就要來了,如果一些學生,到現在為止,補基礎依然沒有什麼好的效果,一方面他們可能影響信心,一方面一些學生就直接把「我基礎差」當作考不好的理由了,現在努力抓基礎還來得及嗎?

回答:

2020年就要到來了,離2020高考不足6個月,以往確實有很多考生沒有抓住最佳補基礎的機會,一直到高考,都沒有考出理想成績,就是基礎太差,最終,基礎差已經作為考不好的藉口了。

從時間上看,確實比較緊張,現在抓基礎,應該還來得及!只要方法對了,一定會有起色的,並且有很大起色。

問:

高分高考是不是基礎知識很牢固,根據高考經驗,他們是否需要重新再重視一下基礎知識?

回答:

高分是相對的,就拿北京市高考前10%的考生成績來參考,這個群體在高考中,答基礎題部分,同樣存在不足,例如2018年高考化學,前10%的考生,答化學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題,得分率是0.94;答化學實驗基礎題,得分率為0.75.由此可見,高分考生,答基礎題也可能會被扣分。

以往,我們面對的考生都是以高分考生為主,平時也不會提醒他們注重基礎知識,因為他們多數都覺得自己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但是在高考前,一定要帶他們過一遍基礎,因為對於高分考生來講,每多拿一分,難度更高。

從考試方面來看,高分考生在答基礎題方面失分,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1)步驟不合理;

(2)緊張影響正常發揮

(3)對簡單題處理更加草率,有時候是「自以為」的因素導致。

問:

就這個時間段來講,補基礎,有沒有好的辦法?特別一些家長和學生希望能快點補,越快越好,當然目的也就是快速提升成績。

回答:

簡要歸納一下:

錯誤的想法和做法:把高中階段所有的基礎知識,拉網式的、機械的過一遍,甚至指望別人講一遍,這樣的方式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足,加上內容很多,特別是考生拉網式的備考,他們未必掌握相關的內容,學了前面,忘了後面,幾乎效果不明顯。

正確的做法:

根據做題需要,最好的載體是題型,例如數學卷:解析幾何部分,考生要想拿下這樣的題型,至少要具備熟練掌握基礎概念、基礎題型以及相關解法、常見考試題相關解法等。

主線:用到——集中學——掌握——鞏固完善。

問:

根據學科情況看,不同學科,學生在短期內提升成績(補基礎)難易程度也不同,是否可以排個序,順便再給一些簡要的建議?

回答:

從學科特點上看:

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英語這些科目,短時間內提升成績的可能性較大,歷史、語文等科目,短時間內提升有一定難度。

但是學生備考中有一個重要的策略需要正視:對於基礎一般的考生來講,目前最應該關注的是——提總分結合自己的現狀,和六科學科特點,短期內提高總分是最佳的做法。

問:

學生需要快速補基礎,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的幫助考生?

回答:

對於家長來講,我建議注重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

家長做到「明確」:

例如給考生找學科輔導老師的時候,儘量要和考生、老師溝通,根據考生的實際情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有什麼判定標準。例如,某考生數學成績90分左右,家長覺得孩子數學成績一般,結果找數學老師輔導,一學期下來,基本上沒有取得什麼進步。主要原因就是不夠明確。

家長正確的做法:明確一段時間內,給孩子講哪種題型,例如,三節課要把三角函數類型題講透徹,包括基礎知識、基本題型、常見題型、高考題型等,歸納全面,讓孩子立體化掌握,這樣就儘可能做到明確。這類題,孩子確實掌握了,再繼續往下開展補課。

問:

還有有一點時間,給一個具體案例,讓大家做參考。

回答:

由於時間問題,可能很難講全面一個非常具體的案例,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每年都會遇到中等生,從期中(期末),到高考,成績(總分)提升100分以上,甚至更高,每年都有案例。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確實找到補基礎最佳的途徑,並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肯定,考生真正想要改變,需要的不一定是某種方法,而是自我認知。新高考的模式下,怎麼做很關鍵,更關鍵的是——怎麼想。

總體上看,補基礎需要考生:發自內心的改變+合理的方案+堅持,結果應該會很好!

關鍵字: